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

2013-03-27 11:41:58徐光琴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0期
关键词:活动课心理学辅导

● 徐光琴

回望28年的教师生涯,印满了我追求和探索的足迹;盘点我的专业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快乐;回忆从师范心理学教师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功转型,是我曲折的成长故事。从梦想做教师到成为优秀教师,从教书到教学,从教学到教育,从经验总结到生成思想,一路走来,我获得了人生过程的充实感和人生价值的满足感。这种充实感和满足感主要来源于我对心理辅导及活动课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我所从事的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它是以课堂为载体,以课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

我的教职人生可以分为两段:1985年至1999年,14年最灿烂的青春时光,是播撒在师范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课堂上;1999年至今,14年风华正茂的黄金岁月,是耕耘在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上。

一、心理学教学斩获一角

1985年9月1日,我实现了人生最美的梦想,走上了临沂师范学校的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上了我至今难忘的第一堂心理学课,我的教师生涯就此开始。

为上好第一堂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点及教学过程、幻灯片的使用、预设学生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有几种思考和回答,我都一一做了应对预设,并反复进行了试讲,睡前还在脑中“过电影”。第二天我忐忑地登上了培养未来教师的讲台,也许过于紧张,也许过于专注,上了半节课才突然发现,坐在后排学生中间的老校长在专心听课。尽管我的这堂课还没讲完下课铃就已经响了,但校长还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好样的,是块教学的好材料,我放心了。”

教了三年,那种上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有所稀释,对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也有了些领悟,我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从感觉、知觉讲到记忆、思维;从教学论讲到德育论……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上学生颇有学习气氛,听讲很专心,考试成绩也比较理想。我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了。我对此沾沾自喜,然而这份喜悦在我带学生去实践基地实习时,就灰飞烟灭了。他们有的一堂课40分钟,滔滔不绝,不给学生任何思考和喘息的机会;有的用教杆敲打不听课的孩子;有的一遍遍教孩子死记硬背……他们眼里哪里还有学生?更有甚者把表象解释成表面现象,把变式解释为只要式子变化了就是变式。这哪里像是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的,是我教出来的学生吗?我顿感自己的教学失败,学而无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

我深入学生进行调查,有的说:老师,您讲得很好,我们喜欢您的课,但感觉那些教育学、心理学概念原理真正到了实际教学中用不上,也不知怎样用。学生的话看似平常,但却激起我深度反思。不可否认,我是认真负责的,但是我只着力于“心中有书”,而忽略了“目中有人”。更多关注的是预设的程式化的课堂,误以为只要讲清楚,学生就会懂,就会用,现在看来很荒唐可笑。教师视野狭窄,关注领域单一,必然会导致教学低层次化。

我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叩问自己:怎样才能使所教的理论服务于实践,真正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解决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带着问题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改过去支离破碎的分解式教学,将以考试为中心零散的知识点教学,转变为融会贯通的开放式的学科思想体系教学。再就是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感知理论的实用价值。第三,深入小学课堂,了解教学实际,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验证、体会和创新书中所讲的理论。

这样一来,教改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们不再觉得教育理论的空洞。这时的课堂不再仅仅是教书,我似乎找到了教学的感觉。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超越和创新的过程,敢于质疑、敢于否定、善于综合、有所创新,才是教师职业本有的价值,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

真正成为我教学转折点的要算是1995年10月参加山东省教育学优质课大赛。在历经学校、市层层选拔之后,我获得了参加省比赛的机会。准备的过程是艰辛的,经历了众多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之后,我的课有了质的升华。我不负众望,力挫群雄,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的教育学讲课比赛。这次参赛激发了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使我看到了成长的潜力,也找到了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前进的信心。

1998年,我又代表临沂市参加了山东省心理学教学大赛,抽签的课题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特点》,这时的课堂我已经完全还给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用心感悟,学生的多元思维找到了具体释放的情绪平台,自然生成的情景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到高潮……学生和我都很陶醉。比赛的结果完全达到了预期:一等奖第一名。这次比赛让我的教学实现了从预设生成到自主建构的跨越,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生态、互动的教学风格,也是我探索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规律走向理性的开端。正是这14年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为我后来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做好了厚重的知识铺垫。

二、初涉心理辅导及活动课研究

(一)改制提供成长契机

1999年9月,我就职的临沂师范学校正式改制为普通高中,学校改制对于其他学科教师只是教育对象不同而已,可对于我来说,高中不开设心理学、教育学课,将意味着失去心爱的教学岗位,我“失业”了!我陷入极度苦闷之中,当时的心情懊恼、痛苦、惋惜……要知道我经过了10多年拼搏,在全省中师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中已小有名气,事业发展已如日中天。

