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莉莉
十八年的教师生活、八年的校长生涯,每天都给我醇厚的记忆,我可以如数家珍地将这些记忆一一列出。在翻检这些记忆的同时,更是在翻检自己生命成长的轨迹。
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总有一个词鲜明地跳入我的脑海:阳光!就是“阳光”这个词,囊括和映射着我深深浅浅的教育人生足迹,浓缩了我对教育生命的诠释和追求。
我的童年是在新疆度过的。那里有广袤的草原、湛蓝的天空、青翠的山林、独特的雪山天池、多元的新疆文化,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里独特的阳光。在新疆,阳光照射时间特别长,我的回忆时常如此定格:闭上眼睛,张开双臂,尽情在阳光下的旷野里奔驰,尽情地享受太阳的赋予,惬意着阳光的生机。我常常闻到阵阵浓郁的气味,那味道是那么熟悉而又特别,那是阳光的气息,那是太阳的赐予,深深融入我的血液和骨髓。八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却孕育了我骨子里乐观、真诚、热忱、坚韧的“阳光”心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回到了山东老家,却更加沉浸在对新疆阳光下快乐生活的向往中。
为了早日脱离农门,我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放弃了保送到县重点高中的机会,报考了中专。在学校统一的安排下,我随大流地填写了“师范”专业,没有想到这个随意之举却决定着自己今后的命运。那次中考,我的成绩非常优异,被师范院校提前录取。师范三年,尽管最初很不情愿,但慢慢地也学会了适应,更多的是享受“与书相伴”带给我的快乐。然而,在毕业分配这个人生重大问题上,却上演了一段悲喜剧。那时,我和另外一名优秀生成为被学校推荐到政府机关工作的幸运儿。可能是乐极生悲吧,我们忘记了身后羡妒的眼神和复杂的关系网。最终等到的不是我们去报到,而是有相当人际关系背景的学生在我们面前欢天喜地走过……面对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大哭一场……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母亲向我推荐了一本由海伦·凯勒写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努力走向“光明”人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就像海伦曾经说过的,“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作为正常人,我们已经拥有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恩赐:每天,当我们睁开眼睛,总能看见蓝天和阳光;每天,当我们推开窗户,总能听见外面充满活力的声音。当有一天,你推开窗户看见漫天阴雨时,切不可失望、懊丧,因为那灿烂的阳光就在阴云之上,阴霾过去便是阳光普照。向着阳光,勇往直前,风雨过后,等待我们的会是下一个晴天!就这样,我用这种“阳光”心态笑对那段艰难的日子。感谢母亲用阅读的力量改变了我的心境,使我开始认识到“朝向阳光”的重要性。这段人生经历甚至让我从那以后经常做着同一个梦——我如飞天般仙女散花,舞动阳光的金线穿缀智慧的花朵,播撒在芸芸众生。“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我知道,我的生命注定要一直追逐“阳光”,做一个如阳光般透明、温暖、无私、奉献的人。
1994年,19岁的我从文登师范毕业后,来到了远离家乡的一所小学任教,还没有摆脱学生的稚气就忐忑不安地走上了三尺讲台。
感谢儿时“阳光”的记忆,让我很快就从被动选择做教师的惆怅中第一时间调整过来。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看着那些清澈、信任、期待的目光,我蓦然震撼,心中默默地说:这是我的学生,这就是我的学生,这真的是我的学生,我愿意和他们在一起!没有大道理,只感觉要对得起那些清澈如水的目光。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当时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一位教育前辈“做教育就是做人”的观念却深深影响着我——立志做一个如阳光般透明、温暖、无私、奉献的人。为师者,必有一颗透明、温暖、无私、奉献的“阳光”之心!
