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恒
(深圳大学 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为了回击清末民初西方文化的冲击,《墨子》得以从故纸堆里被挖掘出来而重见天日,自此引发了一个多世纪的《墨子》研究浪潮。对《墨子》的关注点从墨家科技、墨辨逻辑转入到对墨家思想的研究。墨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自上世纪初章太炎提出后,陆续有学者在此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现将主要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正如上所论及,章太炎初次阐发墨家与道教的联系,更为明确的说,是在道教的起源问题上,章太炎发时人所未发之论,他认为道教最重要的来源于墨家。其不足千字的短文《黄巾道士缘起说》为后人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以下三点示例:其一,章太炎引述《抱朴子·遐览篇》、《墨子枕中五行记》、《后汉书·方术列传》等文内容以证方术道士所用之法即为墨子明鬼之术。这是在材料与切入点上的示例。其二,提及《汉书·艺文志》中墨家之缘起于“清庙之守”,“清庙之守”本近祝由,到了黄巾道士这里其特征越发明显。这是在二者宗教形式方面的示例。其三,隐约透显出道教有重明鬼之术与重神仙之术两种倾向,并且在道教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墨家与道教的关联性在前一种倾向上。这是在墨家对道教发展之影响上的示例。后世学者大多在章太炎给出的这三大示例上进行发挥创造,现以时间为序略论其研究成果。
王明毕生精研《太平经》著有《太平经合校》,正是对《太平经》的熟悉使其关注到墨家与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的联系。在其文《墨子到〈太平经〉的思想演变》中,他肯定章太炎的看法,明确提出墨学虽自秦汉以后消沉下去,但墨家“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被道教吸收而得以保存。在对墨家学说和《太平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以下几点:“天志明鬼”的宗教性、民应自食其力、兼爱、有力相助、有财相分来说明墨家对道教的影响。虽然在此文中王明有提及墨家的组织性,但是并没有将其与道教的组织性联系起来。此文的特色在于,其一,将墨家与道教的影响研究,精确到《太平经》文本的研究上。其二,以“阶级性”作为贯通墨道的主线。因为此文作于上世纪60 年代,在阐述二家思想渊源的过程中有这一层构思也在所难免。
李远国的《墨家与道教》,是最早对墨家与道教间的关系阐发的较为系统详尽的一篇文章。因作者本人钻研于史学,故而在写作方法上这一特征十分明显。其文中所引用的材料十分广泛,将墨家对道教的影响研究拓展到了另一个阶层。其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罗列出道教典籍中有关墨子的著作,这为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其二,注意到葛洪《神仙传》中墨子被神仙化的现象,其列举墨子在道教典籍中被方士化或神仙化的例子,以此来证明墨子在道教思想中的地位及影响;其三,关注到墨家的“五行毋常胜说”对《周易参同契》中的“五行错王说”、《悟真篇》中的“五行颠倒术”的影响;其四,关注到墨家的科技如光学、物理学对汉晋间方士摄招鬼神之方术的影响;其五,在王明墨家与《太平经》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辅助以《汉书》、《史记》、《三国志》等文献中言及墨道两方“神道设教”的内容,以凸显墨家与道教之间的联系。其特别对章太炎所提出的墨家源流于巫祝与道教的关系这一方面进行了阐发,将“巫祝”之“符水”与张陵、张角的“符水”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将巫祝之占卜祭祀仪式与道教之“斋醮法则”建立了联系;其六,从古文献中“侠道”这一概念的出现,推演出墨侠与侠道的合流,并举出历史上具有“舍己济人”、“苦节危行”之精神的道士以佐证其说法。
郑杰文在上世纪90 年代便有文章《墨家与早期道教》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且时至今日依然关注此课题。2009年由其指导的学生焦守强的硕士学位论文《魏晋至宋元的墨学与道教》便是对此课题关注的延续。郑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李远国相差不大,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一,墨家的“天志明鬼”思想对道教建立的“天人一体”神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其二,对王明提及的墨家之组织性进行了阐发,将其与道教的组织,尤其是与张道陵、张角所建立的“军教合一”的早期道教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