改制的打击是巨大的。看到其他的老师都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开始了新的征程,我徘徊在教室的走廊里,看到那么多熟悉的讲台却没有我站立的位置,我的人生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事业的巅峰突然翻转到谷底!我的心在流泪,我该怎么办?本组的老师要么调走,要么改教其他学科,要么到科室做职员。我也想过调走,也想过改教政治,政教处副主任的位子也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吗?我在选择中摇摆不定,内心的混乱折磨着我。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内省的鞭子不断地抽打着我的灵魂: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的人生价值在哪里?痛定思痛,我内心最真实的需要被唤醒!一周之后我找到校长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普通高中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我无奈的被动成为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起步是艰难的。1999年,教育部刚刚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二)初涉心理辅导研究

我认为凭着自己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的专业基础和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历,做个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没问题,于是就在学校轰轰烈烈搞起了这项工作,而且到处宣扬说“我会做心理咨询”。至今依稀记得我做的第一次咨询:高三男生小张,偷偷摸摸来到咨询室,我心中暗喜,终于有人找我做咨询了。小张吞吞吐吐说明来意:他喜欢班上一位女生,内心的渴望像火一样地煎熬着他,想向她表白,但面临高考,理智告诉他不行,他很纠结,不知怎么办?等小张说完,我就极力发挥作为优秀班主任的强项,滔滔不绝地给他讲早恋的危害、学习的重要以及要用顽强的意志克制自己的感情等,最后小张一脸茫然的无奈地离开了。想起我的那次辅导,现在都感觉汗颜,那叫什么心理咨询,简直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淡化矛盾、不断地给来访者支招,一副救世主的样子,后果是把自己打造成英雄,把来访者打造成了狗熊。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我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

大半个学期下来,难得见到几个学生前来咨询,这种清闲让我心里发毛,我开始深入学生查找原因,当问及学生是否想过进行心理咨询时,学生回答:只有心理有病、变态的人才去咨询!我恍然大悟,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冷漠和误解,一是学生对心理健康常识不了解,二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连续举办了《走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用新的眼睛看世界》、《追逐阳光心态》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同时还借助广播、板报、信箱、电话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编印每周一期的《心理教育报》。所做的这一切对普及心理卫生常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作用。

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呢?我向学校提出自己大胆的设想——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做了周密的计划。这个设想迅速得到了学校的批复,并将其纳入校本课程计划,高一每两周一课时。从1999年起,我校正式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三)初涉心理辅导活动课研究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受到学生欢迎。我充分发挥做心理学教师的优势,就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展开了我的教学,学生先是好奇,继而渴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同时我又回到了心爱的课堂,高兴之情无以言表。我以为自己就这么顺利的实现了师范心理学教师到高中心理辅导教师的成功转型。

随着学生好奇心的满足,心理能量的释放,激情四射的课堂变得平静下来,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课堂氛围出现冷漠和疏离,参与度不高,例如《成长在爱的春天》一课,这是一堂旨在解决青春期男女生交往过密问题的课,课前我精心设计环节,通过课件演示预设情境,提出了5个问题,如:你遇到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有喜欢的异性吗?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和解释。课堂出现了沉默,我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启而不发,我只能硬着头皮,按自己预设走下去,下课时我落荒而逃。

课堂出现这样的状况,我开始反思: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心理学课有什么区别?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本真在哪里?心理辅导活动课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吗?

现在想,前期的心理学教学为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做好知识铺垫的同时,也禁锢了我的思维。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思维范式依然停留在心理学教学的思维范式,使我企图把控整个课的进程,对课的开始、发展、变化、最终达成的目标,都有充分的预设,课中我不断的寻找自己预设的情景,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虽然我是在无心 “设计”学生,但学生感知自己“被设计”后,防御心理加重,在异性交往这个本来就敏感的问题面前本能地退缩了。学生的心扉只有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才能打开。

三、尝试探索心理辅导及活动课研究

(一)学习提高,尝试探索心理辅导的本真

心理辅导屡屡受挫,成效不大,充分说明能教好心理学课和能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是两码事。同时也折射出我在心理咨询方面理论和技术的欠缺,我开始反思学习。

学校心理辅导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心理学、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各学科的浸润,那是扁平、狭窄、苍白的,将会空怀育人情结与工作热情。

