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停顿的实证研究

2013-03-31 08:21谭艳珍冯恩玉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源语译语流利

谭艳珍, 冯恩玉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210088)

一、引言

口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业界对口译的评价标准不一,如:李芳琴[1]强调口译的 “即时性” 和刘宓庆[2]强调的 “当下性”。听众往往都是语言或者翻译方面的外行,很难认识到口译工作的“高要求”和“高挑战”,仅简单地由“流利度”来衡量译员的水平,如果译员在翻译中出现了较多停顿,尤其是非流利停顿,即使他传递的信息准确、完整,他的口译水平和翻译质量仍会遭到质疑。

近年来口译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口译的文章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C.Fillmore[3](P85-101)提出 “口译中的流利就是`停顿少,能够长时间侃侃而谈,不需多次停下来考虑或组织接下来的语言'”。停顿是非流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语中常见现象。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口语或口译中停顿现象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Mead[4];

高莹、樊宇[5];缪海燕[6];徐海铭[7]等)。

口译研究人员大多是教师或学生,因而大部分文章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对于非流利停顿的实证研究就更少。本研究者以汉英口译资料为分析对象,试图分析非流利停顿原因,并从中寻找一些停顿的规律和特征,对于促进口译教学,提高译员的翻译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理论依据

(一)停顿的类型

按照Garman[8]的分类标准,停顿可分为流利性(juncture/fluent)停顿和非流利性(non-juncture/disfluent)停顿,前者一般是发生在主要句法单位的分界处:句子开端、从句之间、短语之间。如:(1.67s)we are doing the jogging in the morning;后者指发生在句群内部。如:some one play(0.48s)along all the time.参照Wood[9],标记分句或句子边界的流利停顿一般都应当在2秒以内,超过2秒视为非流利停顿。Mead提到句法位置分为:①句子分界处 (at sentence boundaries);②从句或短语分界处(at clause or phrase boundaries);③从句中的第一个连词之后(just after the initial conjunction of a clause);④从句内部(within a clause)(句子内部意群之间)⑤短语内部(w ithin a phrase)。

例1:源语:重视自己,认真对待自己

译语:(1.32s)Wemust be attached… (0.35s)and treat oneself er seriously.(S1)

例2:源语: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经久不息的话题。

译语:…(0.5s)er(0.5s)talked(1.04s)issues(0.55s)in the human beings(0.35s)…(S1)

例1中2次无声停顿出现在句子之间和或从句之间,且时间在2秒以内,我们将此视为流利型停顿;例2中,6次停顿都出现在句子内部,我们将其视为非流利型停顿。

(二)停顿原因分类

Levelt[10](P11-25)曾把母语言语活动过程分成信息生成、信息产出、产出策略使用等阶段。基于此,研究者把停顿原因分为两类:1)信息生成中停顿,即:提取表达。2)信息产出时停顿,即:犹豫。Wiese[11]指出犹豫包含:有声停顿、重复 (repetition)、修复 (repair)、托音 (draw ls)、小词 (small words)。

1.提取表达

提取表达主要是指译员在对源语信息很清楚的情况下,需要迅速寻找译语对应词或表达,因为源语中的某个词、某个表达比较生僻或者不熟悉,而导致译员延长处理时间。其中包括提取动词、名词、人名等情况。

例3:源语:性格决定命运

译语:while Characters determines(0.61s)destiny(S3)

例4:源语:才能够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家庭责任

译语:can you(0.85s)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S1)

例5:源语: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八斗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译语:the psychologist from(0.92s)Stanford University…(S2)

例3中:S3停顿是为了提取名词 “destiny”,例4中:S1停顿是搜寻动词词组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例5中:S2因为对专有名词“Stanford”不熟悉,因而产生了停顿。

2.修正

修正是对于前面话语进行修改,包括词性、句序、语法等。

例6:源语:甚至一只轮胎也被割破了

译语:...the other parts of the car is, (0.46s)are destroyed,even one tire is cut.(S2)

例7:源语:思想是行动的导师

译语:the thinking, (0.6s)the thought is a guider of behavior.(S1)

3.重复

实践中,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即便学生已经知道“相对面的点数和是7”,到发现“有几颗,看不见的点子数就是几个7减去最上面的数”还是要经历一段“曲折”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很快”就能迁移过来了。这节课教学内容简单,如果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规律,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套用公式”,但是对“什么是教学”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感到足够安全的基础上探索,这样的实验课很有价值!

重复是指对单词、词组、或句子重复一遍,且不做任何的句法、词形或词序的修改[12]。

例8:源语:在学校时,早上跑操,

译语:you will run every,(0.83s)everymorningwhen you at school(S3)

例9:源语:然后把其中一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译语:knocked a(0.54s)knocked a big hole on the one of the car(S3)

4.托音

Draw ls指对个音节发音的拖长,从而为自己的争取思考的时间,拖音被人们认为是犹豫的一种体现形式。由于无法确定托音的标准,本研究中暂不统计相关数据。

例11:Cultivation of:[?:v]habits is a personal p roblem and a problem will be a long onewith one'swhole life.(S1)

5.小词

小词的使用可以作为停顿的信号,但是却不可能给听众带来停顿的感觉,同时可以为译员赢得时间,遗憾的是,本研究中的受试者都未使用小词为自己赢得思考时间。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英语口译课程学习和口译实战经验都不同的受试个体的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旨在回答如下研究问题:

1)受试者的流利型停顿和非流利型停顿分布如何?

