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碎片化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3-03-27 05:43王静
学理论·下 2013年1期
关键词: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静

摘 要:“微文化”发轫于微博的破土而出,壮大于微力量、微情绪、微需要、微爱心、微服务、微价值等的陆续“加盟”。在这种碎片化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中,微文化的出现引发一系列微妙变化,日渐强盛,毫不示微。作为“微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者,应该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潜移默化中丰富其文化内涵,对其精神需求作出积极给养,同时以此为契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微文化;碎片化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63-02

碎片化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所谓“微文化”,它实则是一种隐性教育价值,是通过多种细微的碎片化知识与信息积聚而成的一种潜在力量。同时伴随着微博、微爱心、微服务等“微”式家族的远影响,这种日益渗透的微文化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

一、“微文化”传播: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变化

“微文化”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文化表达及社会行动等方方面面,并引起了显而易见的变革。相应的也为我们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及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织围脖”成为2009年的“网虫”新一代流行语。微博,这个跟“围脖”谐音的新兴词汇,用超乎想象的速度风靡传播,90后的这一代中学生自是不陌生,甚而成为中学生日常例行事务,宣泄也好,交流也罢,这种便捷式的新兴网络无疑为中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平台。可见,微博,见微知著。

当然,对中学生而言吸引他们的更多的是微博的博采众长,分门别类的即时化信息在丰富其视野的同时,更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究的爱好与能力。“人民微博”、“新闻周刊”、“摄影美食”等各种独立门户的微博从国际到国内,从时政新闻到日常琐事无一不是以最新最快的方式在迅速传播,并深得民心。在这种即时网络的大环境下,微博的隐形价值刺激着每个人的表达欲,中学生渴求知识探究未知的学习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丰富文化方式的表现欲。

2.“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微文化”姓“微”并不意味着微不足道,其内涵很丰富。“微文化”是萌芽于微博却又不局限于微博形式的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的“微言文化”。微言文化不仅包括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文字、语言,还有图片漫画,DV短片视频等,既有针砭时弊、冷嘲热讽的,也有言辞幽默、喜感的笑话,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明确或含蓄地展露出对事物的看法、宣泄情绪、参与舆情。这种微言文化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微博中,学生的生活轨迹、情感宣泄、世界观、价值观念通过碎片化的微言得以展现,反映了信息时代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不断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和生活方式。

其次,中学生的交往需求进一步强化。个体在微博上的微言碎语总是期望着他者的回应,表明了被网络联结同时也被网络隔离的个体对人际交往的深层需求。微时代的中学生心智不是很成熟,这种强烈的高调自我意识很容易被其复制,交往需求,虚荣满足不断膨胀。

再次,中学生内心潜藏的能量进一步释放。甘肃“校车事故”,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引起的各界呐喊声说明了这一点。有观察家认为,当个体因为认同某个观点而不断分享时,他们就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一股甚至可以改变国家政策、文化的力量。这既昭示了“微文化”对人们社会行动的力量十分巨大,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预防和应对这种碎片化的集合方式所可能产生的消极行动力量,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何预防、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新课题。

3.“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微博不仅是一个私人密语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舆论平台,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

一般而言,当信息发布者和信息内容本身具有高社会关注度时,微博就会成为一个聚拢、吸引社会舆论的公众焦点,公共舆论的性质和走向对信息发布者如何处理好个人私语与公共见解、言论自由与责任义务、主观意愿与客观成效的关系提出很大的挑战。

现今不乏一些恶作剧或别有用心之人恶意扭曲事实通过微博进行扩散,其产生的舆论影响和社会后果更加难以控制。例如:有学校学生因不满学校的一些规范而自发在微博舆论环境中成立“反学校联盟”。这种成意识的中学生舆论集聚导向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应对舆论传播的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方向,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微文化”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突破

“微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标新立异,树立新的理念。

1.“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秉持见微知著的理念

中学生的思想问题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和凸显的过程。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主动地介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树立见微知著的理念。

中学生习惯并依赖微博来发泄自己的小情绪,抒发自己的小见解,这种趋势愈发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握好对学生真实想法与情感的关注,要敏锐地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全方位在可控范围内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并适时地引导其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秉持细致入微的理念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碎片化时代是个体狂欢的时代,也是群体空前孤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通过织围脖来宣泄各种情绪,偷菜也好,收菜也罢,都折射出这个时代带给孩子们精神世界的种种空虚与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中学生对高幸福指数生活的巨大渴求。

“你幸福吗?”大多数中学生对幸福的认知便是其最真实最淳朴的感受。“猫吃鱼,奥特曼打小怪兽?”不,多元化的中学生活与广阔的学习视野早已让这些简单的本真的幸福淡出了中学生的意识。要提高这一代学生的幸福感,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求,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真正的自我完善。“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体察中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并予以关怀,更加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持微言大义的理念

“微生活”,“微爱心”的倡导,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价值诉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创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找到新的契机。

微博微言微语,威力不微。“日记门”,“表哥”,都是网络把贪官拉下了马!微博的力量不容小觑,只言片语,水滴石穿。“微文化”不显山不露水,渐渐渗透于人们举手投足之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善于吸收这些“微言”里积极的价值内涵,取其精华,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话语体系,使主流意识形态化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鲜活化、生活化和大众化。

三、“微文化”启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突破

微博独特的碎片化语言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构建了新时代的快捷生活方式,繁荣了微博的社会文化现实,对深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了更高认识。

1.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意识

微博的风靡来袭,在强化广大网民话语表达权的同时,进一步缓解了传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主导权。要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一定话语主导权,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掌握最新信息传播技术的能力,主动介入到微博空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案例材料的同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此外,“微文化”虽微,但集聚的微文化影响力不可置否。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强化不容忽视,浅阅读式、快餐式的文化积少成多会积淀成丰富的文化。

2.转换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场

中学生是一群年轻,富有朝气、活力的新兴教育对象,同时又是一批富有弹性,自主意识超强的学习能手,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学会变通,不能固守成规的灌输主流社会价值理论,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程度来变通自己的语言深度,要做到配合学生理解认知。

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性情、生活、家庭情况,才能与学生做相应的交流与沟通,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通过微博去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去感知他们的性格,爱好,习惯等,在学生不反感的可控范围内对其进行日常微博互动,久而久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埋下深厚的伏笔。

3.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更好地进行主动教育。必须让中学生折服、信服,才能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教学技能,班主任自身的做人要求也应达标。要言而有信,要真诚宽容,要懂得尊重学生,才能赢得被尊重,这种微能力、微爱心的积累对微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团结律己,与有荣焉,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发挥中学生的自我组织与学习能力,更好地自我完善。“微文化”的碎片化时代中,中学生的沟通方式溢满了情绪性色彩,增加了信息交流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班主任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负面社会情绪进行疏导,避免悲情事件的发生。平日里要培养学生顾全大局,理智分析事情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其共进退,点点滴滴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不容忽视。

总之,在“微文化”的碎片化时代中,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必须进行改进和完善。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同步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不能因小失大,要重视微变化,微文化带来的深远意义,并作出行之有效的突破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守信.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9-11.

[2]马衍鹏,张果.从微博看当前的“微文化”传播[J].新媒体,2010,(6).

[3]丁伟民.大众媒体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86.

[4]侯金亮.微博传播的“双刃剑效应”[J].新媒体,2010,(11).

[5]王爱英.微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21-23.

[6]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1-83.

[7]冯俨.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信息传播的作用与管理[J].人文论坛,2011,(1):189-190.

(责任编辑:陈雅莉)

猜你喜欢
微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