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交媒体时代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2013-04-01 03:42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交教师教学

饶 静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712)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出现又催生了许多新鲜事物,社交媒体便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学生已经把社交媒体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需要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单凭陈旧的知识和案例、单一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在社交媒体时代已经不合时宜了,将社交媒体应用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正在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1 社交媒体概述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自2011年开始,中国网络社交媒体取得长足发展,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有SNS(比如人人网)、微博、博客、播客等。

社交媒体是传统媒体嫁接在互联网上的全新传媒方式,它的出现使得传统传媒的单向传播性演变为双向互动性。社交媒体主要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速度的即时性。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可在数秒钟内完成,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第二,信息的发布者难以锁定、追踪,无法事先进行控制;第三,“蝴蝶效应”特质。所谓“蝴蝶效应”,是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不经意地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一书的作者认为,个人在社交媒体中所起的组织力量,只要时机合适就能发挥巨大的“蝴蝶效应”,即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正面或负面的冲击。

2 社交媒体时代下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2.1 教师的传统知识权威形象受到挑战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最崇高的职业之一,他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智能的开发者。有文化、有涵养是人们自古以来对教师的最基本印象和角色期待。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教师掌控专业领域内前沿最新资讯的权威形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学生的学习渠道变得丰富多样,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新兴的社交媒体技术获取丰富的信息资讯,学习各个专业领域的文化知识。比如,通过运用微薄,学生可直接与某某专家或者某某学者直接进行对话,求教相关专业问题。如果某某专家向外公布了他的微信号,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添加该专家的微信号,直接通过语音对话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也逐渐开始瓦解。

2.2 教师惯有的社会形象受到消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直被用作形容教师鞠躬尽瘁、不谈回报只讲奉献的近乎圣人形象的经典名句,说明了“教师”自古以来就因其完美的社会形象而为世人所尊崇,也表明了人们对于“教师”的期待以及对这一职业的理解。但是当社交媒体进入大众生活后,媒介信息的发达,来自不同用户、不同渠道的关于个别教师的违法、违纪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而这些负面报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比如,发布在新浪微博上的“幼儿园教师扯拉幼儿耳朵进行处罚”的图片在第一时间就被众多网民转载、分享。在有关教师的报道中,负面内容最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部分偏激的网民或者居心叵测的网民往往借题发挥,恶意炒作,对教师群体进行批判、指责。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导向下,一些人不能客观地去分析、看待问题,甚至对一些关于教师的正面报道,也会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质疑,甚至否定。

2.3 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手段落后,不受学生欢迎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乃至整个教学理念、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革。青少年学生能够快速地接受并应用各类新生事物,教师如果不学习和使用新媒体,不占领社交媒体舆论场,不去做意见领袖,不主动发声,势必会与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出现障碍,不能贴近学生,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更无法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若依旧继续以“粉笔+黑板”式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难以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

2.4 教师缺乏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

作为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培养未来社会创造者的责任,如果自己没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专业素养以及敏锐的文化判断力,就难以清晰识别各种文化的真假、美丑和善恶,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免受不良的、消极的文化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沟通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可以自行编写、转发、评论各种类型的信息,其中不乏消极的、颓废的甚至虚假的信息。随着这类偏激、虚假舆论、谣言的传播,缺乏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的一些教师,往往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或理想信仰的认知出现偏差,致使教师队伍里出现道德沦陷危机。比如,教师的权欲追求、拜金主义、有偿家教、学术腐败等,使得部分教师不谈信仰只讲实惠,不谈奉献只讲享受,完全丧失了教师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3 社交媒体时代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夹杂了诸多不健康的东西,设置了一些危险的陷阱,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教师的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1 一流的师德水准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对待知识的态度、获取知识的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等等,都使得教师的权威形象从圣坛走向凡俗,甚至面临消解。若要重塑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就需要大力增进教师的道德感召力。无论什么时代,作为教师,都应该谨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国家兴亡的大事,关系到当代的繁荣和后代的幸福,是百年大计。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教师要成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具备一流的师德水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2 良好的心理素质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和千家万户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一定范围群内,教师也可算作公众人物。从古至今,教师职业一直被神圣化。然而,教师也是社会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他们,教师也需要在满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最终实现自我实现需求。我们不难看到这些现象:面对因生活压力过大而通过在网上发帖倾诉泄压的教师;面对因为工作、生活、舆论压力过大而选择抛妻弃子悬梁自尽的大学教授;面对因为工资菲薄而纷纷选择跳槽转岗的大中小学教师,社会舆论与网络谴责纷至沓来,各种谩骂声、责难声轮番轰炸,甚至部分心理偏激的网民故意歪曲事实、夸大后果,以偏概全,极力抹黑教师队伍。面对此种现象,作为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议论和责难已经变得更加直接和犀利。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足以承受四面八方的评价或者非议,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之一。教师需要端正心态,表现出宽容和雅量,同时冷静思考,摆正自己和舆论监督的位置,在非议中学会成长。

