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马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内对“民族意识”问题的讨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对《水浒传》的批判工作中。围绕着“宋江招安”问题,“民族意识”受“阶级斗争”话语裹挟被怀疑为“阶级投降辩护的论调。”[1]随着“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民族意识”因其“反对民族压迫,揭露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等正面作用得到肯定。[2]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意识”问题得到历史学界的关注。
历史学领域对于“民族意识”的相关讨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民族意识”被诠释为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入侵者的思想资源与思想武器。俞越认为,缺乏自觉地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期沉沦迷茫难以奋起振兴的原因之一。”[3]朱英讨论了晚清商人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爱国思想”,认为其是反帝爱国运动中“一支影响突出、不容忽视的新兴社会力量。”[4]黄维民认为民族意识伴随着民族危机逐步升华。[5]沿着这一路径,学界对抗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段华明提出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族意识也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动力和力量。[6]梁景德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启蒙,民族气节的弘扬,使中华民族表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7]杨基龙、谢和平认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是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而这种觉醒“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解放与独立奠定了基础。”[8]
伴随着人类迈向新世纪的步伐,传统中国如何走向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历史研究关注的焦点。学界在“民族意识”问题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变化。从注重“民族意识”在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转向于讨论传统中国走向近代的过程中“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嬗变。严亚明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促使了洋务派人士民族意识的兴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则“引起传统夷夏观念的蜕变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9]胡玉海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忧患意识是“随着‘天朝观’的彻底破灭”而产生的。[10]针对“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概念容易混淆的特点,徐立望指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产生是建立在华夏中心主义的破灭基础之上…只有一个民族认识到自己只是世界上众多民族中的一员,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相互竞争的,这种意识才能真正产生…民族意识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前提,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发展。”[11]马俊林认为“民族意识”自身存在一个“理性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对近代中国而言,这个过程就是借鉴西方思想资源,走出传统的过程。“甲午之后觉醒了的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那么这个民族就正在趋向成熟,向现代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了。”[12]
革命史观强调中国反抗帝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近(现)代化范式注重传统中国逐步实现近(现)代化的过程。事实上,这两种对中国近代史做出解释的宏大叙事并不冲突。这在学界对“民族意识”问题的研究中亦得到了体现。易刚明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进而迸发出实现国家独立的强烈诉求…国家的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经济近代化基础上的…经济的近代化必然要冲破原有小农经济的束缚…近代民族主义在经过社会的层层转化后最终将对自然经济的解体起到加速作用…近代民族主义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个主要动力。”[13]陈先初对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张君劢进行了研究,将张君劢的救国主张概括为“通过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养成一切以民族利益为中心的民族意识即新的中华民族性,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近代民族国家,从而使中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14]郝保权、秦燕认为,戊戌变法后,汉族知识分子们的“民族意识”“已兼有传统的反满思想和现代进化论思想”,而与此相对应的,在辛亥革命中,“民族意识”对“扩大革命势力的影响,动摇、削弱直至最终推翻清政府起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15]革命史范式和近(现)代化范式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宏大叙事。在“民族意识”问题的研究中,两种研究取向的逐渐合流,亦与这两种范式发展的内在理路相吻合。
注释:
[1]“受招安”路线是“民族意识”的表现吗?[J].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5(06):36-37.
[2]熊笃.试论洪升的民族意识——兼评章培恒同志《洪升年谱》的一个观点[J].求是学刊,1980(01):76-84.
[3]俞越.近代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失落与觉醒[J].浙江社会科学,1990(06):45-50.
[4]朱英.晚清商人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的萌发及其影响——晚清商人近代思想意识研究之一[J].史学月刊,1991(03):67-74.
[5]黄维民.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70-75.
[6]段华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1993(05):65-68+106.
[7]梁景德.从抗日战争看民族气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18-21.
[8]杨基龙,谢和平.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抗日战争的胜利[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06):41-46.
[9]严亚明.洋务运动与民族意识的嬗变[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22-25.
[10]胡玉海.论中国近代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升华[J].社会科学辑刊,1999(04):107-110.
[11]徐立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J].求索,2001(05):126-130.
[12]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31-35.
[13]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05(05):75-79.
[14]陈先初.从民族意识之培养到民族国家之建立——张君劢关于中国问题的民族主义思考[J].船山学刊,2007(04):180-184.
[15]郝保权,秦燕.略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嬗变[J].广西民族研究,2008(0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