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2016-08-15 20:25王媛媛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春秋意识

王媛媛

【摘 要】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礼的意识形态地位衰落,法治的内涵得到强化。本文主要探讨了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分流倾向,并对这一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春秋;礼乐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38-01

礼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礼坏乐崩”的现象,这到底是进步还是衰落?这一时期的礼乐分流又有什么特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如下:

一、审美意识形态地位衰落

首先,审美意识形态地位降低。从《左传》中可以看出:一,先王之所以崇尚礼乐主要是为了感官的享受,同时这也为纲常人伦、政事刑罚提供了参考的标准。礼的内容众多,但是各个规则之间并没有主次之分;二,《左传》中,子产认为:“礼应当与天地并重”,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是非常尊重礼的。后者有人以子产的思想为纲,提出“五声”产生于“六气”,而“六气”又产生于礼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礼乐开始出现分离,其统一的状态被逐渐打破,“礼”的地位依旧崇高,甚至比西周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乐”的地位则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到了春秋后期,很多统治者再三强调“礼”的重要性,而忽略甚至忽视了“乐”的存在。

比较之下,只有少数的乐官对乐教依然高度重视。如《左传》记载的州鸠之言:“夫乐,天子之职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存春秋史籍中,对于“乐”的记载少之又少,与“礼”的繁多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官员在外界,尤其是正式场合中很少谈及“乐”,并且乐官也很少提及“乐”。

春秋时期统治者对于“礼乐”采用分而治之的态度,并且打破了合一的形式,开始走向分裂,“乐”的地位远远不如“礼”,这与此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扩大,国家开始出现,统治者为了管理国家,将“礼”的提高至前所未有的地位,而逐步忽略了“乐”的存在与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乐”变得无足轻重,而法纪的内涵被强化。“礼”与“乐”逐渐分离。

二、偏离意识形态靠近法治

虽然春秋和西周都推崇“礼”,但是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在子产看来,法度是礼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虽然在表面上符合周的“礼”,实际上这其中法的成分得到了强化。更有甚者,如郑国将刑法铸于鼎上,明确表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而晋大夫则认为:“单纯依靠刑法,而让百姓放弃礼治,这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想要用法治来挽救天下苍生,而没有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的发展,这是当时社会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同时也道出了春秋时期礼乐分离的主要原因。子产虽然大力推崇礼,但是面对诸侯割据,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为了郑国的安危,不得不放弃周礼,采用法治进行治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法治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可以说,春秋时期,乐教的审美意识形态地位已经大大降低,从前一体的关系已经开始走向分离,出现了礼乐分离的现象,这种影响十分深远,一直持续到统一六国的秦朝。但是秦朝的灭亡也告诉我们,只重视法治而忽视礼治,是无法长久生存的,这只是战争年代的权宜之计,并不适用于和平年代。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礼乐是首选治国方式,对于这一点,荀子很早就预料到了。

三、荀子乐论对“移动易俗”的首倡

战国末期,荀子进一步明确了春秋时期的礼乐分而治之的态度,将其进行分流,并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礼、乐的总结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统治者按照礼来划分等级,每个人要按照礼,规范自己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礼是理性的、外加的,其对个体的改造有刻意之嫌,容易引起被改造者的抵触和反抗,同时也有利于形成理性的道德群体。因此,礼作为在外的感情约束,对情感的规范仍然带着强制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乐具有和谐的情感因素,可以团结社会、和睦邻里,形成和谐的感性群体。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深层含义。乐教虽然在本质上同样属于刻意为之,但是其表达的方式非常自然,令人丝毫感觉不到勉强、刻意,这恰好可以弥补法治的生硬。通过二者的结合,使群体不仅能给和睦相处,而且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荀子的倡导同样也指出了这一点,荀子认为礼乐分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相济,尤其明确了乐的补充作用,从而使二者结为一体,教化群体道德。

近年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推崇依法治国,这是我国的一直以来坚持的宗旨,但是法律具有不确定性、空白性、以及僵硬性,道德很好地弥补了法律的缺陷。两者结合,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杨辉.春秋时期礼、乐的分流倾向与“移风易俗”[J].舟山学刊,2014,(04):67.

[2]陈来.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J].金田,2014,(05):23.

猜你喜欢
春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红楼梦》叙事艺术中的春秋笔法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
巧用迷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