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业振
问题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核心价值,问题设计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知识有效获取和生成、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以提升的充分条件。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与实施中,问题多集中在记忆性、经验性和简单思维性的问题上,更多关注的是纯粹知识。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问题设计缺乏情境性,简单孤立。缺乏情境性的孤立的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二是问题设计没有重点。教师将所有的内容都细化为问题,导致问题承载的思维容量最小化,没有探究价值。三是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和思维只有在情境中才有意义,并指出“情境在所有认识活动中都是根本性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问题在情境中发现、生成,也在情境中理解和解决。德国学者关于情境与知识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彰显其活力,问题设计同样需要情境化,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必然要求将孤立的知识情境化,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再到实际应用,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源于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赋予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将课程内容以真实的情境化问题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情境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真实情境是指教师、学生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事件。在化学课堂中常运用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如:用学生熟悉的84消毒液、洁厕灵、自来水消毒等生活知识设计问颢,引导学生进行氯气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虚拟情境是指由课程开发者根据课程的需要,虚构出来的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虚拟情境是一种完全在虚拟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性的交互体验。如许多物理知识,直接从正面去阐述往往难以深入,效果不佳,而从其反面入手,设计一个虚拟情景,会令听者自然领悟。如:没有热的辐射,太阳发出的热就不能传到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将濒临灭绝;没有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任何物质的分子都会像气体分子一样分散开来到处移动,自然界中也许就只有气体而没有任何的固体和液体了。
问题设计的情境化应该把握两个要素:一是问题情境要涉及未知事物领域。对于未知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事物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二是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实现其自然而然地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思维的开端,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越小,就越接近“最近发展区”理念,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情境性问题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学科需要设计形式不同的问题情境,除了常用科学事实、科学史实、实验演示、生活现象、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方式展示,还可运用多媒体来设计问题情境,多媒体以其形象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无限丰富性和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必然要求教学凸显重点内容。这些内容既集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反映教材的中心思想,对课堂教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带动着其他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同样,核心问题,指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课堂中问题的设计要增强针对性,设计核心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有效地把握核心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设计核心问题,首先问题要有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鲜明地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进度要求,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有明确目标的核心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均有所体现。既有知识重点,也有过程与方法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把三维目标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相结合,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来突出教学重点。第三,核心问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含义有两点:一是课堂上除了核心问题,还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要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来,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二是核心问题既关联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问题设计必须关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兴趣,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将课堂的核心内容、核心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高度地整合起来。
开放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世界,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感受思维的冲撞,体验真理的相对性,并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放性问题可分为完全开放性和半开放性。完全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过程与方法、结论都是开放的,半开放性问题是指仅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或过程与方法开放。条件开放性问题,意味着条件不完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结论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创造性地得出合理的多样化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全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很好地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综合性,形成多层次的问题与解答。过程与方法开放,意味着预设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生成新的问题,即问题的动态生成。完全开放性问题和半开放性问题各有其特点和优势,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来创设。
创设开放性问题,首先不能局限于教材。将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接触过的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即可设计成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其次,设计开放的问题最常用的“变式”。对同一知识点变换角度、方式,或同一个问题改变条件,改变探究方法、策略,都可以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对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就会有好奇心。第三,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适合创设为开放的问题。一切事项因时因地而异,其发展变化有规律更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所以活生生的真实世界是相当复杂的,其意义是多维的。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自己的解决路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展开思维,自觉地进行反思,积极地寻求实践,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少萍.初中科学问题设计优化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9,(08).
[3]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5][美]Robert J.Strernberg,Louuise Spear-Swelling.赵海燕译.Teaching for Thinking——Becoming Smartleraners(《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