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明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广东东莞 523017)
祁顺(1434—1497年),字致和,号巽川先生。广东东莞棠梨涌(今梨川)人。景泰九年领乡荐。天顺四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年二十七,通榜而计,为第五人。天顺七年拜兵部主事,守山海关。成化二年代归,转户部,预考会试,督饷临清,累迁本部员外郎、郎中。成化十一年,朱佑樘被立为太子,祁顺奉建储诏,赐一品服出使朝鲜。成化十三年,任江西左参政。三年后,欲进江西右参政,命令未下,因事连累而获罪。成化十七年贬为贵州石阡知府。弘治五年,因母丧归东莞。弘治六年,服阕,升山西右参政。弘治八年升福建右布政使。弘治九年升江西左布政使(从二品)。弘治十年,卒于官,享年六十四,归葬东莞金钗岭(墓址在今东莞松山湖状元笔公园内,墓今已不存)。著有《巽川祁先生文集》、《使东稿》(佚)及《宝安杂咏》(佚)等书①据【崇祯】《东莞县志》卷五《人物志三·清正》第七页a、【康熙】《东莞县志》卷十二《人物》第十三页a、【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六《人物略三·明二》第三十三页b 、【万历】《广东通志》卷二十四《郡县志十一·广州府·人物志二》第五十二页a、【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十五《人物志二》第三十页b,【嘉靖】《贵州通志》卷二十《秩官·名宦分部》第六十八页b、【民国】《石阡县志》卷十二《名宦志》第六十九页b、【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一》第二十页a,综合而成。。
东莞祁氏,以宋银青大夫自南雄迁东莞始,至祁顺已经是银青大夫入莞第九世了。祁顺娶妻钟洁,封宜人。继室廖氏,侧室梁氏。有儿子九人,志伊、敷、敞、政、敕、敦、敏、敩、孜,祁敏、祁敕是进士,祁政、祁孜是举人。祁顺有女儿四人。
祁顺幼随其舅中宪大夫、都察院御史彭谊学习《春秋》。彭谊的《春秋》之学是随太常寺卿, 兼侍读学士安成人吴节(字与俭)习得。祁顺聪悟,学有渊源,少负奇志,年十七即以《春秋》乡试中举。第二年参加试礼部会试,得校官之职(县儒学设教谕、训导,掌文庙奉祀,管理所属文武士子,谓之校官)。祁顺觉得不符合自己志向,没有上任。在以后的九年里,他经历三次会试,才得到了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二的好名次。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丘浚赞扬他说:“三千人中,而预百五人之列,廷试赐进士第,第二甲第二,通榜而计之,盖第五人云。自开科至今,岭南人在甲第四、五名者无几人,而再见于致和;宝安人名登进士者,中绝几二十年,而复续于致和。”②祁顺:《巽川祁先生文集》附录卷上丘浚《归省赠行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7册,济南书社1997年版,第587页。
相传祁顺本来应该是钦点状元的,但他姓名与明英宗(朱祁镇)发音相近,因此抑置二甲第二,历代邑志仍之,邑人为之扼腕。此说不知始于何时,今最早得见张元祯撰《明通奉大夫江西左布政使祁公墓志》和费宏撰《明江西左布政使祁公墓表》。皆谓“天顺庚辰第进士,在首甲,以姓名皆近上讳,移置二甲第二。”
后世也多持其说,查继佐《罪惟录》记载:“初,殿试拟祁顺压卷,以北方音,恐传胪时与御名相似,遂改用王一夔,而顺落二甲。”[注]查继佐:《罪惟录》卷一八《科举志·文举》,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历代《东莞县志》从其说。【民国】《东莞县志》就说祁顺“天顺四年成进士,廷对当首举,以姓名近御讳(英宗名祁镇),于传胪勿便,乃抑置二甲第二。”后世极少有人提出异议。
