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它是观察和衡量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好坏的重要视角。当代新疆民族关系,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民族关系的积淀,也受到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敏感性和复杂性。在众多因素中,文化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它对民族关系有着根本性和持久性的影响,是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因素。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各民族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问题,还包含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问题。此外,在历史发展中,宗教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同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差异和不同也必然会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1.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之间的许多差异都是体质和文化适应某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结果,也就是说,村落、地域、族群、民族性、宗教团体,在不同层次的文化特殊性上,都有其独特之处。”[1]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它培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赋予了民族成员不同的思想、行为方式,“而这些文化观念则是难以改变的。”[1]在民族交往中,难免产生文化冲突。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就曾出现过由于不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造成民族矛盾的事件。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将长期存在,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将会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但随着民族交往的发展与深入,各民族对彼此文化习俗的了解也越来越深,能够在交往中保持对民族文化习俗的尊重,这种文化差异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将逐渐减弱。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我国各民族大多是由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目前多数民族地区正处在工业社会前期,少数民族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转型,少数民族面临着既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适应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就成为民族关系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如果民族传统文化中某些因子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可能会引发各民族在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出现纠结的情感和心态。而习俗、宗教本身就有很高的敏感性,这些敏感因素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反映到民族关系中,就成为一个复杂的矛盾过程。由于各民族适应现代化的过程有快有慢,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能力有强弱之别,各民族交往中难免因此而产生冲突和矛盾。目前,这种文化差异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较大。
3.宗教文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在新疆许多民族的文化中,宗教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伊斯兰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生产、生活上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在文化交流中,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少数民族相对的社会弱势和心理弱势,使得少数民族的宗教情绪往往容易被放大,由宗教信仰而引发的民族误会和纠纷仍一定程度地存在,宗教文化的差异,使得民族之间还存在不了解与隔阂,容易引发民族交往障碍。因而,从发展趋势看,由宗教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将是影响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通俗地说,现代文化就是指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2]
现代文化是调节当代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文化认同来调适民族关系,这种认同是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引领,提升各民族的文化适应力,实现各民族对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使民族和谐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时代要求。
1.现代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有助于民族和谐理念深入发展。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也主要是价值观的冲突。“所谓价值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观念形式,是集中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选择和追求的态度、准则、目的、理想,并以评价方式发生作用的、较固定的取向性、评价性的价值意识体系。”[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即是这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现代文化的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民族和谐、宗教宽容。这是和谐的价值观。现代文化提倡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它所倡导的价值观能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各族人民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它包容吸纳,积极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注重实现和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能在社会实践中对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能为全体成员提供道德支撑和行为规范,并提高社会成员价值判断的尺度,是社会发展的思想支柱。
现代文化的和谐价值观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即是民族和谐:全社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互动空间,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避免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差距。
在社会生活中,民族之间的关系涉及价值选择问题,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因此,在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以现代文化的价值观为指导尤为重要,也只有以现代文化的价值观为引领,才能使民族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民族和谐思想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要注重发挥现代文化的和谐价值观的认识和调节作用,使民族和谐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实现价值认识与价值实践的统一。
2.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多数是社会成员不适应社会的变迁,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实际是社会群体的文化适应能力不足。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对落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还有来自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问题,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适应的问题。“在多民族国家中,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常常在少数民族成员或弱势群体成员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对少数民族成员而言,面对强大的主流文化,他们既想融入主流社会,又担心失去自己的母体文化。文化差异本身会给个体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文化适应的考验往往会加剧这种压力,使他们可能产生心理与社会上的不适应。”[4]
人是文化的主体,在实现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人的精神能力和观念具有很大的决定力量。少数民族要摆脱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困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决定因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要正确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需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引领,避免走弯路或迷失方向。不同民族文化在进行互动和交融时,为减少彼此间的矛盾和摩擦,实现各民族文化平等、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无疑需要有一个核心文化价值观来引导。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及借发展民族文化为由进行分裂活动的存在,也说明要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提升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必须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轨道上来,通过有机整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