2)产生非流利型停顿的原因是什么?

(二)受试对象

本研究中受试者的选择注重层次性,3名译员都为女性,分别为受试者1,受试者2,受试者3(文中分别用S1、S2、S3表示),两名MTI学员,30岁左右,他们参加MTI课程学习非脱产方式,每年集中三次。S1为政府部门翻译人员,S2为大学英语教师,S3为在校大二学生,20岁左右,从未接受任何口译课程的学习。

(三)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统一的口译材料和统一的从汉语到英语这一语码转换方向,口译材料节选自一篇题为《养成教育》会议发言稿。为模拟汉英会议交替传译,受试者提前一天拿到翻译材料。S1、S2是在同传教室理想的收听条件下,一位同学朗读中文稿,受试者借助笔记进行汉英交替传译。笔者使用NewClass系统中的录音功能,全程录制了发言人和受试的语音材料。S3是在学校多媒体室通过Cool edit进行录音,录音时只有受试者和念稿人,安静的环境确保了录音质量。S3同样是借助笔记进行汉英交替传译。由于语音文件时长较长,在40分钟左右,笔者选取了中文原文的前半部分 (约1 480字)。

(四)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受试者的英文翻译音频做文字转换,并仔细校对以保证音频与文字完全一致,第二步,借助Goldwave软件,按照Raupach[13]口译停顿测算指标(0.3及以上的停顿)都在文本的转写位置标记出来,包括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准确度为0.01s)。第三步,统计流利性停顿和非流利性停顿次数和时间。

为了使统计的数据更具科学性,凡中间有间断则分别记入非流利次数并分类,连续出现的“en prat.pratice.practice”计为1次有声停顿、1次修正和1次重复。

四、结果与讨论

(一)停顿类型对比

根据Goffman[14]的观点,说话人在话语产出过程中,停顿是不可避免的。流利型停顿会基本保证语义的完整性,对口语的流利性影响也比较小,而这种停顿是发生在主要句法单位之间(句子,从句和短语之间)。

表1 不同受试者的流利型停顿和非流利型停顿统计

表1数据表明:S1、S2、S3的非流利型停顿都多于流利型停顿,且差距不大,分析文本后发现:几乎在每个句子开头,S3都会由一或两个无声停顿加一个有声停顿构成,如:(1.6s)Em,(0.58s)to form a good habit如果将他们三个停顿时间相加,S3的非流利性停顿次数就会增加,但是在本研究中没采用这种方法。S1和S2的流利性比重高于S3。这和Riggenbach[15]的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流利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停顿位置更多地会出现在句子主要功能单位处。虽然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流利性停顿在增加,非流性停顿在减小,但是相差不大,而且三位受试者的非流利性停顿都超过50%,S3的非流利型停顿比例高达66.97%,因此研究非流利停顿原因至关重要的。

(二)停顿的原因

表2 停顿原因统计

表2显示:三位受试在提取表达方面的停顿次数较多,S2和S3都在80%以上,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都存在困难。由于口译工作的特点,要求译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反应。如果对源语和目的语没有足够的把握和驾驭能力,那么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则会常常出现语句、字词转换困难的情况,从而造成停顿时间过长。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出表达所引起的停顿的比率在下降。

1.信息生成前的停顿

提取表达体现的是译员两种语言间的字词转换能力,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受试者在提取表达表现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下面将举例分析。

例10:源语:行为习惯又有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译语:and,(0.56s)em,(1.4s)action Behavior habit also has(0.58s)two aspects.(0.75s)Em,(1.35s)called(0.72s)em,studying(0.55s)behavior,(1.25s)em habit…(S3)

译语:the behavior habit(0.54s)we can also include it learning…,(S2)

译语:In behavior habits,there are(0.88s)living habits and…(S1)

源语句子结构简单,然而在转换为英语的过程中,S3不由自主地在产生了很多停顿,出现了8次无声停顿和4次有声停顿,严重影响译语的流利性,而S1和S2的译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无声停顿。这反映S3语言表达能力很欠缺,因为提取表达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译员的语言功底和口译水平。另外由于S2和S3受试者的这种停顿占到了非流利总停顿数的80%以上,对于口译流利性的影响最大,本研究将进一步分析提取表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动词

对于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动词的提取就是一个难点,通过对三位受试者的非流利性停顿的短语内部停顿统计中,发现三位受试者在动词短语内部的停顿占了很大比重。

例11:源语:习惯决定性格

译语:the habits(0.65s)determines characters(S3)

例12:源语:一句话可以激励一届届学子

译语:A saying can(1.21s)encourage… (S2)

(2)名词

名词词组停顿也是非流利型停顿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名词搭配、冠词名词搭配等。

例13:源语:成为一个忠实听众

译语:to be a good(0.67s)listener(S2)

例14:源语:思想是行动的导师

译语:the(0.5s)behaviorer,is decided…

例15:源语:养成习惯的标志是什么呢?

