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经传中的南北燕

2013-04-07 21:56王竹波
关键词:春秋燕国左传

王竹波

(华南农业大学 思政部,广州 510642)

【史学新探】

论《春秋》经传中的南北燕

王竹波

(华南农业大学 思政部,广州 510642)

《春秋》经记载燕国三传相同的有六次,前两次为南燕,后四次为北燕,《左传》多一次记载北燕;传文记载的燕国,《左传》有三种情况,《榖梁》全为北燕。考察与北燕相关的在周王室世代为王卿士的召氏家族,可知其子孙代代承袭职位不绝,是周王室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其存在默认了北燕和周王室的关系。南燕可反衬出,北燕是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为周宗室国家,始封君召公功勋卓著,虽地处偏远为山戎所隔,仍为诸夏世界所认可。

南燕;北燕;《春秋》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宋人罗苹在为其父罗泌所著《路史·国名纪》作注时说“北燕伯云亦姞姓者”,[1]似乎南燕与北燕同姓。两国之名又都有“燕”字,或许有些关联。虽有人明确说“任何想否定周代北燕之君为姬姓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2]但表明南北燕有探讨的必要。春秋时期的燕国有南燕、北燕。北燕,是西周分封而建立的诸侯国之一,其始受封者召公奭,姬姓,为周王室的同姓贵族。本文重点讨论北燕。之所以南北燕并举原因有三:其一,《春秋》经传的记载中确有南北燕之分;其二,最先出现在《春秋》经传中的还是南燕为先;其三,从南燕可以反衬出春秋时期北燕之于姬姓国家的关系。

一、《春秋》经传所载之燕国

《春秋》三传经文对燕国记载相同的有六次。独《左》较之《公》《榖》多一次,即《哀公十五年》“夏五月,齐高无 奔北燕”。记载相同者依次为:《桓公十二年》“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此燕和燕人,《左传》①本文《春秋》经和《左传》引文和标点均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注:“燕有二,一为北燕,《史记》有《燕召公世家》者是也。此为南燕,孔疏云:‘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燕人疑系燕君。”《公羊》②本文《公羊》引文和标点均以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为据。注:“燕,国名。指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始封伯儵,在今河南延津东北。此‘燕人’身份不明。大国诸侯与小国卿大夫会盟、会战不合礼制,然三传均无说。杜预《左传注》曰‘南燕大夫’。”《榖梁》③本文《榖梁》引文和标点均以钟文烝撰,骈宇骞、郝淑会点校《春秋榖梁经传补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为据。注引孙觉曰:“‘时北燕犹为山戎所隔也。’钟文烝案:‘燕称人者,从小国无大夫例。’”虽然三传对“燕人”身份有争议,但均认为是姞姓的南燕。

《桓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左传》:“实指南燕之君,不称爵而称人者,以南燕僻小,亦犹邾人、葛人、牟人、江人、黄人之称人,实皆指其君而言。顾炎武谓:‘燕独称人,其君不在师。无据。’”杜预注曰:‘此燕人为将也。’”《公羊》只说此燕人身份不明。《榖梁》无注。《襄公二十九年》:“齐高止出奔北燕。”《春秋》明举为“北燕”。《左传》:“北燕始见于《春秋》。”《公羊》:“北燕:国名。姬姓,伯爵。”《榖梁》有传文:“其曰北燕,从史文也”。从此条开始,《春秋》经所载燕国均为北燕。《昭公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齐。”《左传》:“燕简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燕伯款出奔齐。’罪之也。”《公羊》:“北燕伯款,燕国国君名款。诸侯不称名,《春秋》以其出奔,坐失国,贬称名。”《榖梁》也认为称名盖有罪,并有传文“其曰北燕,从史文也”;又引杨士勋《疏》:“前高止之奔,欲明从史文,今北燕伯出奔,嫌自名之,故重曰从史文,举此二者以明例,故于后不释。”文烝案:“前事自齐言之,此事自燕言之,燕自称其国亦直称燕,不称北燕,故复明之也。”这说明北燕和其他华夏诸侯国有相互赴告制度,“国君或卿大夫出奔及归国,必告于他国”。[3]鲁国一定收到北燕赴告,故《春秋》经才会记录。《昭公六年》:“齐侯伐北燕。”《左传》:“十一月,齐侯如晋,请伐北燕也。士匄相士鞅逆诸河,礼也。晋侯许之。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将纳简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民不贰。吾君贿,左右谄谀,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公》《榖》无注。《昭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左传》:“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公》《榖》无注。截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1870条经文[4]关于燕国记载三传一致的只有区区六条,其中两条为南燕,《左传》多载一条北燕弥足珍贵。说明:第一,《春秋》经关于燕国的记载之真实性从三传一致可证;第二,北燕和其他诸侯国有联系。三传中《左传》和《榖梁》有传文记载燕国之事。《公羊》独无。

