张 鑫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100)
信息化的蓬勃发展让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速度和潮流更替。普通人从过去科技进步的被动接受者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微博,正是这一变化的有力工具。“微”时代的到来,让普通公众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让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公共领域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方向,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在该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微博进入中国,并迅速普及。其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应用之广,令其他媒体都望尘莫及。最新数字表明,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在短短四年的发展历程中,微博吸引了如此庞大的用户,源于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微博的特点是短、易、快:“短”是指微博的内容只控制在140字以内,不用长篇大论即可实现消息的传播,与博客、论坛相比,节省公众发布消息的时间;“易”是指微博的操作门槛很低,普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编辑、共享,随时随地进行更新,为微博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快”是指微博可以实现即时更新,用户在发布、转发、评论、收藏后能够立即在网络上进行更新,消息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广泛地传播,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大大提高了传递的速度。此外,微博强大的互动功能是其得以迅猛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通过评论、转发,人们在微博上参与话题的讨论,体验到了自主、互动的乐趣和成就感,感受到了作为主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大大提高了社会公众涉足公共领域的热情。
在中国,微博尽显其“自娱自乐”功能之外,也引发了公共政策研究背景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涉足公共政策的人群将发生历史性的“膨胀”。尽管这种“涉足”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但微博确实改变了当前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背景。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出现的许多公共政策问题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微博的出现将这种“复杂性”演绎地更加深刻。微博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社会公众开始关注政策问题。加之微博的便利性和即时性,涉及公共政策的消息会在公众的关注下随时进行着动态地更新。此外,微博用户对政策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关注,而是经过个人的思考,参与到政策问题的评价和讨论之中,并通过转发、广播这种共享方式将问题进行传递。这种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性色彩的做法使政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使政策问题的目标更加具有冲突性,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可预知。从当前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从事件发生到最终解决的每一个环节都使微博上出现了不同的言论和观点。微博的动态互动功能给公共政策问题的处理增加了难度,也为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了监督和评估。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由专业人员完成,真正参与其中的社会公众代表并不多,并且主要由社会精英占据。因此,在诸多政策问题上,普通公众往往处于“被”代表的被动地位,难以对政策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的信息流通,从上至下的流通体系非常强大,从下往上也有一些,比如内参等,但人与人之间的平行交流几乎没有。微博恰恰弥补了这两个方面,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平行的交流。”[1]“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公众亲身参与到了公共政策的各环节中。微博提供的自由、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公共政策问题不再遥远。从每年春季的两会到秋季的党代会,从群体性事件到自然灾害,从民生问题到官员腐败,几乎每个新闻议题都能在微博中看到“草根阶层”活跃的身影。微博的使用让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使中国公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大增,令公共政策的出台注重公众的反映和感受,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工具。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没有传统媒体的正规化传播渠道,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到最后发布没有严格约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见闻即时发布信息,表达感受。喻国明将自媒体比作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2]由于具有即时性、匿名性、平民性等特点,自媒体尤其是微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非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从近两年微博的使用情况来看,有人通过微博寻求救助,如拯救被拐卖儿童、为身患疾病的患者筹集资金;也有人通过微博揭示腐败现象,如郭美美事件、雷政富不雅视频等政府官员受贿渎职行为;更有人通过微博组织集体维权活动。这些从微博等自媒体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表明,中国制度化表达渠道和制度化救济渠道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微博这种非制度化的表达和救济方式却提高了公共政策诉求的有效性,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能迅速得到政策相关者的关注,从而促进政策的形成,使问题得到及时合理解决。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权泛化到了各个端口。”“传播权泛化,信息收受高度自主,网络时空无限,‘议程设置’理论的传统基础被一一打破。”[3]微博对政策运行的影响表现在促进政策问题的形成、督促政策决定的制定、监督公共政策的实施三个方面。根据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范式,社会客观事实只有得到察觉和认可后,经过利益集团的团体力量动员才能促使政府采取必要的行动,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而在察觉和认同环节,由于中国当前的制度化表达渠道和救济渠道的不畅通,很多政策问题是通过微博这种非制度化的渠道反映出来。社会精英及部分传统媒体纷纷开通微博,拥有大量的粉丝,他们在发布、转发、评论微博的过程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反映出的社会公共问题能够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共鸣并吸引网民加入其中。这样,政策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散播,引起当局者的重视,进而在较短时间内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而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合法性问题,制定者不得不考虑广大公众的意见和感受。这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和规范。在政策出台之后,社会公众可以继续通过微博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总之,微博使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根本要求”[4],“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媒介话语权是公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权利”[5]。就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来讲,公民话语权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法制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政治民主的目标客观上要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而公民的话语权正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从该意义上分析,微博的出现有利于公民政治权益的表达。