从2000年开始,我带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北上北京,南下上海,从师于著名心理学家,听郑日昌、钟志农、李子勋等名家报告,看马斯洛的《洞察未来》,读林孟平的《辅导与心理治疗》,品味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感悟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我被他们平和庄严的言谈举止、幽默风趣的遣词造句、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笔,还有稳如泰山的修养气度所折服,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所蕴涵的厚重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我如饥似渴,还为自己订阅了 《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校园心理》等十几种报刊。教学之余,夜深人静,我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沉浸在美妙的世界,如食美味佳肴。在这片神妙的世界里,我结识了罗杰斯、斯金纳、埃利斯、马斯洛等一批咨询心理学的风云人物,也深刻认识了弗洛伊德这位广义上的心理咨询的鼻祖,还学会了怎样准确地体会他人的感觉,怎样传达尊重和理解的信息,怎样帮助人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随着学习的深入,经验的积累,我再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咨询了。耳畔常常响起大师们的教诲:颠覆你的观念,虚下心来,腾空自己,用心伴随……我把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牌子换成了心理辅导室,我深深地知道,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一般人做不了心理咨询,更做不了心理治疗。它的专业性要求太高,我充其量算得上辅导而已。有了这种感悟和认识之后,我的心理辅导工作越做越顺手。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我参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尝试研究

在历经了前面几年艰苦卓绝的学习反思,重新翻开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对《纲要》的理解已经不是当初“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记忆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我之所以单纯以“就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展开我的教学”,那是因为“心理辅导就是治病救人”的缺陷模型在指导着我。积极心理学颠覆了我的理念,深刻认识到成长中的学生不再是未成熟的缺陷个体,而是蕴含着丰富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人力资源。心理辅导应该涵盖三个层面的工作: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班级辅导活动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要改变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思维范式,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明确课堂价值追求,使其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自身的特点。

为了保持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原生态,上课之前我尽量保持“无知”状态(这里的“无知”是指按课上学生真实的反应情境来驾驭课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支配课堂)。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中释放积聚的压力,放松紧张的心理,宣泄郁闷的情绪。教学中我注重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努力扮演一位参与者、诱导者,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主要任务是适时点拨、倾听、引导;保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使所有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自尊心。对学生的参与,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适当使用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渐入佳境。

(三)再培训,再学习,再研究

高质量、高层次的培训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2006年9月,我进入华东师大齐鲁名师人选进修班学习,讲课的老师都是知名教授,接触到的学友都是最优秀的教育专家、学者,他们睿智而又敏锐,敢于表达和质疑,人人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2006年10月,我被省教育厅选派到美国康州学习,我深入课堂听心理学课,跟随心理学家幕后旁听心理咨询谈话。这些高级研修,我受益匪浅,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专业发展,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同年我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研究》通过鉴定顺利结题。专家一致认为极具推广价值,为此我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会上作主题发言,介绍经验和做法。

经过了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终于跨过了事业发展的低谷期,实现了弯道超越。人生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2004年,我入选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人选,历经5年的学习顺利通过考核被认定为齐鲁名师。2006年,我又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山东省第一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我惶恐不安,想得最多的是怎样 “名副其实”,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一刻也不敢停止探索的脚步。

四、深化心理辅导及活动课研究

(一)深化心理辅导研究

面对每一位来访学生,我所期望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帮助自己,也是心理辅导的终极目的。这是一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活动,面对来访者我不敢有半点马虎,每一次咨询除了开头和结尾相似之外,其余都是在接受一场即兴考试。

面对一个个无助的眼神,我唯一能做的首先是善于倾听。让学生尽情诉说,甚至放声大哭,不劝阻,不随意打断学生谈话和妄加评论。这一点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很深。要真正读懂学生的心,就必须学会耐心“倾听”,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也是对当事者的尊重、同感和爱护。其次是真诚关注。与学生赤诚相见,对来访者必须保持高度无条件关注,同时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虚假的外表。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学生问我:“老师,您上学的时候走过神吗?”“您嫉妒过别人吗?”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如实回答。最后是体察同感,也叫共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将心比心。心理辅导需要的是同感,而不是同情,也不是情感迷失。基于这些理念,在面对类似有小张困惑的同学,现在我所做的是静静地倾听孩子的倾诉,让他把所有积压的情绪——渴望、压抑、焦虑等,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宣泄,然后带着欣赏的眼神,共情的语气,肯定他理智坚守的行为,就在这时,孩子的内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当他走出咨询室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这时的我基本上能做到“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桔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心情观望而已。”(卡尔·罗杰斯)

