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和谐生态环境

2013-04-10 14:38栾盛磊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灾害应急

栾盛磊

(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办公室,济南250014)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灾害变得越来越频繁,而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城市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破坏力往往是大面积的破坏,影响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一些重大的城市灾害影响力也是持久的,它对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破坏也是不可小觑的,严重时甚至会使得经济衰退。目前我国已经针对城市灾害设立了相关部门以及并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并致力于组建应急系统并且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培训,同时积极改善公共卫生环境,严格把控食品安全渠道。但是现阶段来说城市应急系统管理水平对于已发生的灾害来讲,其灵敏程度及精准度仍有所欠缺,并且城市灾害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旷日持久的,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一、城市应急管理措施

(一)城市灾害

城市灾害几乎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暂时没有一个具体分类,但是这不足以影响到它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困扰。目前有相关研究表明,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它所面临城市灾害发生后的恢复与应急管理就越为繁杂。城市脆弱性也越高。城市灾害几乎将所有的灾害全部包含在内,包括了自然灾害、能源灾害、医疗事故、噪音灾害等一些系列方方面面的危害。我国所面临的城市灾害危害最大的主要是地震,像唐山地震以及汶川地震等,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另外就是洪水灾害,南方很多城市面临的洪水灾害频发,几乎已经形成季节性规律,目前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力支持抗洪救灾工作;此外城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的增多也使火灾成为城市安全的重要隐患。总的来说,城市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别。

导致发生城市灾害发生的因素通常多种多样的,有很多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一旦让事态扩散,整个城市系统中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财富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时候所带来的危害将成为永久的、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做好灾害前期的准备预测工作,及时处理和控制灾后所带来的损失,成为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这将也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首要难题。

(二)目前城市现有的公共安全措施

城市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分为灾前监测预警、灾时应急准备、灾中处置应对以及灾后恢复管理等四个步骤。这要求城市管理工作者积极做好预测预防工作,一旦有灾害发生时首先应该把灾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防止进一步扩散,灾害过后还要进行全面的善后工作。特别是在发生突发险情时需要动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积极面对险情,营救受灾群众,疏散受灾范围内的居民,尽全力控制灾情,防止事态扩散。

城市应急系统主要针对的范畴包括工业易燃易爆等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安全设施、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自然环境灾害、意外伤害以及非法活动等几个方面。依据不同的灾害根源,城市也分别设立相应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如交通部门,有地震局、地税局、林业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协调控制。将可控灾源尽量掐灭在源头上,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意识,例如城市火灾,持续向居民进行防火宣传,尽量将灾情控制在未发生时。而面对难以控制的灾源就尽量做好防范和善后工作,例如洪水来临前向受灾居民紧急预警,做好防备或者疏散工作。

(三)制定城市应急管理科学体系

城市应急管理其实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含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概括为“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灾害类型,因此从每一项专项的城市危害的政策法案的设定到规划,从资源的配置到应急机制的推广,从社会应急动员前期准备到外部救援工作的展开,中间的每一步都需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与联动。

二、城市应急管理与和谐生态环境的联系

(一)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高低和经济能力的强弱,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属于发展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在面临着高度集中的人口密度,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难以承受更大的负担。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以及建筑工地扩展,工业大规模的建厂,排放问题、噪音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都会越来越严重,这些都增加了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安全隐患。而且城市密度越大一旦受到打击想再恢复就相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要持久得多。

(二)城市应急管理对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中增强城市应急管理可以将城市化的组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将解决选择城市化建设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难题,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为了更好的应对城市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灾害发生之前,就可以对灾害进行系统的评价,以这个思路作为衍生,在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隐患给出系统性的评估机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把控,可以减缓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三、协调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以保护和谐生态环境

(一)制定问责制城市应急管理机制

对于大规模的城市灾害而言,多数的自然灾害很难在事前预知,因此所属部门或者是地方负责人在表面上看来是所承担的责任较小,但是尽管如此也要实行救灾限时问责或者是预警问责机制。这样才能让城市应急系统最大程度有效实施,避免在出现重大灾害时因救援无力而危害到居民的健康以及破坏和谐生态环境。

(二)建立灾害评估系统以及灾后恢复机制

只要建立起健全的城市应急机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理论上在前期是可以预测的,这样既可以对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又可以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进行预测,尽可能使政府灾前灾后都能及时应对,将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此外将灾后恢复也列入城市应急机制,发生重大灾害后,长期对于灾后重建投入系统性资源,对灾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应急管理一般都时针对灾害前期的预测防范,和在灾害发生后对人群的疏散以及救助,对于破坏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并没有系统性的帮助,一般由受灾后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时间自行解决处理,而在此过程中对灾后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因此生态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进行处置,尽可能把危机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并逐步消除影响。

例如针对于2013年初济南连续的雾霾天气,市政府决定实施多项措施以此降低排放:(1)环保部门密切关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变化并及时向社会发布。(2)公务用车及社会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及其他民生保障车辆除外)实行单双号行驶。(3)建筑、市政及拆迁等施工工地室外作业立即停工,减少扬尘污染。(4)部分重点工矿企业立即采取临时限产限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5)城管部门增加道路保洁及洒水频次,减少交通扬尘污染。(6)卫生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防护知识的宣传,落实相关应急救治措施。(7)公交管理部门加大公交车运力投放,增加发车频次,保证市民出行需求。⑻及时跟踪气象条件变化,一旦具备条件,立即实施人工降雨措施。

(三)建立现代化科学的防灾减灾体系

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面对影响广泛,破坏力惊人的城市灾害,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在其未发生之前就化解危害,否则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相当巨大的,所以建立现代化科学的防灾体系是刻不容缓的。这也要求我们对于事件的突发、发展与演变进行分析;拥有高效的应急机制,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高应变能力;深入了解受灾人群的心理问题,号召群众积极配合;做好防灾减灾各机构的分工任务,协调发展。

但是就目前的城市应急设施来看,第一存在着反应程度不够,在灾害发生后组织救险救灾都有延缓,错过救灾的最佳时间;第二动态应变能力不强,灾害发生引发机制可能十分复杂多变,并且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救援方法,而应急机制很难跟上事态发展的步伐;第三科学性专业性不强,对于系统的灾害评估系统来说,缺乏专门应对不同风险的专业人员,这也影响到即将展开的救援工作。

四、结语

增强对城市化应急措施的建设,让更多的社会群众树立起危机意识,将灾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其中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同时也要加强沟通渠道的建立,及时向人们提供最新的灾情讯息,让人们能做好第一手的准备。作为现代化人士应该了解到,面对重大城市化灾害时应该勇于面对,要牢牢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将危机事件对个人乃至国家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1]瞿宝辉.城市综合防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王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J].城市与减灾,2007.

[3]孙多勇.危机管理的理论发展与现实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4.

[4]孙远明.国内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研究[J].重庆电大学学报,2007.

猜你喜欢
城市化灾害应急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