《左传》中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确定为南燕。自《隐公五年》燕始见载于传文:“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桓公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此说明南燕之祖为伯儵。第二,未知为南燕、北燕。《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后也。”《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庄公二十年》:“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此燕仲父有争议。《襄公二十一年》:“齐侯使庆佐为大夫,复讨公子牙之党,执公子买于句渎之丘。公子鉏来奔。叔孙还奔燕。”《襄公二十八年》:“崔氏之乱,丧群公子。故鉏在鲁,叔孙还在燕,贾在句渎之丘。”《定公十年》:“成何奔燕。”杨伯峻注曰:南燕自桓公十三年以后已不见于经,自庄十九年、二十年后亦不见于传,认为此燕可能是北燕。第三,确定为北燕。《庄公三十年》:“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注文结合出土文认为此燕是北燕,这是确定的北燕首再于传文。《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襄公二十九年》:“秋九月,齐公孙虿、公孙灶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昭公三年》:“九月,子雅放卢蒲嫳于北燕。”“燕简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燕伯款出奔齐。’罪之也。”《昭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齐求之也。癸巳,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先君之敝器请以谢罪。’……燕人归燕姬。”述及“齐、燕平之月,壬寅,公孙段卒”和“齐师还自燕之月,罕朔杀罕魋”两事时再次提起齐燕之盟。《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此将北燕地理环境作了大致说明。《昭公十二年》:“十二年春,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左传》传文最后一次提及关联北燕的人、事为《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此可证北燕为姬姓。

《榖梁》传文载燕国事计五次,且均为北燕。《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范宁注:“燕,周大保召康公之后,成王所封。分子,谓周之别子孙也。”杨士勋疏曰:“分者别也,燕与周同姓,故知别子孙也。”言北燕由于山戎为害,伐击燕,使之隔绝於周室。《庄公三十一年》传文再提齐国为北燕伐山戎事:“桓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为燕辟地。”《襄公二十九年》:“齐高止出奔北燕。其曰北燕,从史文也。”《昭公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齐。其曰北燕,从史文也。”《昭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纳者,内不受也。燕伯之不名何也?不以高偃挈燕伯也。”

综合《春秋》经传可知春秋时燕国有二,一为姞姓伯儵之燕,一为姬姓之北燕即召公之燕;伯儵之燕常称为燕或南燕,召公之燕常称为北燕。

二、《春秋》经传所载之召氏

研究北燕,周王室历代为王卿士的召氏家族不容忽视。周初召公受封时,其家族一分为二:一支封于燕世代为诸侯,一支留在宗周世代为王官。召氏,据顾栋高《春秋列国卿大夫世系表》,因北燕和鲁国情况相似,都是召公、周公留守成周,元子就国,则召氏,应为召公,其庶子及子孙在周王室的世代为王卿士的家族。顾氏曰:“召氏在厉王、宣王时有召穆公虎。僖二十四年传召穆公思周德之不图,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是也。对于召氏世列有:召伯廖庄二十七年传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召公武,僖十一年传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国语》作召公过,韦注:‘穆公之后。’召昭公,文物年王使召伯来会葬,武公子。召桓公,宣六年传召桓公逆王后于齐。昭公子。成八年秋天子使召伯来赐公命。召戴公:宣十五年传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戴公,桓公弟。召襄:戴公子。召庄公(奂),昭二十二年传王子还与召庄公谋。杜注:‘召伯奂,子朝党也。’召简公(盈),昭二十四年传召简公、南宫嚣以甘桓公见王子朝。杜注:‘简公,庄公子召伯盈也’二十九年传京师杀召伯盈。”[5]

召氏,立族始于召公奭。《燕世家集解》谯周曰:“周之支族,食邑於召,谓之召公。”《索隐》:“召者,畿内采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後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庶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至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後也。”《春秋》经中也有关于召氏后人的记载。《左传·文公五年》:“王使召伯来会葬。”注曰:“召氏世为天子卿。召氏世称伯。盖自召康公称召伯之后,即世袭此称欤?”《公羊·文公五年》作同样记载,注曰:“此召伯为周室卿士。召公奭之后。此为召昭公,谥昭。”

