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黄怀信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韩愈是中古社会的热点人物,因而韩愈研究自古就是显学,其生平事迹、文学思想、哲学思想、包括韩学史等都得到广泛的研究,成果亦是层出不穷。然而对韩愈经学思想众人关注甚少,研究成果亦多有未完善之处,对于韩愈在经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地位也未能有更明确的认识和评价,故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对韩愈经学思想及历代对韩愈经学思想之评价作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以推动韩学研究之更深入发展。
韩愈自小受儒学思想熏陶,以继承弘扬儒家圣人之道为己任,“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所读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①韩愈:《上宰相书》,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6页,第700页,第147页,第700页,第888页。“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②韩 愈:《上宰 相 书》,刘真伦,岳 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 书 局,2010年版,第646页,第700页,第147页, 第700页,第888页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③韩愈:《上宰相 书》, 刘真伦, 岳珍:《韩愈文 集汇校 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6页, 第700页,第147页,第700页, 第888页。终身“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④韩愈:《上宰 相书》,刘真 伦,岳 珍:《韩愈文集 汇校笺 注》, 北京:中华书 局,2010年 版,第646页,第700页,第147页,第700页,第888页 。。他在《进学解》中自叙“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旁搜”“远绍”的正是中国之传统儒学。
然韩愈生活之时代,传统儒学墨守成规,“疏不破注”,仅局限于训诂范畴难以自拔,偏于僵化和式微⑤孔沫人:《韩愈道统观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与之相反佛道却鼎盛流行,上君下民,宫廷草巷,皆心慕如来,魂系老庄,周必大在《寒岩什禅师塔铭》云:“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⑥曾枣庄:《全宋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如元稹在《悟禅三首寄胡国》诗中道:“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儒学显然已经不能跟当时的佛道相抗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愈像“愤青”一样誓死传其道。韩愈说: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⑦韩愈:《上宰 相书》,刘真 伦,岳 珍:《韩愈文集 汇校笺 注》, 北京:中华书 局,2010年 版,第646页,第700页,第147页,第700页,第888页 。
明确表明他对佛道盛行状况的不满和传“其道”之雄心壮志和决心,凸显出舍我其谁的气魄。然“其道”又谓何道?《原道》一文便开篇明义其所倡导的儒家之道: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①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第469页,第725页,第2905页。《送浮屠文畅师序》一文中,也表达了此道统的观念:
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②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第469页, 第725页,第2905页。
韩愈明确指出此“道”非佛教“灭天常”的“寂灭”之道,非道教“舍仁义”的“清静”之“道”,他倡导的是儒家人伦日用、事君事父的儒家仁义之道,《原道》中描述其道云:“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③刘真伦,岳 珍:《韩愈文 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 书局,2010年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第469页,第725页,第2905页。另在《谢自然诗》云:“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织耕耘。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苟异于此道,皆为弃其身。”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在《重答张籍书》中更是强调:“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杨雄之道也”⑤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第469页,第725页,第2905页。。同时韩愈以明道自命一生,《谏臣论》载:“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⑥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第469页, 第725页, 第2905页。《答李图南秀才书》亦云:“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⑦刘真伦, 岳珍:《韩 愈文集汇 校笺注》, 北京:中 华书局,2010年 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 第469页,第725页,第2905页 。可见,韩愈誓死所传之道指的是仁义之道,倡扬的是孔孟仁政学说,叙述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并以孔孟道统的继承人自居⑧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此并是韩愈经学思想的主要体现。
韩愈建立的儒家之道统说⑨陈 寅恪先生有文推测,韩愈道统说的提出,是受到幼年接触到的新禅宗的影响。在韩愈所处的时代,佛教居于主流地位,此“道”是佛家之道。直至韩愈道统论的提出,方以儒家传统与佛老之学相抗衡。陈寅恪先生《论韩愈》推测:“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参见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被后儒所践行和发展成为理论精致、为世人推崇的道统学说。从经学史的角度看,韩愈的道论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最大。韩愈所总结出的仁、礼、信、义、智五者,成为了儒学道统的核心,至今还为中华民族奉为道德圭臬⑩孔沫人:《韩愈道统观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韩愈通过对道统系统的阐述,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了新的框架,后世儒家在韩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得明道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开展,成为中国经学思想和传统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韩愈在中国古代经学史、儒学史的一大建树。
中唐佛教迅速传播,臻于其极,不仅给李唐王朝带来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也给中国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有唐一代,净土之教深入民间,且染及士大夫阶层。”⑪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页。“自佛行中国以来,国人为缁衣之学,几与儒等。……今世则儒道少衰,不能与之等矣。”⑫陈克明:《韩愈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浮屠之法,入中国六百年,天下胥而化。其所崇奉乃公抑大夫。”⑬皇甫湜:《送孙生序》,《全唐文》卷68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25页。“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⑭刘昫:《旧唐书》卷11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58页。。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⑮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 注》,北京:中华书 局,2010年版,第4页,第1074页,第4页,第562页,第469页,第725页,第2905页。“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⑯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宫廷草巷,观宇林立,香烟缭绕,据史书所载佛经甚至“多于六经数十百倍”⑰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9页。。“道丧”如此,儒学已处于衰疲而可悲的境地。
