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锦市水务局
近年来,我市开拓创新、艰苦奋战,建成和完善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让富锦的粮食产量由“原来一个富锦变成了两个富锦”,为富锦的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2012年,我市水稻面积发展到21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8%,水稻产量达到26亿斤,占粮食总产的46%,一跃成为了“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县”,第十次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更获得了“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的殊荣。
富锦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下游南岸,地势平坦舒缓,有松花江、挠力河等“一江四河”流经域内,水资源可利用量高达21亿立方米,水利优势十分明显。我市坚持用好用活水资源,做好做大水文章,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紧贴实际,明确水利发展方向。我们紧紧抓住十年来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契机,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了水利发展思路,制定了《富锦市水利发展规划》、出台了《富锦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力求在加快农田水利化上求突破,在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上求发展,努力打造三江平原地区的粮食大县、水田大县、灌溉大县。二是立足当前,确定水利重点工程。围绕水利事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和实施“22521”水利发展工程,即:完成两大堤防(松花江、七星河)、两大涝区(七星河、挠力河)、五个灌区(新建引松补挠、富民灌区,巩固、改造、续建3个老灌区)、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实现10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立项审批和工程建设。三是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水利项目。我市加快勘测设计进度,做足项目储备,力争融入到国省规划中,做到同频共振、赢得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泵站、松干富锦段达标等多项重点工程项目,成功列入国家和省级建设规划之中。正在谋划的143万亩富锦引松补挠灌区,松干、挠力河、七星河达标项目,以及95.5万亩富民灌区、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红旗红卫中型灌区续建等项目有望近期获得批复。
我市坚持把高标准、高质量建好水利工程作为一个良心工程抓好抓实。一是扎实开展灌排工程建设。我市投入4 000万元,对全省19个大型灌区之一的幸福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渠22.6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投入2 596万元,对红卫、红旗两个灌区的泵站和末级渠系进行了更新改造与配套建设,两个灌区灌溉面积均提高到4.8万亩。通过推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排体系,我市江水灌溉能力覆盖到6个镇66个自然村,为稻农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大力推进节水增粮行动。扎实开展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行动,大力推广水田节水灌溉、控制灌溉等新技术。投入4 400万元,完成大型喷灌控制面积1.14万亩、卷盘式喷灌0.8万亩、管道移动式喷灌0.1万亩,未来几年我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20万亩。同时,在各镇重点建设了场市共建水田示范园,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水田,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据测算,我市新增的11亿斤粮食总产是全省新增粮食的十二分之一,为全省实现粮食总产的九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我市以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加快三江平原治理项目的前期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投资7 700万元开工建设水田、旱田万亩大地块的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100多万亩。集中育秧小区和大棚总数分别达到112个和3.5万栋;建设了12座大中型水稻智能催芽车间,辐射面积100万亩,全市近一半的水田实现智能化催芽、工厂化育秧。
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各级水利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上下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干好水利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增添动力。我们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发展水利事业的新部署,着力在治水、兴水、活水方面下功夫。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市领导等一班人冲在一线、不等不靠,对下搞调研、解难题、谋发展,对上常汇报、多请示、求支持,这是我市近年来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强化制度,监管得力。严格执行“四制一加强”制度,及时成立项目管理机构,健全岗位责任制,执行责任终生追究制度。我们严把质量关,要求监理人员24 小时现场监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强化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使用高效合规。三是资金到位,保障有力。我们在市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本级财政、产粮大县奖金、土地出让收益等多种渠道,优先保证水利工程资金匹配。近三年,累计匹配资金达到3 000多万元,为农田水利建设良性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切实做好水利建设资金的整合工作,使各部门的涉水资金能够按照水利规划统一安排使用,形成合力。
2013年,我市将迅速掀起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力争五年内水田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利用松花江水灌溉面积达到283万亩。到十二五末,粮食总产达到65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