《春秋》三传传文也有相关记载。召公之后在周的世系《左传》中也有踪迹可寻。《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注云:“召伯廖,王卿士,召康公之后。”《僖公四年》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此召康公即召公奭。时齐桓公帅诸候之师伐楚,楚使问因。管仲以召公奭赋予其先君姜太公的权力范围作为征伐理由。太公是灭商兴周的谋略家、大功臣,而召公居然能赋予他那样大的权力,由此可见召公地位之一斑。《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此事《国语·周语》韦昭注云:“召公过,召穆公之后召武公也。”《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谏曰:“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召穆公亦云。”此召穆公即召公虎,据《世本》为召康公十六世孙。

《公羊》相关记载可佐证。《隐公五年》:“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此召公即召公奭,周文王之子武王之臣,始封采邑于召故称召公,武王灭殷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与周公为周室三公,主持自陕以西的事务深得民心。《燕世家》载:“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公羊》还有三次述及召氏家族成员,因与《榖梁》一致故于一处论述。《宣公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公羊》注曰:“召伯,周室卿士,召公奭之后。伯,爵称。此为召戴公,召桓公之弟,谥戴。”《榖梁》注曰:“《左传》时有召桓公、召戴公,此杀者,召戴公也。”与《公羊》同。《成公八年》:“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公羊》注曰:“召伯,周室卿士,召公奭之后。召,采邑;伯,爵称。此为召桓公,召昭公之子,谥桓。”《榖梁》注引:“《左传》曰‘召桓公来赐公命。’”《昭公二十六年》:“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公羊》注曰:“召伯,周室卿士,召公奭之后。伯,爵称。此为召简公,名盈,谥简。王子朝党羽,立庶篡嫡,败奔楚。”《榖梁》注曰:“徐彦《公羊疏》曰:‘尹氏、召伯,《榖梁》与此同。’《左氏》‘召伯’作召氏。案,《左氏》经亦作‘召伯’,传则云‘召氏之族,’杜注‘召伯当言召氏’,以为经误,徐氏所见,岂当时有依杜以改经者邪?”

上述记载表明,召氏是周王室中很重要的家族,曾多次作为天子使者连接和沟通王室和诸侯国,在巩固周王室统治中起了重要作用。召氏子孙代代承袭不绝,是和周王室的周公家族、毛公家族一样有影响力的重要家族之一。《周语》又载:“彘之乱,宣王在召公之宫,国人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次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周本纪》也有记载,韦昭注此召公为召穆公虎。召氏家族的存在说明,召公是西周政治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决策者和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政治家,其子孙后世仍受余荫活跃至春秋后期。

三、南北燕比较

关于北燕的世系,《燕世家》曰:“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九世史迹古文献阙如,自燕惠侯元年(公元前865年)燕国的历史始有纪年。故童书业“《春秋》《经》、《传》称北燕,皆明指为‘北燕’,单称燕者多为南燕,南燕在今河南汲县附近。春秋中叶以后,南燕不见而出现北燕,此南北燕是否一国之分支,尚待考索……或北燕为南燕之余支北迁者,故在春秋时均附于齐。然文献无征,惟有存疑”[6]之疑不足为奇。其九世不可确考之原因,或记载文献丢失,或草创公室劈荆斩棘无瑕与诸夏世界沟通,或地理因素山戎的隔阻……[7]不过,北燕断不会为南燕之分支。有人从金文得出:“北燕非南燕余支。”[8]《春秋》经传中也有确证:南北燕,一为姞姓之国,祖伯儵。(《左传·宣公三年》)春秋时有观念“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十年》)春秋中期此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同时还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僖公二十三年》)。姞、姬两姓不同才会有郑文公娶燕姞。同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说明姬姓和姞姓两族世代通婚。关于南燕,有人说:“南燕为伯爵,西周后期,活动在今山西汾水流域,此时南燕,在周王室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韩关系密切。春秋后南燕迁徙到今河南延津东北,并灭掉邻近的胙国,以其地为都。南燕曾与宋、卫结盟,而共抗郑国。春秋鲁宣公以后南燕被郑或楚所灭。”[9]还有人说:“南燕历史最短只有四十四年。”[8]春秋中叶以后南燕不见,可能被灭国。像南燕这样的国家还有很多。《太史公自序》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北燕遇此存亡之际却屡屡有诸夏世界施以援助,由此可知晓华夏诸侯国之于南北燕的不同。北燕与华夏国家的关系,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体现。

其一,创始者。北燕始封君为召公奭,既得到召氏家族的默认,也体现在传世文献中。《燕世家》载召公与周同姓姬,与周公齐名,参与决策大事,是周初一位权势显赫的人物。《周本纪》记述辅佐武王的几个重要人物时说:“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召公奭于燕。”武王死后成王既幼,召公辅佐成王巩固周初政权,协助周公安顿和团结王室,平定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成王时召公位列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周公去世后长期主持国政。成王临终时被命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王维护政局。他历经文、武、成、康四朝,身居太保要职,在周王室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其政绩《诗经·召南·甘棠》有言。时人借甘棠颂扬召公,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北燕从其始封之君,就与诸夏世界结下了紧密的联系。