初入杏林,凭着年轻和激情,我把全部的能量都放在了教育教学上,用“阳光”的心态学着做班主任。每天我都早早来到教室,面带微笑地迎接孩子。当地教师大多上完课就回家,下午放学后,偌大的校园时常就剩下我们几个家在外地的教师。我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用阅读丰富自己,用日记叙说心声。那段时光,我把自己彻底交给了孩子们,和他们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带他们同台演出,看春天的小草、夏夜的繁星、中秋的明月、严冬的大雪……无怨无悔、披星戴月地听课、记录、家访、辅导、谈心、学习,很快我就融入了教育新生活。然而,年轻的热情不可能不遇到挫折。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春游,我没有及时向学校汇报,领导知道后严厉批评了我,为此我伤心不轻。天真的我一直在嘀咕:我是他们的班主任,难道我没有这个权力吗?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但慢慢地我理解了,我身在集体,集体和个人必须和谐统一;想做“阳光”教师,要集爱心、童心和慧心于一体……因为组织孩子们双休日踏青,我遭到过个别家长的质疑,在怀疑声中我哭了,我不明白让孩子们享受七彩童年和走近自然错在哪里?为了孩子们那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咬牙坚持实现着一个朴素而神圣的理想:让每一个孩子在清晨醒来的时候,都对即将开始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室上课时,都沐浴着理想课堂的光辉;让每个孩子在回家时,都对我这位老师充满了留恋和不舍。现在想来,其实这就是在孩子心中开始种植“阳光”的种子了吧。实践证明了我的探索,当年班级综合评定在全区名列前茅,并被命名为“阳光班”。形象“阳光”,面对孩子有阳光般温暖的笑脸;心态“阳光”,面对工作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我很快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班主任……
在做好班主任的同时,我认真上好语文课。我把小学语文所有教材都通读一遍,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和联系。对于教学大纲整体的框架结构以及每篇课文,我反复圈点勾画,直至了如指掌,甚至熟能成诵。写日记使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我想,让学生也尝试写一写不是也很有益处吗?于是,我开始推行“我的成长足迹”、“班级周记”和“小组循环日记”,让学生每天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文字和自己对话、与他人交流;尝试每天早上为孩子精选一篇小诗,带领他们一起快乐晨诵;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目标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请他们自行设计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综合成每堂课的反馈题目;针对学生发展能力有所不同的实际,我又动脑思考,把每次反馈的题目都设计好几组基础题供全班同学做,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动脑;利用音乐对人的熏陶和影响,尝试着把音乐引入了语文课堂,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段播出合适的音乐,深得学生喜爱和领导赞许,很多经验被学校推广。我的语文课堂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学生认为我上课有新意有方法,领导认为我肯动脑筋,善于思考,有发展潜力,把我列为学校教学新秀的重点培养对象,区教研员更给了我极高的评价。当老师的第四年,通过全区赛课,我承担了市里的一节作文课。对我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机遇。在教研员、学校领导、同事们的共同帮助下,公开展示课获得了成功,我感受到了成长中的快乐。
1998年,我开始担任学校教导副主任,主抓语文教学。那时我才23岁,踏入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岗位,感觉一切都很陌生。在“师德师表成风范,学科教学显特色,理论专业根基深,教育科研出成果”的目标激励下,我如饥似渴地读起了相对高层次一点的书,其中包括《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文集》等。这期间,我有了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每次学习,我都会到当地书店去购买各种书籍,在回来的路上就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的视野渐渐由原来的语文教学转向了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大背景、大课题。我不再迷恋各种赛课,而是用心去陪伴同事们,同时静下心来研究自己的常态课,提供给学生的“一日三餐”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合理的搭配。对每个细节进行揣摩,并不断地质疑:这就是最好的路径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更便捷的道路,通向理想的目的地?坐在听课教室里,也不忘追问:这节课让我来教,我将怎么办?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还有哪些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这种思维的碰撞好比催化剂,引发出大脑思维的连锁性激荡反映,慢慢地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独特的理解,把从经验通向理论的每一寸道路踩实。“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我越来越多地开始进行具体行动研究,能够有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逐渐超越知识和技能,把“阳光”洒向每一处角落,让每个学生自由、快乐、平等地学习……在这期间中,我带领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主持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五段式”作文教学法的研究》《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等实验课题。同时,还倡导老师们注重案例研究、进行专业写作。从那时起,我开始养成了坚持专业写作的习惯,这让我得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把自己当作理念践行者和践行的思考者,不断生长,丰富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发展路径。