从咨询的情况看,我所面对的大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学业、人际交往 (特别是异性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问题在我接受的咨询中占到了70%,因此我把学法指导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接纳现实,减轻压力,调整目标期望值,获得成就感;二是提供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态度、考试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认知策略、环境管理策略,获得学习方法;三是教会学生积极归因,获得进步动力。因此,大学里所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就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同时我还向各学科老师请教,反复研读各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样给学生的方法和策略才有实效。

对于由于学习引发的心理问题即学源性心理问题,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咨询措施。如我的一个成功辅导案例,一高三女生前来求助:“我本是个学习不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我考重点大学没问题,我也认为只有考一所好大学才能找一份好工作。可是两个月之前的高三一轮验收考试,我连二本线也没进,这对我打击很大。我感觉考大学没有希望了,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前程。此后便出现上课不能专心,学习效率严重下降,焦虑、心慌,入睡困难、情绪低落,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为此受到一定影响。老师救救我吧?该怎么办?”

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由考试失败导致的焦虑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对事情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引起的。求助者可能存在:“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很好,所以这次考试应该考得很好。”“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和前程,我一切全都完了。”显然这是绝对化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导致她的自我挫败感。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特点,我决定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焦虑情绪已经平静,错误的认知得到改变,能够积极投入到高考复习之中,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早恋问题,是教育不能回避的话题,这关乎到千万学子和家庭幸福的事情,也是我心理辅导工作中重要的专题。

高中阶段是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季节。身体发育处于青春期高峰,生命中不断涌荡着青春激情,体内充满着大量的荷尔蒙,喜欢接近异性就成为一种本能的自然现象。但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易冲动,这种亲近可能发展为亲密,就是所谓的“早恋”。而我喜欢称之为“交往过密”,面对学生我很少触及“早恋”之词,原因是我觉得“早恋”和真正意义上的恋爱相差甚远,这种称谓会诱发、暗示、强化“早恋”的发生。而教育者和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性成熟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更是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青春期的“情”教育和“性”教育因此出现了大片空白,给孩子们的性观念造成一个无法填补的黑洞,也给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我认为避而不谈,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反而会更糟。人都有一种本能,对自己不清楚不知道的东西会有一种探秘的心理。

我对此问题进行辅导时所持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先理解、后引导。然后着重进行三方面的工作:理论疏导、思考反思、方向引导。

首先要做的就是跟他们讲清楚人的性心理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两性无忌期;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异性爱恋期。讲清这几个阶段发展特点以后,学生就能清楚自己在不同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和行为表现,不致于茫然和惊慌失措。

我告诉学生高中正处于第三个阶段 (异性接近期),这一时期,性意识完全觉醒,出现喜欢异性、内心有些躁动、渴望是自然的,证明生长发育很健康。在这一阶段初期,个别学生还会产生特有的一种“牛犊恋”(青少年会像小牛恋大牛似地倾慕向往年长异性现象)。喜欢别人说明你是一个很有爱心,很懂得感情的人;被别人喜欢,说明你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值得自豪!但这并不代表你喜欢谁就得拥有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清楚了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表现,我又根据中学生做事不考虑后果的弱点,设计了十个问题,让他们讨论思考:1.什么是成熟而美好的爱?2.如果你早恋了不知所措怎么办?3.你看到周围同学出现早恋你应该怎么办?4.如果你是家长,你的孩子早恋了,你怎么想?5.假如你早恋了,你的朋友会疏远你吗?6.如果你早恋了你的学习会受影响吗?7.如果一定要发生性关系时,请你思考:你们互相合适吗?他能对你负责一生吗?8.如果发生性关系又被人发现你会是什么感觉?9.如果你怀孕或染上疾病你有勇气承担吗?10.你成人后找对象愿意找一个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吗?这些虽然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其实也是告诉学生早恋和性行为带来的后果。

最后我给学生十条建议:1.广泛的异性交往,反对一对一的交往。2.距离产生美。3.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要过早把自己的人生定格。4.学会拒绝。5.接纳自我。 6.面对现实。 7.顺其自然。8.理智行事。 9.入乡随俗。10.感情升华。

