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毓洁 任学文 陈巧玲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基础设施,更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十八的要求?如何迅速医治“硬伤”、消除“短板”?笔者通过对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帮助。
近年来,咸阳市以节水减排、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目标,以中央农田水利建设、省级农田水利设施维护项目为平台,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收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咸阳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71座,总容水量3.03亿立方米;抽水站1 530个,总装机容量为10.4万千瓦;引水工程140处;机井24 206 眼。全市农田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达到450万亩、385万亩。
咸阳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田水利属公益事业,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充足的财政投入作保障,政府应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者。
随着中央、陕西省及咸阳市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增加,咸阳市农田灌溉面积明显扩大,粮食产量显著提高。但在调查中发展:尽管国家惠农资金逐年增加,可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比例偏低。咸阳市属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比例和总量相对较低。同时,因经济欠发达导致一些地区对中央和省级财政过分依赖,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缓慢。2007年全市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不足2 000万,虽然2011年累计投入达到2.1亿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咸阳市9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农业生产,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九十年代后,农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例迅速下降,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热情大幅降温。虽然一些农民群众有投入的积极性,但因政府尚未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融资融力平台,社会资金和劳动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此外,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04年取消农民兴修水利的义务工后,乡镇级政府的融资融力能力被削弱,地方农田水利发展,特别是灌溉支渠的修建和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受到一定制约。
咸阳市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是小型设施,基本依靠人力修建,存在兴建简陋、工程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超负荷运转后,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已步入更新改造阶段。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甚至报废,使用效率严重下降,致使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严重浪费。2009年的大旱就充分显现出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困顿局面。兴平、秦都、武功、渭城、高新等沿渭河县区,因地处渭河平原,农田灌溉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而泾阳北部塬区和永寿、彬县、旬邑、长武等北部各县农田灌溉困难,农业生产则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今后人口增长加大的粮食需求,面对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若不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的投入,迅速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必将降低农田水利设施的工作效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会随之下降,粮食产量无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咸阳市特别是所辖中南部各县的农田灌溉区,普遍存在主干、支流渠道不畅的问题,水利设施形同虚设。
咸阳市的部分农田灌溉渠道未进行过疏通,渠道损耗老化现象严重,部分渠道甚至被平整变为耕地。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三提五统”也随之成为历史。以前支流灌溉渠道基本靠乡镇政府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进行兴建和维护,而今资金困乏、劳力短缺,部分支流渠道的兴建和维护无法进行。乡镇级政府无钱无人力修整,市县级政府由于点多面广也无力统筹,灌溉渠道成了摆设,部分农田因无水灌溉只得靠天吃饭。近年来,咸阳市投入专门的财力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保证了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但由于资金、人力有限,一些灌溉渠道依然不畅,现存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无法为农业生产服务。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政府、农民、社会的多方参与和努力,共同打造符合本地农田灌溉需要的农田水利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障水利设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1.要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属公益物品,充足的财政投入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咸阳市的各级政府要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和扩大原有水利设施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收益率低、投资时间长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应由政府加大投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农田水利建设纳为各级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在各级财政投入中的比例。
2.积极调动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财政投入也不能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部资金。咸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点多面广量大,除了财政投入,还需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社会资金的支持。要想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就必须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各级政府应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好坚实后盾,如为咸阳市苹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销售服务等。农业收入的提高会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从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所需财力和人力的投入。
3.迅速建立农田水利的社会投入平台。咸阳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明晰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提高水利投入收益,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或公司通过间接、直接的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拓宽社会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化管理,制定合理的投入-收益评价体系,让社会资金得到合理的收益,进而引导和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农田水利发展上来,尽快建立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模式。
1.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克服重建轻管的思想,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把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列为重要工作日程。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要设立农田水利管护专项资金,提高农田水利管护资金投入比例,同时加强管护资金的管理,确保农田水利管护资金的有效运用。
2.各级政府要成立有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参加的农田水利管护小组,定期对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对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对完好的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证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3.要建立和完善乡镇级农田水利服务站,所需费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遵照市县统一规划的管护任务,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上报,确保各项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4.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对各级农田水利相关部门的考核力度,要赏罚分明。同时,要通过广泛宣传,调动受益群众参与管护的自觉性,形成人人爱护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良性循环。
此项工作应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出资,共同解决渠道疏通及农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问题。水利部门应联合财政、农业、建设等部门深入基层科学调研,合理规划灌溉布局,有步骤地对破损和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对灌溉渠道进行疏通。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成并不代表这项水利工作的结束,灌溉渠道的续建配套更为关键,它直接影响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以及灌溉区域的扩大。咸阳市可按北部山区地带,中部塬区地带,南部平原地带进行划区管理。北部旬邑等县应以梁渠沟骨干坝水利工程建设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田有效灌溉;中部泾阳等县,应以兴建灌溉渠道为主,确保相对干旱塬区的农田灌溉;南部武功等县是咸阳市的粮食主产区,应以疏通灌溉渠道为主,有效保障粮食主产区灌溉用水。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区农田灌溉需求的实际情况,对本区域内的主、支流渠道进行疏通,对水利设施和工程进行周期修复、及时更新,确保各区域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好,确保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科学管护,将是咸阳市有关部门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将对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