随着中国转型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措施很容易触及公民的自身利益,当公民的个别利益问题由于性质上的共同点而汇集到一起,则形成了公共利益问题,利益问题一旦不能及时解决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安定,造成社会的混乱,甚至有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微博的应用对于完善社会利益的表达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通过微博的形式表达公共利益尚不正规,也存在一些瑕疵,但正是由于它的“非正规性”和“非制度性”,才能够使某些社会公共问题得以表达,使公民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获取了渠道,以此来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公众的压力,成为“减压阀”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是多元的,但在当代中国,政策中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公共政策最鲜明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公共政策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使其具有合法性”[6]。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历经了沧桑和巨变,在十年文革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体验着大悲和大喜,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更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体制变换中悄悄发生着裂变,因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随之演变。2003年后,中国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开始注重社会价值和公平价值,开始转向民生建设、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策价值出现多样化。微博的普及和发展在中国的政策价值向公平正义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人大范围“玩微博”并不仅仅是出于对潮流趋势的追赶,更是一种关注社会的独特视角、参与社会的特殊渠道。微博的“平民性”特征让广大的社会公众有机会切身参与到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洪流当中,推动着社会的转型,呼吁着公平正义价值观的回归。微博中的用户大部分能够保持着客观理性的态度为社会的发展或建言献策、或批评鞭策,在对政府的相关公共政策“品头论足”背后是对公平正义价值观的迫切渴望和追求,因而能够为公共政策的走向把持方向。
我们要对微博在公共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特点给予充分肯定,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微博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由于微博操作简单、门槛低,人们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存在良莠不齐、可信程度低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等情况,夸大的错误信息或者谣言能够通过微博迅速传播,造成误导,引发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形成。因此,面对微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微博运营者等多方主体都做出努力,使这一新型媒介更好地发挥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与自媒体相比,政府部门更倾向于与传统媒体打交道,因为传统媒体具有实体性特征,在制作、传播新闻等各环节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在揭露曝光社会不良现象时的迅速常常使政府陷入尴尬被动的局面,并且微博中的“集体无意识”也会将虚假消息传递到公共领域中。因此,自从自媒体的诞生起,政府在面对自媒体时就天然地产生“敌对”态度。然而,“一个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存在的公共管理部门,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为公共利益服务。”[7]政府部门要抛弃“敌对”态度,接受并利用微博为社会公众服务。第一,政府要有敢于直面微博的勇气,对于微博揭露出的现象和问题,要及时做出甄别,迅速回应,一旦证明为虚假消息,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澄清、消除不良影响。如果情况属实,则要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做出处理规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发布处理结果。第二,政府要善于运用微博为公共部门的工作服务。地方政府可以主动采用微博做自我宣传,如申请政府微博账号并加以实名认证,主动传播政府工作的进展情况,或通过微博就某些政策措施征询社会公众的意见,与网民形成互动,平等沟通、共同协商,提高公共政策设置的效率。第三,政府部门要对微博这一新型媒体加以规范,制定相应的行政规章,从法律上对微博予以保障和规范,对传播虚假言论并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的行为予以惩罚。
从新闻监督角度分析,作为第四种权力,媒体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在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微博尽管不同于传统媒体,但作为媒体的一种形式,其运营者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同时要以维护社会公平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自身的宗旨,加强自律、自控、自我监督,在建设和发展中促进自我完善。从2012年3月开始,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微博全部实施实名制认证,为净化微博环境、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2012年5月28日,《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开始施行;7月10日,《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也得以施行。公约和管理规定的制定,规定了用户的权利、行为规范、违规行为的处理等内容,旨在构建和谐、法制、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社区秩序,同时也更好地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从新浪微博的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微博运营者正在努力以实际行动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各运营商都应像新浪微博这样,在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自我监管。
微博释放了草根的社会话语权。社会公众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得以释放和宣泄不满情绪,使用这种非制度化表达渠道寻求自我救济,但在利用微博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律,坚守底线。在面对突发事件或社会不公事件时,社会公众往往容易将社会事件泛政治化,将事件的发生原因引向“草根阶层”与“权威阶层”之间的对立,并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身到“草根阶层”这一受害方的阵营中。面对微博中传播的消息,社会公众由于容易受到情感上的感染而不辨真伪地去分享、收藏、转发、评论,这种盲目传播很容易造成社会的恐慌,严重时则会影响社会秩序,如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后,“食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通过微博迅速传播,引发了十几个省市的抢盐风波,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因此,社会公众利用微博享受话语权,一方面做到不传播谣言,另一方面在面对与社会公共领域有关的消息时,要考虑到不实言论的消极影响,慎重转载。此外,避免将单纯的利益冲突泛政治化,保持自己的立场,不盲目跟风,这是网民自身素质提升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1]李欣,詹小路.自媒体: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0).
[2]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06).
[3]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J].国际新闻界,2003(04).
[4]罗建文,李静.民生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1(06).
[5]冯国有.媒介话语权博弈与公共政策利益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7(03).
[6]王笑鸿.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J].科学大众,2010(02).
[7]单士兵.“感谢媒体”助推公共监管质量提升[N].时代周报,2012-06-07(A13).
[8]何三畏.微博是公共生活的一道“验证码”[J].南风窗,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