青苹果成熟还需时间,高明的教育者不是粗暴的指责和打断孩子情感的成长,而是提醒那个该去的方向。

这些年来排解了多少学生的心理困扰,疏导了多少学生的不良情绪,阻止了多少极端行为的发生,我已经数不清了。但每当看到学生擦干眼泪、挺直腰杆、满怀希望的走出我的咨询室的时候,我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在漫长的心理辅导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碰撞,也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和心理成长,言谈举止间更多了一份睿智、宽容、理解和热情。我变得更加自信,领悟力、觉察力在不断增强,这种变化和成长是无法在自我的关注下获得,它必须是通过向学生奉献爱心,真诚、关注、同感每一位学生的过程中,因为有了自己的奉献,而使别人发生了发自内心的改变才可以领略到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无可替代。

(二)深化心理辅导活动课研究

历经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业已相对稳定。经过反复修改完善,2010年9月,我完成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三种模式的创建,即认知感悟式、情境体验式和行为训练式。

认知感悟式就是个体通过在活动中的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形成或改变个体的认识、觉悟和看法,从而实现活动目标。其活动程序结构为问题情境——分析讨论——交流分享——总结升华。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问题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课件呈现图片、影视片断,或设置一种活动,以引发学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问题、切入主题。分析讨论阶段,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设置较为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激起学生内心矛盾冲突,产生思想碰撞。触动固有的认知反应系统,打破固有系统平衡,从而引发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问题、明晰观点。交流分享阶段,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尊重不同看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验、分享感悟。总结升华阶段,主要是由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的认知或经验,进行澄清、整合、升华,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重整或重建,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拓展到未来的生活实际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

情境体验式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其活动程序结构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感悟升华。创设情境阶段,教师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创设与特定情感和态度相应的情境,引发问题,激起学生探究成长困惑的需求。活动体验阶段,通过小品表演、心理置换、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其中。交流分享阶段,力求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自我开放,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对学生未觉察或有意识规避的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指导。这时一个有动力的班级团体和有安全感的氛围,可能会出现爆发式的情绪宣泄,如:伤心、痛苦、愤怒、悔恨等,然而这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心理蜕变历程。感悟升华阶段,是在课结束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对活动的意义进行澄清,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系统和行为系统进行重新整理或重建,鼓励学生及时尝试运用,并拓展到未来的生活实际中,以不断提升自我。

行为训练式是通过示范者准确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模仿操作,反复练习,形成技能的一种方式。行为训练式的活动程序结构为示范讲解——模仿操作——练习反馈——技能形成。

我还改进完善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常用的六种方法,即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辩论、讨论、句子完成法。这些模式、方法被收录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在全省推广使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没有统一教材,我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200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14年来,我深深体会到,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众多形式中效果最好的一种,只有进入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才有保障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和依托。如果不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它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就很难得到保障。目前我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五、学校心理辅导研究的人生感悟

近期我读了题为《无处倾诉的青春迷惘》的文章,内容是记者对少管所里3位少年犯的采访记录。记者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透露出无处倾诉的迷惘,几乎每个孩子都表达了这样的遗憾:如果当初能找个人说说自己的迷茫、无助、不知所措,如果那个人恰好愿意听、听得懂,而且知道怎么做是好的,也许自己的道路会不一样。然而这些孩子在缺少出口的青春期里左冲右突却找不到方向。他们都是在这个时候走上邪路的。心理专家说过:每一个被赶出校门的学生走的都是一条黑暗的路!读着读着,我心碎落泪,内心沉重压抑。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越来越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也越来越感到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和价值!孩子们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出口,他们在最无奈、最痛苦、最失落的时候想到还有这样一个人能听他诉说,能帮他走出困境。我经常会在夜半时分接到学生的求助电话,不止一次地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为此十几年来我从未更换过手机号码,每天24小时待机。有些事情,在孩子们看来比天都大,甚至觉得无法活下去了,于是做出极端行为,甚至伤害生命,而在大人眼里只不过小事一桩。我反复告诉学生们遇到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先说出来,说出来就会有人帮你。我还告诉学生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

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义不容辞。我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起码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能有这么一个出口,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是我最大人生价值所在。尽管这些工作无人知晓,每天都在默默地继续着,也无法用学生分数来衡量,但我无怨无悔。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总是能够得到高人指点,贵人相助,高人让我少走弯路,贵人让我绝处逢生,站稳脚跟。我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厚爱,才使我有了今天。感谢我从事的职业,它使我更知道感恩于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感恩于培养了我的学校,感恩于见证我成长的所有人。

爱在心灵家园。爱下去,我别无选择,这是我的天职和使命!

猜你喜欢
活动课心理学辅导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5:26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活动课
孩子(2019年3期)2019-03-12 22:36:46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4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