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妮,李 曼
(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长沙 410200;2.湖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长沙 410200)
【哲学阐赜】
浅析《三字经》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李 妮1,李 曼2
(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长沙 410200;2.湖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长沙 410200)
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三字经》对世人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和谐共生的积极自然关系,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阐释《三字经》,提倡通过修身自励实现自我,达成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学思想,使当代中国人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积极心理学
《三字经》浓缩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浩瀚的古籍文献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①本文所引《三字经》皆据喻岳衡《传统蒙学丛书:三字经》(第2版),岳麓书社2009年版。它历时700多年,经过元、明、清、民国时代,众多学者反复斟酌修订,堪称千锤百炼的文化启蒙经典。它199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出版的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荐。一本薄薄的小书,竟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漫漫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巧妙精绝地高度浓缩与概括,并广为传播、代代吟诵,影响了华夏民族数十代人,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如能字字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1]其中的一些语句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或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它既有倡导“中和”的儒家思想,也有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可将二者毫不冲突地集于一人之身,烙印成普通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它教会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处世原则、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或为责任,或为游戏,从中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整体结构及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浅显的文字,《三字经》将基本思想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普及到整个社会,几百年来,它奠基了中华深厚文化的土壤。20世纪末,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从传统东方文化的智慧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其中就有来自古老中华文化的重要灵感和启迪。
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塞里格曼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并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开始受到世人关注。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其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又吸取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创新和超越,成为当代心理学一股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量。它一经提出便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并逐渐推广深入,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运动。[2]
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类幸福为己任。“幸福”有三个维度:愉悦生活、责任生活和意义生活。愉悦生活,涉及一个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满足、满意、安详属过去的积极情绪。快乐是关于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躯体快乐(如即时而瞬间的快乐感)以及复杂的快乐(如需要学习和教育才能领会的快乐),乐观、希望、信念则是关于将来的积极情绪。责任生活,也就是个体积极的特质、个性力量和天赋的利用所带来的体验。因为人的积极特性和个性力量能使人产生责任、专注和流畅,故曰责任生活。人的个性力量指的是跨越历史和文化的美德(如勇敢、和善、诚实、创造、正义、睿智、爱与被爱的能力等)。意义生活,就是归属或为一个机构积极工作。能培养人类的积极情感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团、社区、民主以及出版自由等。因为在积极机构的这种积极情境中,积极特质和积极情绪能茁壮成长,也即在为一个个体认为值得做的工作以及值得服务的机构中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所以,这三种幸福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共同建构。
这样,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就有了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以及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3]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学派,还不如说是一种理论和态度取向,是一种对人性理解的人文传统。通过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进行研究,建立正确和积极的心理,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积极教育、积极人生、积极品质培养思想,它们都与积极心理学思想高度契合。《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精粹,蕴含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学内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
积极人性论,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积极是人固有的本性。然而,积极本性不会自发表现出来,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的初衷就是为人们营造能促使其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同时为人类寻找给自己心灵的积极种子浇水、施肥的方法和途径。《三字经》即主张人性善论,肯定人性的积极,并主张用积极教育来保存和培护其积极性。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一句出自《孟子》,后一句出自《论语》。这两句话是《三字经》全篇的纲领和思想灵魂。根据儒家的性善论思想,“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用孟子的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尽心上》)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者的根本所在,即所谓的人性,它在本原的意义上是善的。儒家主张性善论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向善,同时也告诫后人,善性虽为天之所赋,但只是一种端倪。人的贤与不肖,智与愚之分,决定于对这种先天的善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不擅培育,就会失去这可能的善端。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4]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决定的,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任何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正如孔子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所有刚出生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可能发生各种变化,正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所以对人的教育从小时候就应当进行,使之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弘扬这种人所有的善良本性。据此,《三字经》后面的一系列内容顺理成章地展开。
教育的方法也很重要,教育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不能随意随性,把什么教给儿童要有所选择,以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说“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列举了的例子:孟母择邻教子三次迁居,积极创造理想环境来教育儿子,表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断机教子,表明教育贵在坚持;窦燕山,虽曾有过错,但改过从善,修身积德,为五个儿子树立了榜样,因材施教成就了五子登科的传奇,表明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个人在家庭中所接受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形或无形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言传身教,对其思想品性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乃至一生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
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三字经》强调仁、礼、和、义、信、忠等规范,主张仁爱,相互尊重,以礼待人;以和为贵,讲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与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社会组织具有激发性机制,积极的人际关系是粘合剂。成员之间亲密的支持性关系,能增进成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力量,形成秩序机能优良的积极组织系统,有助于发挥人、组织和社会的最佳状态或功能,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首孝弟,次见闻。”《三字经》认为人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第二才是增广见闻,增长见识。多观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对儿童行为训练要从小做起。“此言为子弟之道也。凡为人子弟,当少年无事之时,宜亲近明师,交接良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爱亲敬长之道,为立身之本。”为人子女应从小就懂得孝亲的重要性,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5]长幼有序,此为为人之道,做人的立身之本。书中举的两个例子,虽然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待商榷,可是如果我们抛开社会环境的变换,保持其精神或思想,能够像黄香和孔融那样做到爱亲敬长,你就能够被更多的人接纳,与人和谐相处,你就会身心愉悦,被社会所认可。延伸到其他方面,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则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以父子之间的孝为基础,君臣之间要忠,兄弟之间要悌(敬爱兄长),朋友之间要信。以孝为首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爱、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概括了儒家仁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做人的具体规范。[6]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人际准则,已经成为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伦理基础。在此要求下,各种人际关系都得到相应规范,和谐的关系有利于由此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发挥功能,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这些传统社会人伦关系的传统美德,既可以作为个人美德的标准,也可以作为良好组织机构的指标,对当时乃至今日社会有效运行起着积极作用。