其二,周王室的召氏家族。春秋末期的吴国,司马迁《吴世家》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但有人认为:“‘太伯奔吴’之说流传两千多年,但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还是文字解释,均有诸多疑点,作为史实,值得商榷。”[10]齐思和指出:“燕、吴故国皆在中原,始知其后来之燕、吴皆原本夷族而冒为姬姓者也。”[11]北燕因召氏的存在,比吴国的情况容易说明。如果北燕身份有疑问,不祖召公,不为周王室宗室兄弟国家,则世代为王卿士的召氏一族不可能不质疑。召氏和北燕,完全是周公和鲁国的翻版。鲁国的始封之君为周公旦,[12]周公是元子伯禽就封地,次子世世为周公侍奉周王室;北燕的始封之君为召公,召公也是元子就封地,次子世世为召伯为王卿士。《诗经·周南召南谱》云:“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时周公、召公是也。”

其三,其他诸侯国的认同。召公为燕国的“先王”,已得到燕侯、齐国等的公认。《齐世家》云:“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燕世家》也在燕庄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件事。使燕国依旧遵守燕国先祖召公所创制向成周职贡的法规,也是齐桓公及诸夏世界以召公为燕国先祖,认同北燕华夏姬周的正统地位之明证。

其四,出土文物。有学者指出燕国文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一、兴起于西方渭水流域,灭商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周人文化。二、来自中原地区的商人文化。三、长期生活在幽燕地区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土著文化。”[13]西周的分封除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外,还要赏赐一些重要的财物、奴隶和典册。召氏有相当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受封之后一定会带大量的奴隶、财物、武装、工匠等到燕国。周人作为统治者在开拓燕国的同时也传播周人的文化,并且占据文化主导地位。召公封燕后燕地经济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有不少进步的文化现象和手工业技术,都是在召公奭封燕以后的西周初年开始出现的,如文字、漆器、马车等。[14]有学者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玉器考古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对燕国玉器的使用制度进行考证,认为燕国“在西周早期,以组玉佩和葬玉为代表的与礼制相符的用玉制度已见端倪”。[15]

综上,这四个方面都表明南北燕之不同。北燕与华夏国家的关系为:北燕是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为周宗室国家,始封君召公功勋卓著;即使地处偏远为山戎所隔其地位仍为诸夏世界所认可;“周代燕国文化的主体是姬燕文化。”[16]

[1]罗泌.路史[M].四部备要本:371.

[2]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1.

[3]徐杰令.春秋赴告制度考述[J].文史哲,2003,(2):79-84.

[4]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吴树平,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1207.

[6]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童教英,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6:202.

[7]赵庭秀.早期燕国的世系与疆域探幽[J].河北学刊,1993,(4):107-111.

[8]金岳.金文所见周代燕国——论北燕非南燕余支[J].文物春秋,1990,(1):41-48.

[9]阎忠.南燕国考[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3):62-63.

[10]崔凡芝,张莉.《史记》“太伯奔吴”说质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72-76.

[11]齐思和.燕、吴非周封国说[J].燕京学报,1940,(28):175-196.

[12]李衡眉.周公旦为鲁国始封之君说[J].史学月刊,2002,(7):27-31.

[13]王彩梅.燕国简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262.

[14]王彩梅.召公爽与西周燕国的建立[J].北京社会科学,1994,(3):112-119.

[15]杨学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玉器初探[J].中原文物,2007,(3):53-68.

[16]韩嘉谷.燕史源流的考古学考察[M]//陈光.燕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Southern Yan and Northern Yan Recorded in“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ANG Zhu-bo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Yan Kingdoms were recorded six times in“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 first two times involved Southern Yan,and the rest four times involved Northern Yan.“The Zuo Commentary”recorded Northern Yan one more time than Southern Yan,and“The Gu Commentary”just recorded Northern Yan.Zhao family was a prominent and influential family in Zhou Kingdom,and its existence in Northern Yan indicated relation between Zhou royal family and Northern Yan.Northern Yan was one vassal state of Xi Zhou Dynasty. Key words:Southern Yan;Northern Yan;“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 Zuo Commentary”;“The Gongyang Commentary”;“The Gu Commentary”

K225

:A

:1672-3910(2013)04-0024-05

2013-03-02

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编号2012ZY010)

王竹波(1981-),女,贵州遵义人,讲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猜你喜欢
春秋燕国左传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助燕伐戎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箪食壶浆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