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蜂蜜标准体系下对如何加强蜂产品有效监管的思考

2013-04-10 08:00:11董贵军
河南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蜂农养蜂业蜜源

董贵军

( 泰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 泰州 225300)

首先,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向蜂蜜产业尤其是养蜂业倾斜。我国蜂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曾畅销世界各地,当时我国尚属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都是高浓度的成熟蜂蜜,蜂农生产多少国家收购多少,政府按质论价,还有行政补贴,大家都以高品质产品为荣,此类蜂蜜仅需简单过滤即可灌装上市。但从20 世纪末以来,部分蜂蜜生产经营者为利益驱使,不再以质论价,转而按量论价,并进一步压低原料蜜的收购价,这种做法直接引导蜂农转向生产低品质的蜂蜜。在每年的盛花期,不少蜂场基本是上午放蜂采浆,下午摇蜜,如此生产出来的蜂蜜虽然量大,但由于没有自然酿造成熟,浓度低、水分大、营养物质少。蜂企需经过滤、脱水浓缩才可保证产品不易发酵变质。浓缩的蜂蜜无论品质还是感官都无法与原生态蜂蜜相比。而且,如此频繁的采浆摇蜜,加之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蜜源植物逐年递减,日夜劳作的蜜蜂极易染病。蜂农们不得不私自使用一些兽药以保持蜂群的基本活力,而这又为成品蜂蜜成品中兽药残留埋下诸多隐患。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蜂蜜市场上一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掺假蜂蜜,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伤害了蜂农利益。内忧外患,我们的养蜂业可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下的中国,国民经济已飞速发展了几十年,但我们的蜂蜜行业却一直停滞不前。养蜂酿蜜技术没有突破,养蜂业机械化程度低、蜂农经济收入低、养蜂业后继无人,加之生态环境破坏、农药泛滥、假蜜成灾……一个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我们认为,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强引导并发挥市场经济主体——蜂蜜企业的作用。扶持优秀的蜂蜜生产企业和蜂农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优质优价的蜂蜜,带动有技术的蜂农采酿高品质的原料蜜,继而调动所有蜂农持续科学的生产成熟蜂蜜。一般蜜蜂每生产一公斤成熟蜂蜜的时间,可以生产3 倍以上的初始蜂蜜,但生产成熟蜜既可以减轻蜜蜂的劳动强度,又可以强壮蜂群体质,消费者也能吃到更营养健康的蜂蜜,可谓多赢。如此生产优质成熟的蜂蜜,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养蜂业的管理,保护蜂农、蜂企的权益,引导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使蜂蜜行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其次,针对不同的生产模式,分类加强巡查监管。当前,我国各地的蜂蜜企业大致有四种生产模式。第一种,以大企业为主。这些企业都拥有自己长期签约的蜜源基地,如陕西地区的洋槐树林、河北的枣树林、东北兴安岭的椴树林等,都是各企业固定的原料蜜产地。同时,这些企业还会通过部分地区的蜂业合作社长年签约收购蜂农的蜂蜜。拥有了固定的优质的蜜源供给,各企业都能够较好的控制蜂蜜产品品质。第二种,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或直接与产区的蜂农议价收购原料蜜,或通过各级原料蜜经销商收购品质不一的蜂蜜。由于产地、蜂农每年都有更迭,加之经销商多会为了利润极尽所能的压低蜂农的收购价,产品的品质也随之波动较大。第三种,以蜂农自主创业为主。这部分人养蜂出生,兼有养蜂技术和经营能力,也拥有自己的蜂场和固定蜜源地,春暖花开之际,都会外出到蜜源植物的主产区放蜂采蜜。只要蜂蜜市场行情利好,这些企业生产的蜂蜜品质应该不会低。但是令人不无担忧的是,苦于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这类企业的市场正被假蜂蜜一点一点的挤占。还有第四种,兼顾生产蜂蜜的一些食品企业。蜂蜜并不是其主打产品,且其蜂蜜产品多是以销定产或仅为节假日市场需要生产。这类企业只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有意无意的以低价购入低品质蜂蜜抑或掺假蜂蜜,这类企业的产品蜂蜜潜藏着诸多质量隐患。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三类企业制售假蜂蜜的可能性。所以,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监管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督促企业做好的原料验收、生产等记录,定期对原料产地、进货渠道、收购价格、质量指标、原辅料的使用、成品产量、销售价格等方面综合核查蜂蜜企业的生产详情。

第三,鼓励蜂蜜企业引用NY 5134-2008《无公害食品蜂蜜》、GH/T 18796-2012《蜂蜜》等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这些行业标准中有真实性判断及质量指标的要求,可以很好的弥补当下国家标准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还应鼓励企业在标签上真实、客观的标注原料蜜的产地、原料配比等信息。

第四,敢于利用蜂蜜现有的相关检测方法打击蜂蜜制假售假行为。目前,在我国蜂蜜标准体系中,有国家标准近50个,其中仅有GB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为强制性标准,但可操作性不高。其余四十多个标准皆为推荐性的有关蜂蜜中重金属、农残、兽残和理化等指标的检测方法标准,且绝大部分标准仅仅给出了检测原理及具体方法,没有就各指标的限量以及结果判定给出明确的说明。反观蜂蜜产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或多或少存在掺杂造假现象,对我国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蜂农、蜂企和消费者的权益。相对于蜂蜜造假手段的繁多,我们的检测手段却十分有限,而且每种检测方法也只能对某一种掺假方式起作用。但正因为有限,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科学运用。目前,国内鉴别蜂蜜掺入糖浆物质的国家标准主要有GB/T 18932.1-2002《蜂蜜中碳-4 植物糖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法》、GB/T 18932.2-2002《蜂蜜中高果糖淀粉糖浆测定方法薄层色谱法》、GB/T 21533-2008《蜂蜜中淀粉糖浆的测定离子色谱法》和GB/T 18932.22-2003《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通过对比检测结果和产品标签中的名称、原料、标准等信息我们可以判断产品有否掺杂掺假。

我们应该相信随着蜂蜜新国标的完善,相关鉴别方法的研究以及有效的检测标准的公布,我们会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鉴别蜂蜜的真伪,为净化蜂蜜市场,保护蜂农、蜂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力尽责。

猜你喜欢
蜂农养蜂业蜜源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蜜源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贵州科学(2023年6期)2024-01-02 11:31:56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林业与生态(2022年5期)2022-05-23 01:16:51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中蜂产业一线蜂农群体现状调查
——以金华为例
中国蜂业(2021年6期)2021-08-02 02:57:00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追花寻“蜜”
蜂产业蜂农技术需求偏好研究
——基于武汉市黄陂区的调查
中国蜂业(2016年11期)2017-01-04 13:50:14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农户家庭养蜂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
跟我一起来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