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并不冲突,多样的民族文化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生活内容的选择,这是多样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各民族在互动、交融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致认同的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是共同性。所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一方面,它能充分保证各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为多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以现代文化为导向,坚持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统一的原则,能有机地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3.现代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有助于民族和谐关系进一步发展。任何民族的生产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各具特色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支配着民族共同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展示出民族发展的文化特点。人类学家怀特指出:“人们的行为差异取决于文化而不取决于人的生物因素”。在每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决策者的文化倾向都深刻地影响这一民族选择何种经济制度,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制定怎样的经济战略和政策,可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文化,它不仅包含着“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应如何”的价值判断。可见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新疆,民族关系受到了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也受到不同民族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影响。妥善解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以现代文化来凝聚、鼓舞和引领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和力量,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自治区党委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深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增强‘四个认同’,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意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5]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还要注重用现代文化的时代精神引导多民族社会成员,在维护各民族正当利益和合法权利的基础上,保证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地位、同等的发展利益和发展机遇,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而是实现一体多元的文化统一体。通过现代文化的引领,实现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民族文化关系,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最终实现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理性发展,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和谐发展。
1.实现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民族文化关系。
要在国内各民族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民族文化关系结构,这需要在多民族国家文化的整体一致性发展与多元差异性发展两种趋势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平衡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只有形成一种超越国内个别民族范畴的,为国内所有民族认可的国家文化共识体系,才能维系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才能为国家的长久统一和存在提供相应的文化纽带、文化基础。”[6]另一方面,在多民族国家中,又必须始终正视各民族文化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各民族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感情依恋,允许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和个性,在各民族之间形成文化相容共存的格局下,使其在并存中相互渗透,在交往中相互容纳,逐渐在各民族之间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2.以现代文化引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必须以代表社会和时代发展方向的现代文化去引领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实现各民族由工业社会前期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通过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开展多领域、多行业、多地域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了解,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消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必要误解与隔阂,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包容、开放、进取、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在社会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并以此来指导各族人民跨越文化的差异,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过程,实现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最终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3.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理性发展。在新疆,伊斯兰教对群众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新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往往与宗教情感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加强民族理性和宗教理性,使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始终在理性范围内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1)促进信教者的宗教情感理性发展。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他们的一致性表现在对“真主”的共同信奉上,这种共同的宗教情感促进了信教者在心理上的认同,也使信教群众获得了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增进了彼此间情感上的亲近。这种宗教情感和认同能够使不同阶层、地域的信教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关照。个体间的沟通和理解逐渐扩展到全社会不同的阶层和地域,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对于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社会上存在的宗教极端主义往往也会利用信教群众的这种宗教情感,以及与宗教情感有紧密联系的民族意识,一旦这种朴素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意识被利用走向偏激,使宗教情感中的负面因素,如狭隘性、保守性,被扩大或利用,就会引发信教群众心理失衡,加之带有宗教情感的民族意识的影响,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和社会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宗教情感的理性发展,让其成为促进信教群众心理平和的积极因素,引导信教者将爱教的这种宗教情感与爱国意识统一起来,认识到爱国与爱教二者并不相互违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的认同。
(2)促进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理性发展。在民族地区,民族意识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随着各民族交往的增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意识在增强,表现在平等和发展意识的增强和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这是民族意识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保持适度的民族意识,有助于民族成员的团结,有助于民族自信心的确立,有助于良好民族关系的建立,但民族意识超过了一定的‘度’,就有可能转向非理性的一面,就可以膨胀为民族主义,破坏和谐的民族关系。”[7]
要善于引导民族意识理性发展,将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认同统一起来。培育一体多元的民族意识,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中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一体和多元并不相互矛盾:一体化是包含多样性的一体化,多样性是一体化进程中的多样性,一体化与多样性之间体现着“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华民族格局的特点。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是“一体多元”格局中不同层次的认同,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在日常生活中,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反映,也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8]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广泛开展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到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民族关系发展。同时也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现代观念不断增强,使扶贫济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使民主、科学、法治的理性精神成为各民族的广泛共识。只有如此,才能在各民族中强化现代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正确引导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1]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存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佑[J].社会科学战线,1995(06).
[2]牛汝极.试论“现代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3]姬长军.冲突·整合·创新—何以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和谐价值观[J].济南大学学报,2004(03).
[4]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
[5]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新疆第八次党代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51008bd1a37f111f1855b85.html
[6]刘鸿武.民族文化关系结构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发展[J].思想战线,1996(02).
[7]熊坤新,严庆.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01).
[8]张春贤.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EB/OL].http://news.ts.cn/content/2012-02/13/content_6567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