但明代大学者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记载:“《闲中今古録》言:‘大凡人生而父命名,亦系乎数。天顺庚辰,殿试读卷定祁顺卷第一。既而司礼监太监问所定卷,阁老以姓名对,太监曰此卷固出人一等,但传胪时北方人音与御名相似,阁老愕然,乃以王一?卷易之,而抑顺第二甲。祁,广东人,仕终郡守,司礼监之识见又出阁老一等矣。’是不知内阁取进呈卷于御前,读后开拆,初不知姓名。而英庙御讳音振与顺殊不类也,即北音亦不同。而是岁馆选亦不之及,且同时馆阁诸公未有及此者,其为傅会无疑。”[注]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6册,上海人民书店1999年版,第29页。王世贞,世称其为“博综典籍,谙习掌故”之大学者,而且言之在理。明代科举是实行“糊名考校”法,即在举人考试前先糊其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项,在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弥封,查对姓名、籍贯,借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因此录取前,不可能知道录取者的姓名。
虽然王世贞之说也有道理,但张元祯为祁顺同榜进士,而且与祁顺私交甚笃,以此其说似更可信,因此仍从其旧。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佑樘被立为太子,祁顺奉建储诏,赐一品服,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期间,首先废除商人跟随使者出国贸易的旧习,祁顺表现清廉自守,不卑不亢,却金却妓,与朝鲜大臣酬唱诗文出口成章,被称为“中州凤凰”。
相传朝鲜国王为其建却金亭。而在《巽川祁先生文集》附录中,祁顺刚出使回京时同僚的恭贺诗文,刚离世时友人凭吊的诗文,并无片言提及却金亭。朝鲜官府献给大明天子的【成化】《皇华集》亦无只字及此事,本来附属国朝鲜能为天朝使臣建亭,表彰其廉洁,应大书特书,何以无此类记载呢?因此却金亭难免有附会之嫌。
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朝鲜真有为祁顺而建的却金亭,然而祁顺清廉善文的形象的确在朝鲜深入人心。弘治元年(1488年)因奔父丧,不幸遭风暴袭击,流落中国的朝鲜人崔溥,在其《漂海录》中记载:
荣曰:“我朝郎中祁顺、行人张谨曾使朝鲜,著《皇华集》,国人赓和,徐居正居首列也。其诗有曰:‘明皇若问三韩事,文物衣冠上国同。’今见足下,诚千载一遇,蒙不弃,复承和诗,谨奉薄礼,少助舟中一膳,希目入幸甚。”臣曰:“祁郎中文章淸德,人所钦慕,今为甚么官职?张行人亦任甚么职事?”荣曰:“祁郎中见贬为贵州石阡府知府。”[1]
此时距祁顺出使朝鲜已经十三年,朝鲜国一个普通文官,仍然记得“祁郎中文章淸德”,可见祁顺在朝鲜国人心目的地位。
成化十七年(1482年),祁顺因诖误连累,从江西左参政,贬至石阡知府。至弘治六年(1493年),祁顺升山西右参政,祁顺在石阡一共十一年。石阡,地处偏僻,古为夜郎之地,明初始入中国版图,不通教化。祁顺至,则建好防卫的烽火台,开屯田,广蓄粮,收流民。石阡土人素不知学,开郡来无人中举,祁顺集儒生亲自为他们讲授,几年后,仕子唐必聪成为石阡历史上首位进士。祁顺丁内艰,人民不能挽留,解下他的腰带作为留念,后石阡将祁顺入祀名宦。
成化十一年,祁顺赐一品服出使朝鲜,以前出使的官员跟从出关谋利人数百人。祁顺禁止,只让三十名士兵跟随。出使的时候恪守使规,却金却妓,声名益著。历官四十多年,家业比初出仕时无所增。在江西修志时,积存纸价至三千金,当时祁顺已经奄奄一息,有人劝其子将纸取而用之。祁顺隐约听见,立即告诫自己的妻儿“吾生平慎修,欲无少玷,吾即死,汝辈若惑于人言而侵用经金,吾目必不瞑,宁归饿死可也。”清廉之节,在死生之际也不稍懈。
旧在东莞桂华坊有“进士”牌坊、“方伯”牌坊,皆为纪念祁顺建。在东正街有“父子进士,兄弟世科”是表彰祁顺及其兄弟、子孙的[注]陈伯陶:【民国】《东莞县志》卷三十七《古迹略·坊牌》,第九页。。在广州有‘忠贤’坊,也是为表彰祁顺等人的品格而建设[注]仇巨川:《羊城古钞》卷三《坊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据历代记载,《巽川祁先生文集》有两种版本:
(1)《巽川祁先生文集》十六卷,附录二卷(见于《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别集类·存目二》、《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集·别集三》、《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2)《巽川祁先生文集》二十卷(见于《千顷堂书目》卷十九,《明史》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志四》、【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十五《人物志二》)。
《巽川祁先生文集》二十卷本,今已无缘得见。《巽川祁先生文集》十六卷,附录二卷,今天可知的有:其一明嘉靖三十年刊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2]。其二清康熙二年刻本,藏东北师大。民国东莞进士张其淦曾感叹:“巽川因陈琴轩辑有《宝安诗录》,复辑《宝安诗后录》以继之。今不惟前后诗录均不可得,曾嘱巽川后裔武垣搜《巽川诗文集》亦不可见,文献沦湮,至可慨叹。”今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编,得见先贤遗编。
本文的研究是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十七册,影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康熙二年在兹堂刻本为底本。
《巽川祁先生文集》白口,单边,单鱼尾。鱼尾上刻“巽川祁先生文集”七字,集名之下各卷分别刻小字:元(卷一至卷五)、亨(卷六至卷十)、利(卷十一至卷十四),贞(卷十五至附录卷下)。鱼尾下刻卷次,下刻页次,下刻“在兹堂”三字。据康熙二年吴国缙序,“在兹堂”是祁顺裔孙祁文友之堂名,则此书为家刻本,乌丝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是集每卷第二行均有“七世孙文友重刻”。
《巽川祁先生文集》中的诗文历代文选均有收入,著名的包括《明文海》、《御定历代赋汇》、《广东诗粹》、《广东文选》、《岭南文献》、《古今图书集成》、《岭南风雅》、《岭南诗存》、《岭表明诗传》、《东莞诗录》、《广东文献》、《广东文征》等。
前人对祁顺诗的评价,以张其淦最为详细公允。张其淦《吟芷居诗话》:
祁巽川方伯(指祁顺),历官中外,以清洁自守。却海外之遗金,留江西之公帑。所谓以清白吏遗子孙者,斯人良不愧也。钟云瑞谓巽川讲敬斋、白沙之学,立志于警非寡过,儒臣之宗也。袁昌祚谓巽川诗文其志洁,故其旨冲和。其行芳,故其词雅淡。可谓知言也。
今读巽川诸诗,古体洁净,不事雕饰,近体五言如:“地寒犹有树,塞远不扬沙。”、“健以穷愁博,吟应太瘦生。”、“道重浮名薄,官贫素节优。”、“世事不挂号,故人常在心。”七言如:“陇梅欲寄春无便,池草初生梦有香。”、“酒力中人春去后,江声欺梦月斜时。”、“数茎蓬鬓经霜改,一点葵心向日孤。”、“天上几时均雨露,人间无处不风波”、“留咏只将山当画,攻愁常偕酒为兵。”、“宇宙纲常今古事,江山风物短长吟。”、“宦程自笑先居后,岁月从教故又新。”、“生涯好是安蛇足,门巷真堪设雀罗”诸作。均有冲淡夷犹之致。[注]张其淦:《东莞诗录》卷八《祁顺》,东莞张氏寓园, 1924年,页76b。
1.有裨于东莞文史研究。
《巽川祁先生文集》与东莞相关诗文凡四十八首。
与景物相关的诗文有:《东江堤》、《宝书阁》、《万卷堂》、《篁墩》、《梧桐山》、《新建三贤祠》、《廉泉亭》、《麦将军墓》、《夏候将军墓》,许多古迹今已不存,幸有此集,可窥涯略。
《竹枝歌·宝安水乡即景》更写出明代东莞优美独特的水乡风光:
朝出采菱日暮归,掘头艇子荡斜晖。无端惊起双□□,直傍南塘深处飞。
断岸平沙水浇洲,小溪都入大溪流。渔翁贩得鱼虾卖,日日鸣榔船步头。
诗中“掘头”(平头),“船步头”(码头)是东莞方言,现在仍然使用。
《与舍弟辈别于戙船澳》(二首)为研究东莞地理,莞城水陆变化提供佐证:
未别先愁别转悲,南船开速北船迟。五羊城外无情水,不管愁人两路思。
瞬息分携粤水干,转头相忆己漫漫。欲将送别徘徊意,写出新图久远看。
“南船开速北船迟。五羊城外无情水”和“瞬息分携粤水干”的诗句,说明在明成化年间,东莞戙船澳地区仍然是一片汪洋,可以直通广州。
《凤台、南园二诗社请会不赴》、《诗社见和拙作,复用韵酬之》为东莞凤台、南园二诗社留下宝贵史料,证明在祁顺生年间二诗社活动兴盛。
与东莞人物相关的诗文有:怀念为劝南汉国主顺应时势,归顺宋朝,以使中原统一,后在洸口被谗死的邵廷琄《吊邵廷琄将军辞》;悼念抗元义士熊飞的英雄事迹《吊熊飞将军辞》等。此外《罗都宪哀挽》、《安素罗公传》、《觉非文集序》写罗享信,《过全州怀先舅樵山卢先生》、《答母舅卢都宪书》、《都宪卢公传》写卢祥,是研究二位东莞名人的重要史料。