译语 :what's the(0.62s)sy,(0.83s)symbol of(0.42s)forming ahabit?

周正钟[16]认为语块学习能提高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张文忠[17]提出,顺利提取结构和短语搭配是产出长语流的必要条件,如:你能轻易地说出以动词为中心的搭配,名词词组(形容词名词搭配,冠词名词搭配,介词搭配),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一定要重视语块、谚语、套语的学习。

2.信息产出过程中的停顿

表2统计数据表明:S1的重复率是最低的(仅为8.3%),修正率是最高的 (26.8%),修正远远多于重复;而S2、S3的重复远远多于修正。

(重复)例 16:If,if one day you forget to brush your teeth(S2)

(重复)例 17:…once done such kind of,such kind of prat.p rat.(0.32s)pratice.(S1)

(修正)例18:…the thinking(0.6s)the thought is a guider of behavior.(S1)

例16中,受试者通过重复 “if”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思考时间;重复常常是下意识的;例 17中,S1对 “pratice” 的发音存在困难,从而出现了重复,而发音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口译人员平时也应加强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例18中,S1出现了 “thinking” 和 “thought” 的误用,因为修正而产生了停顿。这一类停顿在口语中普遍存在,但是次数过多就会影响听众对译员的认可程度。戴朝晖[18]指出较高英语水平的受试者,若对已表达的信息在准确性及连贯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时,便会引发相关的自我修正,从而产生一些停顿,但是研究文本发现,三位受试者的修正更多地是发生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对内容上的修正却很少涉及。

五、结论

本研究以在模拟汉英会议交替传译情景下,完成的三个口译文本为研究语料,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三位受试者的非流利型停顿远远多于流利型停顿;随着口译水平的提高,非流利型停顿的比重有所下降。2)提取表达引起的停顿次数最多,随着口译水平的提高,提取表达所引起的停顿比率下降。提取表达体现译员两种语言间的字词转换能力。由于语言转换能力较薄弱,以及缺乏大量密集的专项训练,从而大大延迟了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速度。此外,S1的修正多于停顿,且修正次数是S2和S3的修正次数总和的两倍多,因为S1对文中的表达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出现了较多的修正现象。虽然在二语口语中甚至是母语口语中都会出现修正和重复现象,但是过多的停顿仍然会影响听的效果和听众对译员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第一,口译学员需要进一步提高汉英双语的表达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译训练。第二,加强语块教学。因为我们前人的研究表明,一般发生在主要句法位置的停顿(小于2s)是被大家所接受的,而发生在短语内部的停顿会给听众带来很不流畅的感觉。但是如果译员大脑中存储了大量的语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就能大大减轻信息处理的压力,提高语言处理效率[19]。

另外,本次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次研究中的受试者人数有限,因此结论的有效性还有待扩大样本、通过反复实验加以验证,其次,由于该实验模拟的是译员能在会议前一天获得会议发言原稿的情况,每个人的准备时间有差异。

[1]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5):77-80.

[2]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Fillmore,Charles J. “On fluency”.In Charles J.Fillmore,Daniel Kempler and WilliamS.-Y.Wang(ed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bility and Language Behavior[M].New York:Academ ic Press.1979.

[4]Mead,P..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nterpreters'fluency[J].The Interpreters'Newsletter,2005,(13):39-63.

[5]高 莹,樊宇.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生口语叙述中停顿现象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11,(4):71-75.

[6]缪海燕.第二语言口语非流利产出的停顿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9,(4):56-60.

[7]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口译受训译员为例[J].外语研究,2010,(1):64-71.

[8] Garman Michael.Psycho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Wood,D.In search of fluency:What is it and how can we teach it?[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573-589

[10]Levelt,J.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89.

[11]Wiese,Richard.“Languageproduction in foreign and native languages:same or different?”.In Hans W.Dechert,Dorothea M?hle and Manfred Raupach(eds)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s. [M].Tǜ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84.

[12]张文忠,吴旭东.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 [J].现代外语,2001,(4):341-351.

[13]Raupach,M..Temporal variable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production[C]. (H.D.Dechert&M.Raupach.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New York:Mouton.1980.

[14]Goffman,E.Forms of Talk[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15]Riggenbach,H.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Fluency:AMicroanalysis of Nonnative Speaker[J].Conversations.Discourse Processes 1991,(14):423-441.

[16]周正钟.语块教学法:语言教学新模式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1).64-66.

[17]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0,(3):273-283.

[18]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2011,(1):39-43.

[19]袁卓喜.试论语块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启示[J].外语界,2009,(5):83-89.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流利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流利口语练习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