走在渐行渐宽的“阳光”教师路上,教学和研究犹如两双翅膀,让我感受自己距离“阳光”越来越近。之后开始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的四年来,我走的就是一条且“耕”且“研”的路。“耕”,就是继续在语文课堂上“耕作”;“研”,就是深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教学、管理和服务在融合中互动、促进,弹出和谐音符,在这个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核心,那就是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我和我的语文团队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在广阔的母语社会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构建由大语文教学观、大课堂、大教材组成的语文教学格局,探索建立以课堂为主体、语文活动为载体的“阳光”语文教学体系,实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拓展文本”四步曲,逐渐叩开了“阳光”大语文课堂之门。在“阳光语文”的引领下,“阳光和谐”成为我校所有学科的主旋律,散发着教育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2004年10月,在校长竞聘中,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全区甚至全市最年轻的女校长,来到了现在的神道口小学。作为校长,我必须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样办学校?为什么这样办学校?”等学校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做出回答。当时,满怀教育理想的我和学校全体教师一样,集体面对着现实中诸多的教育尴尬:该校是一所有着60多年历史的社区袖珍学校,办学条件极为简陋,生源复杂,名师缺乏,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家校双轨教育无法形成合力。上任的第二天,就接到上级转来的家长关于“学校教学质量差”的投诉。学生评说学校教师问卷更让人感到伤心:“老师,请您上课时不要总板着脸好吗?您一板着脸,我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老师,请多点耐心,不要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骂人,讽刺挖苦、侮辱学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读着这些意见,看着学校现状,那么多教师每天都在辛勤工作着,却总觉得教师似乎就是为一份工作而劳碌,大家似乎找不到工作的享受和快乐。面对困境,如何突围?反思自己,我发现正是那种“阳光教师”的精神促使自己不断前行,对于任职学校的教师们来说,不也应该如此吗?于是,在第一次全体教师会前,我就发动大家刮起“头脑风暴”,畅谈一下“今天我们做怎样的教师”。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动情地畅谈了深藏心中的 “阳光心路历程”,结果得到了大家强烈共鸣,不约而同地把目标聚焦在了“阳光”之上。人性都是渴望美好的,让老师“为自己定位”的举措唤醒了沉睡的心灵,让他们开始学习“与最好的自己”对话。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和提炼,大家一致认为:“阳光”,以其博大的情怀,不计自我得失地持续发出光和热,无私地照耀万物众生,这就是“阳光”情怀。好的教育应该有“阳光”的品质:太阳照耀世间万物,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偏私,我们的教育对待孩子也应公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给予生灵生机和活力,教育也应让学生感到温暖,给每一个人带来希望和力量;阳光五彩斑斓,滋养并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学校生活也应该丰富多彩,尊重和包容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教育的公平化、均衡化、规范化、法制化、优质化和人本化都在迫不及待地呼唤着教育要走向“阳光”。
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多维对话,我们的“阳光”教育理念终于呼之而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对学生施行“全员、全面、全程”的关心、教育和帮助,引导学生建立阳光的人生态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大家共沐“阳光”。 从此,神道口小学有了自己个性鲜明的品牌定位——“阳光教育”;有了自己响亮的名字——“阳光神小”。“阳光”,不仅作为学校的形象标志而存在,而且,她还作为一种信念悄然转化为我们每一个为师者的行动。
文化魅力“阳光”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但如何让阳光的亮度、温度、角度和色度更适合润泽孩子,播撒得更远、更久呢?在学校举行的一次“童眼画太阳”活动中,有位孩子们笔下的太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的:红色太阳下一位孩子正在帮助一位老人,橙色阳光下一家人在运动,绿色阳光下两位小伙伴正在读书……孩子的作品让我如获至宝、顿生灵感。我们结合孩子眼中的“七色阳光、多彩人生”,建构了独特的“七字阳光文化”,赋予“阳光教育”以多元的生命色彩,即“七色阳光”中每种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元素,每色阳光用一个核心价值词诠释:爱之红色,寓意爱心感恩;健之橙色“寓意快乐健康;思之绿色,寓意读书创新;行之青色,寓意责任执著;恒之蓝色,寓意务实谦和;信之紫色,寓意梦想激情;和之黄色,寓意阳光和谐。这爱、健、和、思、行、恒、信的“七字阳光”文化,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
我们在用“七字阳光”文化诠释学校“阳光”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建立了与之相契合的学校师生、家长“七色阳光评价”体系,引导师生自然生长成为他自己,深度激发师生的潜能。我们期待并相信,阳光下无论哪种颜色的花,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和美丽。一个学校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可复制的精神状态,而我们的“七字阳光”文化正让我们散发出独特的“阳光气质”,把“阳光神小”的品牌擦得更亮。