2.记载了祁顺佚作的相关资料。
(1)《宝安诗录》
祁顺编的《宝安诗录》今已佚,但从《巽川祁先生文集》中的文章可知此书的基本情况。
《宝安诗录序》:“吾宝安诗人为岭南称首,盖岭南诗脉也。唐以前志逸莫稽,自宋及元诸家相继,皆不失源流之正。迨入国朝气化丕隆,人才益众,其出而用世者,咸能铺张太平,咏歌帝载,而闾居巷处之士,讴吟风化,陶遣性情者,在在见之。百十年来,声诗洋溢,复有结凤台、南国二社以大肆其鸣者,于是岭南之脉益大而远”,概括了东莞历代诗坛之盛况。
《宝安诗录》的体制“乃取琴轩旧编,稍加增损为前集,自琴轩及今数十人,次弟编入为后集。”(《宝安诗录序》)
“仆不敏,尝编敝邑杂咏,凡山川、人物、古迹之属,悉以类分,而从事中有关风教者尤致意焉,脱稿得二百余首,若增入前人之作则加倍矣。”据此可知《宝安诗录》之篇幅。
(2)《冷庵翠渠倡和》
《冷庵翠渠倡和》,是祁顺与陈琦、周瑛唱和的集子,今已佚。《巽川祁先生文集》中有《心交倡和诗后序》:“右诗一帙,贵阳宪副冷庵陈公与顺所往还赠答者也……既而或别或会,会即随事唱酬,篇章交错,别亦驰缄往复,如元白之为期。月间又得诗共二百余首,皆心交道义,形于声律中,将来有作未之计也。”
陈琦,字粹之,吴县(今属苏州市)人。成化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副,擢江西佥事,迁贵州副使。著有《冷庵集》,与明代学者陈白沙是好友。在《巽川祁先生文集》中祁顺与陈琦唱和凡二十九篇,特别《冷庵先生传》是研究陈琦生平的一手资料。
周瑛,字梁石,别号翠渠,福建莆田人。成化己丑进士。授广德知州,历南京礼部郎中,知抚州镇远,至四川右布政使。著有《翠渠摘稿》收入《四库全书》,在《巽川祁先生文集》中祁顺与周瑛唱和共二十一篇。
(3)《天涯文会》
《天涯文会》,是祁顺与周时可唱和诗集,今已失传。《巽川祁先生文集》中有《天涯文会诗序》可窥其涯略:“顺初仕京师,即闻庐陵周先生时可,以文行称于江右……乃今得会合于天涯数千里外,以谛文字之交,是岂偶然者乎?时可谓斯倡和宜编集以识天涯一时之好,顺乃次为一帙,题曰《天涯文会》,而序其所由,如此叹踪迹之靡常,恐后会之难屡,各藏其一,用识不忘云尔。”
3.有助研究中朝交往的诗文。
祁顺一品服出使朝鲜是祁顺生平重要事件,《巽川祁先生文集》中与朝鲜相关的诗文得二十九篇,全部是祁顺与朝鲜使臣的诗文唱和,是中朝友好的重要见证,两通与朝鲜国王书,体现了祁顺的高风亮节。
《游汉江记》以简练优美的笔触描写异国风光,这是东莞人写异国风光最早的文字:
朝鲜国城南十里许,有水曰汉江,源出五台、金刚二山,合流入海,其景以幽胜闻,而临江有楼可以登眺,故前辈自中朝至者咸往游焉。……时宿雨新霁,山川明媚,天光与水色相连,二难与四美兼得,于是登楼纵观。举杯相酌,徐参赞赋诗二律,余即和之,复调满江红一阙于后,既而相拉登舟,沿流西下,居人来观者,奔走争先,而沙禽野鸟飞舞渔舟烟水间,亦若乐观光华。
文中提到的《满江红》转录如下:
汉水风光,清绝处、海邦稀有。端的是,天生雄胜,地分灵秀。金马郡城传自昔,新罗人物皆非旧,记唐家、都府亦留名,熊津口。 鸥鹭狎,鱼龙吼;山入画,江如酒,使游人,到此贪欢忘久。佳会合超滕阁上,幽情不在兰亭后,恐明朝,一别隔层云,频回首。
4.研究明代石阡的珍贵史料。
石阡在贵州偏僻之地,教化未开,以前的地方志皆已不存,集中《重修石阡府志序》、《石阡府题名记》、《石阡府修仓记》、《石阡科举题名记》、《石阡府学岁贡题名碑》、《重修石阡府城隍庙碑》成为考证石阡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游记《石阡九日登山记》《游铁溪记》、《游长潭记》、《游平昌西溪记》描写石阡风景如画,这为石阡旅游开发提供了素材。
祁顺曾作《石阡述怀》表达自己多年在石阡的心情:
男儿弧矢平生志,历遍中华到石阡。椎髻卉裳荒陋境,剑牛刀犊太平年。雨余山翠开图画,夜静泉声落管弦。俗客不来公事简,倚窗频和白云篇。
参 考 文 献
[1] 崔溥.漂海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72.
[2] 黄荫普.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补编[M]. 台湾:崇文书店,197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