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探讨

2013-04-07 23:05高军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受教育者教育者

高军红

(徐州医学院 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已备受关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不得不打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二元思维,转而寻求建立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民主平等的交往方式、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思想情感的沟通交融,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交往,顾名思义即“相互往来”。交往在各学科中含义不同,其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与人的心理接触和沟通,社会学上指人们通过相互往来形成特定的社会联系,哲学上乃是人与人相互联系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在教育学中则指人们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我们对于“交往”应该具有一些共识: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之间进行的活动,需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系统为中介进行,相互沟通交流以求达到理解协调。

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交往: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以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为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相互关系之总和。由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互作用、自我构建的过程。所谓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交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交流、沟通来促进双方思想品德提升的活动,它是原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修正,是全面的、双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在交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的理解。在“人本化”育人观念下,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据主体间性的价值取向,去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与素质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与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精神与实践方面获得引导。因此,开展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引导大学生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的成长、激励大学生的内在潜能作为教育旨趣的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1]。

在对话沟通的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者正是从这一路向上来认识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譬如,有研究表明,各种主体之间在提升自身素质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以特定教育内容为载体展开对话沟通,以此推动思想道德的发展与提升,就成为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畴。由此看来,在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沟通主体尤为必要。在一种互动、和谐、平等的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行得到培养,有利于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主体。易言之,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进行的民主对话、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的交往实践活动。

探讨大学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让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进一步拓展开来,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实践,以得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二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的理论基础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交往”,关于“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虽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交往理论,但是他在诸多著作中使用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概念。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交往对人的重要性,指出人为了生存延续而必须与自然界发生交往,这里说的是人与自然的交往。马克思也提到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因此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交往的需要,而作为手段出现的东西则成了目的”[2]98。《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交往的本质出发把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690交往包含个人、集体、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社会交往的总和。即使是在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下,人也从事着社会性的活动,因为他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材料,都是以社会产物的形式被人所拥有的。马克思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321

既是如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就要突破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涉及更加广泛的领域。作为单个的人,正是在与他人发生的交往关系中确证自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交往中才更好地确证自身的存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为初衷。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状况,如交往的物质利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如核战争威胁、环境恶化等,诚如贝克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文明的火山口上”;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社会各领域正形成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专门化世界,吞噬着人们交往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世界。为拯救病态化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哈贝马斯倡导以对话论辩、协商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模式。

为达到交往的合理性,哈贝马斯主张在对话式的交往中,主体之间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在自由商谈中通过沟通与理解达成意见的一致。参与交往行为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质:清晰地通过语言表达出可以理解的东西;自己的言谈也能被人理解;与他人达成共识。在各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中,对话、沟通与行动之间的一致性,是理性交往的目标。相比其他行动,交往行动在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因为它“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5]135。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应该也具有商谈性的沟通和理解,依照真实性原则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对话,最终达成对价值观念与政治意识的共识。

三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情境

相较之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沟通情境上具有三方面的变革,即从“被动客体”到“参与主体”、从“现实环境”到“网络环境”,以及从“以理服人”到“生活世界”。

(一)从“被动客体”到“参与主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双方之间的交往活动。众所周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授”与“受”的单向活动如今已然显得过时,代之而起的是教育双方置于一定情境之中的互动关系。

颇有影响的美籍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曾指出:“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6]125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这绝非闭锁书斋冥思苦想而达到,而需要投身到现实的生活交往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515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观念状况与周围人的交往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与教育者交往的关系中更是如此。

关于使受教育者成为参与主体,与教育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性交往,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7]315在他的视野里,师生之间达到心灵交往的和谐状态,乃是教育技巧的最高境界。[7]259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8]40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也会被受教育者所影响,而有的积极影响还有助于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所谓教学相长盖皆源于此。

(二)由“现实环境”到“网络环境”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课堂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关于当前大学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我们在此尤其重点考察的是生活中的网络环境,因为这是当前影响大学生交往的直接因素。

我们之所以聚焦网络环境,是由于网络时代已然是我们今天所要面对的事实。网络日益融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之中,对于人们实现相互交往意愿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社交网站的深入发展,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以及充斥在网络上的商业、低俗、夸张效应,使得网络也成为人们进行正常交往的掣肘。开展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重视改善网络环境,以便在健康的交往环境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规范交往主体的行为,着力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交往媒介提供信息的筛选、接收和评鉴能力。教育者要主动参与网络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这也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平台,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交往行为。

(三)从“以理服人”到“生活世界”

大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敏捷而又情感丰富、富有朝气而又个性鲜明,内心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此,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将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开展实践,以获得深刻的教育体验。

“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个人三部分,是哈贝马斯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们在沟通中达成相互理解所必须的共同的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借助语言而符号化之后成为人们的共同财富,为人们相互理解提供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使受教育者单纯地接受一些“规范”、“价值”以及“观念”等,也不是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将获得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修养。由此,走出“以理服人”的说教式灌输,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去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或进行自己的生存筹划,才能以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投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展开实践,永远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让受教育者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实践中,并在真实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中进行各种交往行为,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主体性。

[1]于成学,王忠桥.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8,(9):4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德]哈贝马斯(洪佩郁译).交往行动理论:第1 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6][美]赫舍尔(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7][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