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荣 郭建民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高职院校要遵循学生的培养标准,又要根据他们所学专业,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前者奠好学生的一般能力,后者着眼今后工作应用,达到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1]在“2+1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校两年除去专业学习、入学适应期和社会实践,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就很有限了。加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兴趣不浓,学生只能恶补高中和大学词汇,为完成英语AB级考试而努力,通常处于不计方法,延续低效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要求下,定位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培养适应将来职位要求,保持和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就异常必要了。[2]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为基本定位,为学生成长为高级技术工人打好基础。高职院校专业体系中专业类型繁多,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差异较大。总体上人文科学科如国际贸易、文秘、广告、旅游等对英语要求高些,理工科类专业如会计、建筑、园林、汽车、印刷等对英语要求低些。[3]且大多数院校秉承基础英语加专业英语的开课模式,大一设基础英语,大二设专业英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高职英语教学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本身没错,却因此带来了系列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有些专业缺乏专业英语课程标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多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工作运用。高职院校各专业都有其固有的培养目标,有相对固定的就业方向。不同专业对英语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既要执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又要参照各行业专家意见,还要符合教育对象本身的多元智力因素。如果一味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势必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些能力在人与人之间是非均衡的。所以,各专业要细化其英语培养标准设置,才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成长。
其次,高职院校英语教材使用没能体现院校的专业特色。[4]由于经费、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民办职业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英语教材的设置上,民办高职院校很多采用“跟随”战略,仿照公办院校的做法。这样一来,民办高职院校虽然教学上不偏离原则,但没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在教材选择上,要么大一统,要么校领导拍脑袋,各专业各自为政,随意性强,今年这个版本,明年换个版本,缺乏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高考 3A批次学生录取完毕后,剩下的高中毕业生或中职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职院校学费较同类公办院校要高很多,就读民办高职生普遍家境较好,很多学生入学前家长就给他铺好了毕业就业之路。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缺乏学习动力的,相当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动力多靠外在强加给他们的压力,这给英语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司空见惯的学习氛围,如抢座学习、晨读、晚自修等,许多民办院校却鲜于见到。被动性、氛围差、松懈性是民办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普遍特点。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新手多,老手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数是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他们缺乏所教学生所主修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该专业的专业英语,因此在教学上难以得心应手。[5]这些青年教师没有系统的专业实践,不能很好地预见和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
其次,由于体制原因,跟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流动性强,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缺乏,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就更少。在年龄结构上,民办高职教师多数以刚入职不久的高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加上部分公办院校退休的高职称老教师为辅。“高职称、高学历”的青年中坚非常稀缺。因此,民办高职院校整体上缺乏一支有创造力的英语教师队伍。
最后,民办职业院校缺乏“真专家”。民办高职院校要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实用型、适应性强的人才,就必须拥有有企业工作历练的“双师型”教师。但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限制,无法聘任到专家型人才。另外,民办高职从运营成本上考虑而不去聘用各行业的尖端人才。由于民办职业院校教师聘任的滞后性,加上各专业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院教研环节薄弱,所以民办高职教师的配备与实际要求总是有不小的差距。
在“2+1”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如何做到扎实有效,既保证学生基本英语素质,又体现他们的专业特色,做到所学有所用,所用是所学,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作为工具性国际语言,学好英语,是学生高综合素质的体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强化学生的基本英语素质,为今后搞好岗位工作打好基础显得日益重要。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毕业质量要求。高职院校,尤其初办民办高职院校采取宽入口、宽出口的招生培养政策。真正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全面提升,为国家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学生必须宽进严出甚至严进严出。因此,对学生从入学教育那天起,就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竞争进取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没有压力的环境,培养不了有担当的人才。
其次,组织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作为一种营造的环境,具有良好的塑造人的效果。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交往性,必然受周边环境影响。良好的人文环境强于简单的说教。要引导学生坐得住、拿得起、静得下,就是培养学生做事的耐心,读书的兴趣,使其静心地学习。一要搞好英语互动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好院系的英语竞赛。如词汇竞赛、朗读(颂)竞赛,听力竞赛,英语能力竞赛,作文竞赛等,分散难度,提高参与性。二要定期组织英语趣味性活动,比如校内英语导游,英语小品,英语小视频,英语歌曲表演,课前talk show表演,邀请外籍留华学生联谊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强化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训。英语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英语教学基本功,还要辅修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达到对专业的基本了解。教师下企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英语要求,要与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专业行家,共同组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研队伍。
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以英语为工具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4]高职对英语的考察始终应该放在应用性上,加大英语日常交际的训练,培养综合素质高,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方法上要更灵活,手段更多样,以弥补学生先前较差的英语基础。既要采取模拟报关岗位工作、英语导游、英语辩论、我与外教校园一日游(外教用英语导游本校,学生一定要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利用英语实训软件,英语实训室开展活动,又要联系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加有英语交流的会展扩大学生的眼界,明确英语交际功能。高职生英语学习要先从“量”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在此基础上产生“质”的提高。
过分依赖校园中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室听的传统模式,还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基本特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满足不了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因此,开发网络课程和网上实训软件,可以最大限度的延伸学生的英语学习课堂,满足学生全面素质要求,改革学生传统的学习、实训、作用模式。设置一定的网络课程学分,让学生按照学习要求上网学习,完成规定作业,给予学分,强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
“2+1”培养模式中,很多院校把大一、大二两年时间设为在校学习、大三放实习和就业。这种设置的优点是,学生已经基本修完专业课程,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实习就业上。但这种设计容易使学生在校学习无的放矢,找不准学习方向,不明白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在工作中的用处,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节。 这一人或事物的清晰的概念表征。这一规则突破了传统的对英语定冠词使用环境的诸多描述,对英语学习者使用定冠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赵哲、张绍杰在Zegarac指出的使用原则的基础上做了修改,指出:当说话者想要表明在当前听话者的语境下(the context accessible to the hearer at the moment)听话者完全能够推断出说话者的所指时,使用定冠词。笔者认为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在以上学者谈论的英语定冠词使用特点基础上,结合本文所阐释的定冠词的认知语用特点,向学习者讲解定冠词的程序性语言形式特点有较好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培养他们对定冠词的用法意识,从而促使定冠词的有效习得,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二是对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角度探讨语法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尝试,可以为我们解释其它的语法现象,比如动词后接不定式和动名词的区别等等。然而,这一切还需要更多的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
[1]Blakemore,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1987.
[2] Leech,G.Semantic the study of meaning[M].Penguin Books,England,1981.
[3]SperbeL 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1ackwell.1986.
[4] Zegarac,V.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4,(3).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朱曦.关联理论与英语定冠词习得[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8]赵哲,张绍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定冠词的使用:关联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