李养正《道教与诸子百家》一书之第六章《道教与〈墨子〉和墨翟》对墨家与道教之关联有所论述。此文之侧重点在于对王明《墨子到〈太平经〉的思想演变》一文之继续阐发,其次是对墨家民间结社之组织性、自苦性同东汉的太平道、金元时期的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的内在影响研究。李氏之贡献在于将墨家对道教影响的研究从东汉魏晋下放到金元时期,将墨家的民间结社性质拓展开来。
卢云枫《略论墨家思想对民间宗教的影响》是以政治学的角度来阐发墨家思想之影响,其用两个取代,即墨家以宗教平等关系取代儒家血缘差等关系,以神授型统治取代传统的宗法统治来阐明宗教团体之狂热性、非理性、革命性何以成为可能。其结论是,这是领袖魅力的最高体现,也是平等与专制结合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有李金山《论墨家思想对〈太平经〉的影响》、何涛《略论墨家对早期道教的影响》等数篇文章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但其论述基本未超越前人的讨论范围,也未有更进一步的阐发。现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研究设想:
其一,墨家养生之道与道教养生长生之道的联系。
对于此命题,李远国、李养正都有所涉及,前者只是简列了墨家思想中具有这种观念的文字,后者是直接将《墨子》中讲养生之道的一些文字和《太平经》中相关的文字进行比较。道教讲长生久视之道,也可以说“长生不死”是道教之最高宗教理想。所以面对墨家与道教此一核心观念的相通处,应该花些笔墨进行研究。再加上在此文开篇所提及到章太炎的第三个示例中言及道教有重鬼神之术和重神仙之术两种倾向,而道教与墨家相通之处显然为前者。所以是否可以将墨家的养生定义在强健体魄、不损耗生命于无用、医疗养生这些层面,而不是神仙道教之“长生不死”对内丹外丹的修炼上。但葛洪《抱朴子·金丹》记录有《墨子丹法》,《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第五十九卷“职”字号有《墨子闭气行气法》,以及葛洪《神仙传》中记录有墨子成仙之说,这些记载与《墨子》中之养生之学相差甚远,这是道教内部从对墨子之术的习取到对墨子本人神仙道教化的转变。
其二,从“墨侠”到“侠道”。
李远国对这一话题有过论述,并提出从东汉明帝时期楚王英造反的例子可以说明墨侠与方士已经合流。“侠道”的称谓,是墨家与道教合流的表现。虽然这样讲太过片面与武断,但是从对历代“侠道”的研究中是否能够寻找到点滴墨者的足音呢?应该对“侠道”如何定义,是最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从“侠道”的研究可以从早期道教下及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如“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这样可以将墨家对道教之影响研究拓宽到整个道教发展史的层面,而不是局限于早期道教。
其三,墨家之五行学说对道教五行学说的影响。
李远国最先提及墨家之五行学说对道教五行学说的影响,墨家的“五行毋常胜”说被称为辩证的五行学说,并且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中的五行学说是对墨家五行学说的直接承继。其真实性如何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墨经》与其它两种著述中的五行学说都需要更为系统的阐发,这样才能将其放置在一个清晰的平台上去比较。
其四,道教发展中墨子与老子地位之变化。
此点是“养生问题”的延续,如果在早期道教中用“阳老阴墨”来形容墨子与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的话,伴随着道教的神仙化,老子已从各方面占据主流的地位,墨子被边缘化,但墨家对道教的影响一直保存在其内部体系之中。
以上是针对前人关于“墨家对道教影响”研究的概述,并总结分析前人之研究成果,提出了四点可继续对这一课题做深入研究的角度。
[1]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董国炎.章太炎道教起源说阐微[A].李裕民.道教文化研究:第一辑[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王明.从墨子到《太平经》的思想演变[A].王明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李远国.道家与道教[J].孔子研究,1991,(4).
[6]郑杰文.墨家与早期道教[A].墨子研究论丛(一)[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7]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李养正.道教与诸子百家[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9]卢云枫.略论墨家思想对民间宗教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9,(2).
[10]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
[11]李金山.论墨家思想对《太平经》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