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卉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侗族这个古老而崇尚和谐的民族主要居住区分布在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相传侗族先民是古代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因遗留着他们祖上喜好唱歌的优良习俗,侗民在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自耕自种、自娱自乐,在长期的封闭生活中形成了“饭养身,歌养心”的深切体验,侗民凭借自身敏锐的音乐天赋及演唱技艺,创编了多种侗族民歌体裁与艺术形式,如琵琶歌、木叶歌、伴嫁歌、情歌等等单声民歌形式,同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还有侗族多声部民歌的源起及发展也伴随侗民纯粹的田园生活中,侗族民歌因此而突显多元化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多声民歌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载体,本文将从几个音乐的有限角度来探寻侗族多声民歌的无限艺术魅力。
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缘由,纵观千年侗族历史,侗族虽无自己的文字,但却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侗语,侗语方言包含32个声母、56个韵母以及15个不同调值的声调,[1]说话语调富有明显的音乐性,在侗民交谈及歌唱时,因多变的音调及腔调形成了多声性音响概念,这为多声民歌的成因提供了语言基础。其次,侗民生活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在劳作时,自然界中各类花鸟虫鸣、潺潺流水、林涛阵阵的声响影响着侗民的听觉审美,也形成了自然的多声合音音效而融入侗民的音乐中,为多声民歌形成提供了地域环境基础,再者,侗族社会环境安定团结,素来在侗家流传着“夜不闭户,出不锁门,路不拾遗”的佳句,反映了侗家人民传统道德教育严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侗族人民极富集体感,他们融洽和谐,团结一家,经常聚集一堂进行对歌、歌会活动,这也为侗族多声民歌的发生发展与广泛流传提供了人文环境。正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共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侗族民歌的多声性历史缘由,经歌师传承的不断演变成为侗族多声民歌完整体系,这是侗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侗族分为南、北两大方言片区,虽只相隔不到数百公里,可这两大片区的语言及民歌的特点却不尽相同,这无疑与地域环境和对外交流的汉化程度密切相关,而通道侗族自治县以及周边地区的侗族被称为南侗,与新晃侗族自治县相邻的侗族区域被谓为北侗。在南侗较封闭的地域环境中传承着完好的侗族多声民歌,这里流传着举世闻名的多声民歌——侗族大歌,还拥有侗族喉路歌这种独具风格特色的多声民歌,二者皆为无伴奏合唱范畴的多声民歌形式。
侗语称侗族大歌为 “嘎玛”或 “嘎老”,它的基本结构是以乐段来划分的,其一段称为 “角”,并由歌头、歌身、歌尾三个部分共同组建而成。歌头一般由歌师带头领唱,起到了引入旋律和起音定调的作用;歌身是合唱主题部分,是由多声部蕴含着实际歌词而形成;而歌尾的构成是由衬词部分来完成的,并带有明显的结束感。侗族大歌的种类繁多,按体裁可分为:叙事大歌、礼俗大歌、鼓楼大歌、戏曲大歌;按演唱人群来划分,可分为:童声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其影响力较大的一类是侗族女声大歌,当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蝉之声》,歌曲中运用了“练练练” 的拟声性衬词模拟出山林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并模仿随阵阵微风带来忽强忽弱的蝉鸣效果对比,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声响及画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上乘之品。
谱例1:女声大歌 《蝉之声》片段
以上是一首羽调式的二声部女声大歌,其最低音采取持续循环换气的方式进行演唱,起到了营造背景音效的作用,而以上两个声部旋律流动、交替进行着,侗语将上声部和下声部分别称为雄声 “索梆”、雌声 “索屯牟”[2],它们采用三、四度的跳进构成旋法规律,是对蝉虫陆续跟进的情景进行模拟。其中“练”字的发音独特,要通过找到鼻腔及口腔的恰当位置才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整曲织体丰富,营造出唯美的立体多声效果,能令听众仿佛置身于美妙的自然界当中。