3.3 良好的文化修养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很多教师都开通了自己的微薄、微信,博客、人人网,通过这些社交媒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打通了师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教师与专家学者间的沟通的渠道。深厚的人文素养往往能够展现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个人魅力,水平素养高的教师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既能尽情展现个人的思想、理论和文字水平,又能充分展现其渊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学生家长或其他网民感受到一个教师的风度,同时还能借此让学生、学生家长了解、理解自己的工作,增强双方的信任感。

良好的语言表达力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社交媒体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面对社会的误解,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集体失声,我们应该借助社交媒体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出自己的声音,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们才可以加入到关于教师话题的各种讨论和辩论中,言之有理地去争取合理合法的权利,让大众人群充分认识教师队伍的健康新形象。面对社交媒体,教师一定要言论精炼、准确,注意“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良训。比如,在论坛上无论发布一条简单的毫无任何感情色彩的信息内容,都有可能被不同网民进行多方位的解读、评论、转发,一旦转发的次数多了,会被标注为“热门话题”,关注、评论此信息的人群更是会瞬间飙增,正能量的信息被多次转发倒也罢了,如果被当作负能量的信息进行热门点评转发,对信息发布者的个人、单位都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4 运用社交媒体的媒介技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能力

随着社交媒体空前的发展,学生和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互动沟通的方式也因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学习资讯,分享学习心得,与身处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联络。作为教师,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必须具备利用媒介技术与资源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能力。

(1)运用社交媒体的新媒介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具有形象具体、声色兼备、操作简单,能够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特点,将其运用于辅助教学,使得教师摆脱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比如以运用微博为例,上完一门课程后,教师经过反思、回顾发现某个知识点在授课中可能容易被学生忽视,那么教师可将相关内容整理后发布在个人的微博中,让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回复或转发,也方便与教师通过微博随时进行讨论。当受微博字数限制使得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好解决的时候,大家转而可以采用“微信”进行更快捷、方便的语音交流。采用这些新媒介技术,可以更直观、更方便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走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应用媒介技术,开拓网络教研新形态,加强教师群体间的沟通和互补。

社交媒体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如果将其应用于教研工作中,较之传统教研模式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①广泛参与性。运用社交媒体的新媒介技术可以使教研活动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它可以面向全体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进来,并且根据自身的需求、偏好,选择性地参与某一方面内容的研讨。通过网络与参加研讨的教师进行灵活交流,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②互动性。教学问题一旦提出,具有相关教学经验、心得的同行看到后都会及时予以回应,进行交流,共同来谈问题、提意见,分享教学资源、教学智慧,解决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③开放性。以教研活动为例,该项活动是教师之间智慧点滴的交流,如果借助新媒介进行研讨,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在相互交流的思维火花中,可以产生强烈的沟通和互补。

4 结语

社交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工作和教师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挑战。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教师,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时俱进,积极将新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应当牢记:不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网络世界,教师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教师职业,即使在网络世界,教师也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职业操守、道德和责任。这是教师受人尊敬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师重构社交媒体时代下新形象的不二法门。

[1] 缪红燕,吴祥辉.微博时代教师形象的解构与重构[J].中小学电教,2012,(10).

[2] 李玉香,周国红,宋金玲,等.浅析网络文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3] 魏正河.微博时代的教育生活[J].广西教育,2012,(28).

猜你喜欢
社交教师教学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最美教师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社交距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