为了更好地实施“阳光”教育,我们将校训由原来的“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更新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阳光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再回首,七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手挽着手、肩并肩地行走在“阳光”教育之路上,从未有丝毫的懈怠。“七字阳光文化”倡导有效能的教育,旨在激励和促进每一个个体有差异地朝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阳光的方向”是我们神小人的教育信仰。我们坚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太阳”,只是要如何将其激活,让其发光散热。因为这样的方向,必然激发个体的责任意识和主体精神,即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我,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地成长。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个人追求“最好的自己”必然要融入到集体发展所渴望的“最好的自己”!因此,我们的校训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大家共沐阳光”的“阳光教育”核心价值。现在“阳光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师生、家长的内心,并外化为大家一致性的行动。
回想打造“阳光神小”的求索历程,“六十周年”校庆成为将学校发展推向深入的关键事件。提出“阳光理念”不久,为了追寻历史、提振精神,2006年5月17日至19日,我校举行了“六十周年”校庆。我们不仅举行了庆典大会、文艺演出、家长讲座,最重要的是邀请了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总校长、全国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山东教育社前总编陶继新老师、苏州大学访问学者赵公明先生来校进行专题报告,指导学校工作。通过系列专家论坛,引领先锋思想,传播前沿理论,创造与专家学者对话式交流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境界,老师们对目前教育教学的理念不再怀疑,家长们不再质疑;我们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让老师们对“阳光理念”有了更为系统的思考,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办一所阳光学校”的信心和决心。这次弥漫着强烈的教育研究氛围、播散着浓浓的教育情怀氛围的校庆活动强烈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为师者的心灵,这一事件注定会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此,学校发展真正步入良性轨道,“阳光神小”这几个字眼在教师、学生、家长的眼里也更具神圣感了。
当然,在追寻教育“阳光”的路上难免有波折,但是,我要感谢这些波折,因为正是一个个的波折才让我们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和更负责任、更加专业的行动。2007年,我在“紫学园工作室”看到这样一个留言:难道说在学校前面冠上“阳光”,就是真正的学校特色和品牌吗?这样的质问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迅速组织老师们对其理论支撑、内涵、策略、途径等进行梳理、充实、完善、配套,精细化地出台了《阳光神小阳光体系构建图》和《阳光神小管理文本》,完善了阳光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标准,形成了“阳光管理、阳光文化、阳光教师、阳光德育、阳光课程、阳光悦读、阳光少年和阳光家庭”等富有特色的“阳光教育行动”办学模块,赋学生生命成长以“阳光”,赋教师主体价值以“阳光”,赋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经常有人问我:“阳光教育到底是哪种教育?”当我试图寻找一个词语或句式时,我发现,任何一句话都很难概括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或许,我们做得还不够深刻,但或许这就是活生生的实践层面的教育,这就是活生生的实践层面的教育的本来面目。七年来,弹指一挥间。现在学校的知名度、诚信度、美誉度全面提升,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与赞誉。由于种种原因,我校近几年一直处于躲迁之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长仍不顾路途遥远,争先恐后地送孩子来我校就读。
习惯了别人经常说我是“阳光校长”,因为,我一直坚守这样的行走路径:做校长的,就把“阳光”送给老师吧,让老师生活在“阳光”之中;做老师的,就把“阳光”送给孩子吧,让孩子生活在“阳光”之中!
这些年,朝向“阳光”行走是我的使命。其实,这些年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做教师就是以“阳光”走入学生内心的,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学子;做校长也是以“阳光”走入师生内心的,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师生;在播撒“阳光”的同时,我也享受着大家的“阳光”。
这些年,阳光修练促我不断成长,让我阅读着、写作着、成长着。用心拜读了不少文字,这些文字仍然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以及世界各地,有些让我欣喜,有些让我思索,甚至心痛,但我依然喜欢那淡淡的墨香。也写了一些文字,那是我成长的足迹。我的专著《紫色的教育星空——一位年轻女校长的教育情怀》正式出版前,朱永新老师热情洋溢地为新书撰写了序言。看着这些抛砖引玉的青涩文字,虽有些惭愧,但全部发自心底,越发爱恋她们……
曾有朋友说:最喜欢到农村里住着,静气静心。其实,我想即便身居闹市也无需心为物役,因为最终使我们静下来的是自己的内心。每每疲惫时,走在校园里闻着童稚与活力的气息,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自然淡忘了许多忧愁。未来,在变与不变之中不断地思考;我,我们在螺旋式的上升和超越中坚定着不变的理想与信念。行走在教育人生的七色阳光里,能否轻吟一声“朝向阳光,春暖花开”?只是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