侗族喉路歌是一种因歌中衬词 “喉路”而得名的多声部民歌形式[3]。喉路歌的演唱内容涉及面很广,按其体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抒情歌,主要用于歌唱青年男女的爱情题材,这种用以抒发爱情的喉路歌所占比重很大,当中包含了一系列完整的演唱歌曲,有初会、初恋、热恋、深恋、约逃、分散等等,另一种是叙事歌,可以用说唱的形式来表现侗家历史、英雄故事、道德教育等内容;根据喉路歌的内容、特点与演唱场地的不同,其歌唱形式可分为 “巧歌”、“讲歌”、“花歌”三种,当中的 “花歌”是侗族多声民歌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属于喉路歌的“正歌”部分,从旋律的织体来看,它是典型的支声复调式的多声部,演唱队伍分别由主陪唱、陪唱、主唱三部分组建而成。主陪唱声部为花歌的主要旋律部分,当中使用的调式是 “1、2、3、6”,此声部音区相对而言较为低沉,节奏平缓,演唱时具有古老的厚重之感;陪唱部分是为了帮衬主陪唱而存在,起到了旋律加花的作用;主唱声部由经验丰富、嗓音条件好的歌师担任,这部分旋律起伏较大而突显出丰富多彩的色调,同时也是展示歌喉的炫技声部。花歌中几个声部的穿插使歌曲具有民族多声部支声性的复调色彩。
谱例2:喉路花歌 《唱支初歌宽下心》片段
在侗族优美地域环境中产生了同具美感的侗族多声民歌,这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必然音乐产物,是原汁原味地道民族文化的折射点,表现出勤劳善良的侗家人美好的心灵世界,表达出他们对大自然最深切的赞美之情。固然,侗族多声民歌的演出地点多以大自然为背景和舞台,每逢歌会或是特殊节气的时候,侗家人就欢聚一堂进行对歌活动,多声民歌自然贯穿其中,其演唱音域多在一个八度以内,以自然声进行演唱,男子声音低沉厚重,女子声音清澈纯净,较注重口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相结合的歌唱方法,富有浓郁的乐感,这跟平时侗民用侗语交流密切相关,侗族语言富有丰富的语音语调,能形成如同音乐般的音调来,这就为多声民歌的产生做了很好的语言铺垫。侗语虽无固定音高,但在多声民歌旋律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歌师正是结合了语调与音调之间的平衡关系来编创多声旋律,因此多数多声民歌的演唱方法带有“吟诵”之感,这便是侗语在民歌旋律中的提炼与升华的最终表现形式。
在侗族多声民歌中表演过程中经常在旋律中发现装饰音的影踪,这些随着独特行腔而带出的装饰音,能修饰旋律歌词,能增加演唱声音的韵味,更体现了侗语的多个调值的丰富运用,使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能将心中的情感通过细腻的装饰音对整个侗民族文化、人文地理、和谐社会理念的赞誉深切表达出来,并进一步丰富了歌手的演唱腔调,增强了多声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侗族多声民歌当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衬词应用,这些衬词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多声民歌的亲和力与表现力,进一步加大了演唱技巧的难度,使得侗族多声民歌更显生动活泼的律动,突显了侗民别具一格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各种功能不同的衬词出现在多声民歌的各个不同位置,所显现出的艺术情调也极具鲜明个性。如歌首衬词能够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哎、嗨、耶、哟、呀”等衬词配合悠长的旋律而形成了原生态的引子氛围,可为多声民歌正词的进入奠定基调;歌中衬词可以连贯乐句或乐段,令衔接自然流畅,在歌师即兴发挥编创歌曲旋律与歌词时,对称词的演唱能获得足够的空间来思考,让歌词意思更为连贯,让旋律的发展符合音乐逻辑思维;歌尾衬词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如在抒情类多声民歌的结尾处可能出现一整段的衬词部分,这种收尾结束的方法意蕴浓厚,并能延伸歌词本身的内涵,令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在另一种活泼风格的多声民歌收尾部分中,歌尾衬词延续了之前乐段的乐思,保持节奏与速度,伴随愉快的气氛干脆地结束整曲,恰当宣泄出歌手的内心情感,取得了完整的艺术效果。丰富多彩的衬词应用为多声民歌的一大特色,为其增添了浓厚的侗家风情与审美情趣。
在侗族大家庭中诞生的宝贵多声部民歌遗产,近些年来受到广大社会乃至世界人民的关注,因为它极富醇厚的民族风情与特色,受到侗民族地域、民风、民俗的共同影响,是聚集了民族合力的产物,在侗族音乐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声民歌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侗族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加强了侗民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是侗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直接艺术体验,侗族多声民歌包含了当地人民的智慧、道德、修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音乐花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葩,笔者将其进行初步探微,意在抛砖引玉,有待广大音乐学者的不断分析与研究,希望侗族多声民歌的未来更辉煌。
[1]罗 卉.侗族琵琶歌浅析 [J].中国音乐,2012,(4):172-176.
[2]李 强,杨果朋.怀化少数民族民间多声民歌研究[J].中国音乐,2011,(4):119-124.
[3]杨果朋,李 强.湖南通道侗族喉路歌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2008,(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