(三)协调和谐的积极自然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真正的积极可以是一种无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客观和如实接受,可调适人的心理状态,平衡人内部心理的失衡,使人感到舒适与轻松,呈现一种类似满足的状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保持内在安宁自在,达到身心和谐,促进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探索。《三字经》在此方面有简明直观形象的描述,使人非常易于接受。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三字经》认为二者是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最高理想。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是古人对宇宙组成的朴素认识,简单明晰。“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一年四季,东西南北的轮廓,勾勒得一清二楚。“曰水火,金木土,此五行,本乎数”,以五行之说探求世界万物的起源,注重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理性思维寻求事物形成过程,探索自然规律。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这里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及六谷六畜等等,均切近生活,都是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根据他们的所见所闻,由近到远,由个别到一般,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孩子的视野,从家庭的小天地转移到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给他们灌输必要的生活常识的同时,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念。
(四)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
积极心理学的工作目标就是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培养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使人们感到他是属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和社会同化融合,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字经》从文化经典和历史进程的介绍中,帮助儿童完成自我确立与社会融合。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文中子,及老庄。”《三字经》在这里介绍从小学到老庄的经典学说和诸子百家著述,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期,夕于斯。”从传说中的三皇到民国建立,《三字经》用寥寥数百字,勾勒出一幅我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
《三字经》花费半数以上的篇幅历数中国丰富的文化经典历史文献、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优秀人物,使儿童从小在学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绚丽中华文化中,确定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完成身份认同,进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7]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塞里格曼认为的幸福所在的“意义生活”。“意义”来源于一个积极的任务或组织机构,并归属和服务于它,当个体内心归属于他所认同的国家、民族,并为其积极奉献自身力量时,他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也就更加幸福。
(五)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状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的综合心理素质,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最能发挥潜能的行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促使人爱己爱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三字经》在篇尾用了大量名人故事劝勉儿童少时勤学,长大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目标上,《三字经》明确提出了“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的标准,要求幼童在幼年时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为国出力,为民谋利,造福一方,从事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业,学以致用。古时候读书人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要结合“学以致用”的目标,来考虑教育要何去何从。
《三字经》列举了古人勤勉好学、终至成才的许多故事。比如说到孔子拜师,赵中令读《论语》,路温舒编蒲草抄书,公孙弘削竹简抄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赢囊萤,孙康映雪,朱买臣负薪,李密挂角等发愤勤学的故事;又说到大器晚成的二十七岁苏老泉、八十二岁梁灏,早慧的八岁祖茔、七岁李密、七岁刘晏,以及善琴能赋的女才子蔡文姬、谢道韫,等等。以上历代先贤之所以各领风骚、留名青史,归结到一点,就是奋发有为、勤学苦干。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旦进入孩子们心中,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三字经》对儿童采取正面引导、劝勉鼓励的方式,可以激励勤学攻读、奋发向上,努力做有用的人,帮助他们奠定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字经》还再三告诫儿童“尔小生,宜早思。尔小生,宜立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要求儿童尽早思考人生的发展,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历经磨砺,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明白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在人世间白混日子,就还不如有用的动物。
《三字经》最后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结束。提醒儿童掩卷深思,“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只有勤奋向学才能有所进步。一味的嬉戏懈怠、得过且过,是没有益处的。求学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就会意志消沉,无所作为,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年轻人要记得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虚度光阴,蹉跎岁月。
现代社会科技水平迅猛发达,交通通讯更加方便,世界范围的竞争日益加剧。我们从积极心理学角度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三字经》,提倡依靠修身自励实现自我,达成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学思想,以及积极心理学中国本土化有着重要意义。
[1]李里.《三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EB/OL].(2009-08-08)[2013-01-15].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e705b800100eini.html.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析,2003,(3):6-10.
[3]E P Seligman.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Prevention,and Positive Therapy[EB/OL].(2011-04-28)[2013-01-15].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 com/view/269aecf1f90f76c661371a54.html.
[4]曾广开.《三字经》的文化精神[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6-10.
[5]南怀瑾.孟子旁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7.
[6]王殿卿.《三字经》承传文化生命的载体[J].宁波党校学报,2007,(4):96-99.
[7]杜聚生.《三字经》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9,(5):243-245.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ought in“Three Character Primer”
LI Ni1,LI Man2
(1.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Changsha 410200;2.Department of Humanity,Hunan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Changsha 410200,China)
“Three Character Primer”,which is concentrat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tains positive psychologic thoughts:goodness of humanity and the positive role of education,the ethics to observe order,the naturalistic view of harmony and coexistence,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wit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with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Three Character Primer”is interpreted from the angl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advocate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and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This research presen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oughts as well as nationaliz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ree Character Primer”;positive psychology
G44
:A
:1672-3910(2013)04-0042-05
2013-03-11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YJAZH060)
作者简介: 李妮(1969-),女,湖南岳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研究;李曼(1972-),女,湖南岳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