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隐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

2013-03-31 08:21岳好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拟人古典隐喻

彭 晓, 岳好平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拟人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赋予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拟人是一种隐喻。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1](P53),隐喻是无处不在的。而拟人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的本体隐喻,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

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境”说,认为好的诗歌一定要有意境。在意境的表达中,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性特征十分明显。隐喻,尤其是拟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诗歌功能是隐喻的重要功能之一,诗歌的美学特征离不开隐喻的存在,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拟人隐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建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类型和途径,以突显拟人隐喻的运作机制和在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建构中的重要性。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拟人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拟人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最明显的本体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拟人隐喻的映射往往是借助人的动机、特征和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用来理解非人类实体的各种经验。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其他事物以人的动作、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2]。

(二)诗歌意境

诗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王昌龄《诗格》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神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3]可见,意境在诗歌的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表达中经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的。

三、拟人隐喻建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类型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类型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中国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血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4]。” 第二种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类方法。依我所见,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借诗传情的语言艺术,所以从诗歌意境来看,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拟人隐喻正好是通过借助他物的表达来描写人的情感等因素,所以可以用拟人隐喻来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一)借景抒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景物的描写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人借助描写客观外界景物来抒发内心的主观感情,把真情实感融入到所描写景物之中,使客观的物象也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5],从而使诗歌达到“景生情”,“情生景”的艺术境界。比如在崔护《题都城南庄》这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诗利用追叙的写作手法,由今思昔,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偶遇—— “去年今日此门中”,” “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在这一句中,诗人为了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把桃花的红艳和人面的红润进行映射,用拟人隐喻的认知手法,把源域“桃花”映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中,只用一个“红”字,顿时把“人面”之美和“花光”之艳写得活灵活现,“人” 和 “花” 交互辉映、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呼之欲出。描写的虽然是景色,却表达了诗人内心喜悦和兴奋的心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许多美好的想象。第四句“桃花依旧笑春风”,仍然运用到拟人隐喻,把“桃花”映射到“人” 的特征中,用一个“笑”字,把 “桃花”显得栩栩如生,确是表达了诗人失而惆怅、寂寞交织的心情。

(二)寓情于景

情感是诗歌表达中最重要的因素,诗人内心带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例如,在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中,诗人写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显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一般来说,当我们看到百花齐放,鸟儿鸣叫,心情都是十分喜悦的,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诗人的确是高兴不起来的,于是见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我们知道,“花流泪”,“鸟惊心”这正是采用了拟人隐喻的认知手法,把源域中“花”,“鸟”这两个意象投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活动当中,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以主观感情来感染客观物象,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图1所示。

图1

(三)情景交融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6]。王国维说: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王夫之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所谓 “情”是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而“景”则是社会生活图景,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7]。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诗歌《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写到了别具情趣的景致:“花团锦簇”,“枝条低垂”,“彩蝶起舞”,“黄莺啼鸣”,这些景色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留连戏蝶时时舞”。一个 “留”字,拟人隐喻的运用,既写出蝴蝶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又表达出诗人也因这万紫千红的春花美景所吸引而流连忘返。诗人移情于物手法的运用,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四、拟人隐喻建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途径

(一)陌生化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达和创作中经常转换词性,注重押韵、平仄等因素,具有很强的艺术写作手法,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有出人意料、标新立异的感觉。诗歌中用到拟人隐喻,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提高诗歌表达的效果[8]。例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出塞》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 《木兰花》

在上面两句诗作中,作者采用拟人隐喻的表现手法,一个 “怨”与 “闹”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把目标域“羌笛”、“红杏” 写得活灵活现,着一 “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第二首的用的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二)整体化

中国古典诗歌是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作,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在精炼的语句中,描写的意境中出现有景、情、人、事等内容,但是隐喻是贯穿诗歌的主线,是联系诗歌所有内容和元素的线索,而拟人隐喻更是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使得诗歌在结构上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9]。

离去匆匆何时归?芳草萋萋徒伤悲。——《挥扇仕女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在这两句诗歌中,不仅结构工整,押韵,音调和谐优美,产生铿锵和谐感,而且运用到拟人隐喻,在诗词歌赋中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与态度。

(三)主题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每首诗歌都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体现出诗歌的主题化。拟人隐喻的运用,使得诗人可以用更生动的话语来表达出自己的主题,不仅使诗歌更加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更好的展现诗人的情感。例如: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李煜《再过金陵》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 《代赠二首》

在以上三句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都用一个 “愁”字,用拟人隐喻的表达,把具体的实物拟人化,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

(四)美学化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与美学功能,在赏析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意境之美[10]。诗歌中广泛使用隐喻,特别是拟人隐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通过丰富的意象作为源语域,映射到目标域 “人”这一概念中,使诗歌不仅读起来有美感,而且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心灵之美。例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这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西湖的诗作,在这首诗作中,前两句诗人游览西湖,看到了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天气多变的特征,写得十分的精当与传神。在后两句诗歌中,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以美人来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富有诗意。“浓妆淡抹总相宜” 是点睛之笔,把源域 “西湖” 这一意象投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中,同时表现出西湖和西施的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采用拟人隐喻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诗歌美学化与艺术感染力,使诗作有焕然一新的美感。

五、结语

本文从拟人隐喻视角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探讨拟人隐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作用,我们发现拟人隐喻是一种最明显的、最广泛的本体隐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采用拟人隐喻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为诗歌提供更加丰富的词语,而且能够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文为拟人隐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拟人隐喻的运作及其规律。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丹丹.从认知功能谈隐喻理论的类型与本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2-53.

[3]黄志浩.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J].名作欣赏,2007,(9):4-7.

[4]孙国英.诗的乡愁——对读诗与当代审美教育的思考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4):99-101.

[5]徐孝先.论 “意”与 “境”的交融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166-168.

[6]杨兴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意境论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12,(1):8-15.

[7]兰定兴.诗歌教学的三个维度——以 《虞美人》的教学设计为例 [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2011,(1):64-65.

[8]王廷刚.论认知视角下隐喻对诗歌意境的建构——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 [D].曲阜师范大学,2011.

[9]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12-16.

[10]黄炎.诗歌的语言隐喻与意象承袭[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2):11-13.

猜你喜欢
拟人古典隐喻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拟人句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