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军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局,河南 林州 456500)
某养殖场饲有400头3~4月龄的育肥猪,猪发病前曾出现过咳嗽、流涕、发热的感冒症状,经抗生素(主要是卡那霉素)治疗,猪的病情得到控制。不久猪又相继发病,发病后仍用卡那霉素治疗,但未见好转,其症状反而加重。
病猪体温升高,一般在40.5~42℃,呈稽留热。病初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步态不稳,眼结膜充血,尿液发黄。除少数猪排稀便外,多数猪排干燥粪便,其粪呈煤焦油色,有的附有黏液。病猪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增数,咳嗽,脉搏加快。有的呈明显的腹式呼吸,有的耳根、颈部及下腹部皮肤上出现红斑,红斑处指压褪色,有的皮肤上有出血斑。病猪消瘦、衰弱,本病病程为6~18 d。
病猪消瘦,皮肤发绀,皮下有瘀血斑或出血点,耳部和四肢有浅红斑,各脏器不同程度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肺出血,不同程度水肿,有的见小块肝变区,肺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样黏液。胸膜有纤维素沉着,有的胸膜与肺粘连,胸腔和心包积液,腹水稍多。肝表面有点状出血及灰白色或黄色的坏死灶,心包膜和心外膜有出血点。胃底部出血,有溃疡。脾有出血斑。
4.1 无菌采取病猪胸水、腹水、心血、淋巴结、肺脏、肝脏、脾脏等病料涂片和触片,革兰氏或姬姆萨染色后镜检,见革兰氏阴性、散在、卵圆形、两极染色的细小杆菌及弓浆虫滋养体、假膜。
4.2 无菌取病猪肺及支气管内的黏液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结果培养物生长良好,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露珠样的小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钩取纯培养物制成涂片后,染色,镜检,发现散在、卵圆形、两极着色明显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将病料接种于数种培养基,37℃培养24 h后进行观察,发现病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在血清琼脂平板上生长,并形成灰白色、露珠样、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于45°折光下观察,见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接种的肉汤培养基轻度混浊,管底有黏稠的沉淀,表面形成菌环。
4.3 用分离菌的纯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山梨糖、肌醇、伯胶糖,可产生靛基质和H2S,M.R.、VP试验均为阳性,不液化明胶。
4.4 用pH值为7.2的PBS将研磨后的病猪脾脏和淋巴结制成1∶10悬液,并分成2份:第1份不加抗生素,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3mL;第2份悬液每1mL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 000 IU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 mL.
结果注射不加抗生素悬液的小鼠在接种后48~72 h全部发病死亡。取濒死小鼠的心血、腹水、脾脏涂片、染色、镜检,结果检出卵圆形、两极染色的小杆菌和弓浆虫。接种第2份悬液的小白鼠在接种10~12 d内全部发病,取其腹水抹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游离的弓浆虫滋养体。
4.5 依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此例为猪弓浆虫与猪肺疫混合感染。
5.1 病猪隔离治疗,同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避免猪只拥挤和受寒,以免其抗病力下降。病死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场彻底消毒。
5.2 病猪可用青霉素(1.0~1.5万IU/kg体重)、链霉素(10~20mg/kg体重)、增效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每10 mL中含TMP 0.2g、SMM 1.0g,20~2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d后改用抗菌素和SMM,将其混于饲料中喂3~5d。
5.3 未发病猪可用抗菌素和SMM混饲3~5d。采取上述措施后,猪只死亡停止,病情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