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菌核病的识别及防治

2013-04-01 17:13付海滨李金堂
长江蔬菜 2013年13期
关键词:子囊孢子子囊莴苣

付海滨 李金堂

菌核病是莴苣的主要病害之一,春、秋莴苣均会受害,一般春莴苣上发病较重,在保护地栽培中可周年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莴苣保护地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菌核病为害逐年加重。据在寿光调查,一般棚室的发病率达10%~20%,严重时发病率达50%以上,对产量影响很大。

1 为害症状

莴苣菌核病主要为害茎部、叶片及茎基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病情发展迅速,数天内就能导致幼苗大片腐烂倒伏。成株期发病重,一般贴近地面的叶片或茎基部先发病(图1),上部叶片发病多由叶缘向叶片内部发展呈“V”字形病斑,随病情的发展,病斑不断扩大,后期数个病斑连接为大病斑导致叶片干枯坏死(图2~4)。茎部发病后呈黄褐色软腐状,并在病斑处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图5),后期产生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色鼠粪状(图6)。该病易与细菌性软腐病混淆,主要区别在于菌核病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细菌性软腐病无此特征;菌核病引起腐烂没有臭味,而细菌性软腐病一般有恶臭味。

2 病原

病原菌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由菌丝变态后的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形成,内部为白色的疏丝组织,外部为拟薄壁组织,黑色。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柄长2.8~46.5 mm,黄褐色至深褐色,直径2.1~5.7mm。子囊盘上产生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无色。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病害初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产生出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盘弹出,靠气流传播到植株上侵染。子囊孢子一般先侵染抵抗力低下的衰老组织完成初侵染,植株发病后,形成的菌丝可通过雨水、农事操作等侵染其他植株形成再侵染。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适宜温度为5~2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85%以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较重。

4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各地的环境,选用红皮圆叶等较抗病的品种进行栽培。

②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③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0~55℃的温水浸种10~15min,后移入冷水,然后取出晾干后播种。

④土壤消毒 每1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 g,与干细土10 g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

⑤药剂防治 发病后可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有条件的选用上述药剂的粉尘剂喷粉或采用常温烟雾施药防治效果更理想。

猜你喜欢
子囊孢子子囊莴苣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冠突散囊菌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冬虫夏草菌室内侵染蝙蝠蛾幼虫的代谢分析
冬虫夏草菌室内侵染蝙蝠蛾幼虫分析
菩提树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及病害发生规律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秋日野餐会
莴苣和韭菜
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爱上莴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