韩愈作为一个对国家兴亡抱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曾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言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今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①《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842页,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第439页,第1页,第1536页。。因佛教不言先王法言,破坏社会伦理纲常,故其疾言斥佛道二教,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原道》、《论佛骨表》、《与孟尚书书》等文章中。他在《答张籍书》中说道:“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②《韩 愈文集 汇校笺 注》, 第842页, 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 第439页, 第1页,第1536页。譬如在《论佛骨表》中,韩愈指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论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③《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842页,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第439页,第1页,第1536。在《原道》中更是怒喊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④《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842页,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第439页,第1页,第1536页。,由此可见韩愈对佛教之深恶痛绝及其超出同时代之人的胆识。
韩愈在批判佛教之时,对舍弃儒家仁义道德而又荒诞不羁的道教也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进士策问十三首》中载:“今之说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义以为不足为。是诚何道邪?”⑤《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842页,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第43911536。并在《原道》中指出“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指责“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⑥《韩愈文集汇校笺 注》,第842页,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第439页,第1页,第1536页。从中指出道家舍仁义而空谈道德的弊端,揭露了道教流布的危害,《华山女》、《谢自然诗》等皆有体现。其《桃园图》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谁氏子》云:“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也。”《记梦诗》载:“吾宁屈曲在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韩愈在对道教的批判上,不仅揭示了道教在社会道德、人伦信念上与佛教相似的缺陷,还在《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对道教虚妄的长生不老术进行揭露和批判。
清代纪晓岚所记载的一个和尚的话,更能凸显韩愈排佛老之深刻:
抑尝闻五台山僧明玉之言曰:“辟佛之说,宋儒深而昌黎浅,宋儒精而昌黎粗。然而披瑙之徒,畏昌黎而不畏宋儒,衔昌黎不衔宋儒也。盖昌黎所辟,檀施供养之佛也,为愚夫妇言之也。……天下士大夫少而愚夫妇者多;……使昌黎之说胜,则香积无烟,衹园无地,虽有大善知识,能率恒河沙众,枵腹露宿而说法哉!如此用兵者,先断粮道,不攻而自溃也。故畏昌黎甚,衔昌黎亦甚。”⑦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494页。
要之,韩愈排佛老,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正如汤用彤所说:“及至昌黎振臂一呼,天下自多有从之者。”⑧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佛道的发展,使社会风尚大有改变。
昌黎先生诸多文作在舍传求经、以意改经和原经求道、依经立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时期,出现了啖助、赵匡、陆质等人的解经新派,颇得韩愈称颂。他们以经驳传,大胆怀疑和否定之前学者对《春秋》的解释。卢仝撰《春秋摘微》四卷,是舍传求经之代表,最为韩愈所称,谓之“《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报遗经究终始。”韩愈为当时以意解《诗》而闻名的施士匄所撰的墓志铭中赞曰:“古圣人言,其旨微密。笺注纷罗,颠倒是非。闻先生讲论,如客得归。”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842页,第553页,第2905-2906页,第4页,第439页,第1页,1536。在《读仪礼》一文中,可知韩愈曾将《仪礼》一书“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⑩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以上皆可见韩愈对“舍传求经”之推崇。
而在韩愈、李翱合著的《论语笔解》中,此法更是得以彰显,此书重在大义主旨,而非章句之学,《论语笔解》也标志着经学的真正转折。北宋人许勃在《论语笔解序》中说:
昌黎文公著《笔解论语》一十卷,其间“翱曰”者,盖李习之同与切磨,世所传率多讹舛。始愈笔大义则示翱,翱从而交相明辨,非独韩制此书也。噫!齐鲁之门人,所记善言,既有同异,汉魏学者,注集繁阔,罕造其精。今观韩李二学,勤拳渊微,可谓窥圣人之堂奥矣,岂章句之技所可究极其旨哉?予缮校旧本数家,得其纯粹,欲以广传,故序以发之。⑪许勃:《论语笔解序》,《全唐文》卷6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48页。
《论语笔解》中韩愈以心释经,以己意解经,忽略汉唐旧注而试图探求经文之本义,进而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在《论语笔解》子张第十九中,韩愈直接否定孔注而阐述自己的思想: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孔曰:“闲,犹法也,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也。”韩曰:“孔注谓‘大德不自踰法’,非也,吾谓大德,圣人也。言学者之于圣人,不可踰过其门阈尔,小德,贤人也,尚可出入,窥见其奥也。”①韩愈:《论语笔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页,第2页,第12页。
甚至不惜更改经文等以意释经,如: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郑曰:“耳,闻其言,知其微旨也。”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韩曰:“耳当为尔,犹言如此也。既知天命又如此顺天也。”②韩愈:《论语笔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页,第2页,第12页。
又如《论语笔解先进》:“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下“韩曰:浴当为沿,字之误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又更改经文顺序如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孔曰:“虽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轻重。”韩曰:“孔注犹失其义。夫学而之道者,岂不能立耶?权者,经权之权,岂轻重之权耶?吾谓正文传写错倒,当云‘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适道,未可与权’,如此则理通矣。”③韩愈:《论语笔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页,第212。
分析上文可知,《论语笔解》先载《论语》原文,再引马融、孔安国、包咸等人的注解,而后韩、李各发己见,或论道考据、或修改前人注释,断以己意,他们直接溯源至先秦的孔孟,直究本义,发明新义,真正表明了经学的转折。如明人郑鄤所言“昌黎文启八代之衰,李习之一时齐名。读《论语笔解》,始知其原。圣人既往,微言犹存,参而究之,若破坚壁,亦何妨互有出入;乃其得处,已如见圣人之心于千百载之上矣。”④郑 鄤:《峚阳草堂文集》,天启二年,第34页。晁公武则言:“唐人通经者寡,独两公名冠一代,盖以此”⑤晁 公武:《文献通考·经籍考十一》,卷184,《四库全书》。,两公即指韩愈及李翱。陈寅恪先生亦曰:“又观退之《寄卢仝诗》,则知此种研究经学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称奖之同辈中发其端,与前此经诗著述大异,而开启宋代新儒学治经之途径者也。”⑥陈 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韩愈此种解经方式实开宋儒以“理”解经、以“心”解经之端,即在解经的过程中附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经文及先儒的注疏,据自己的圣道而修改,试图找回经典之本义。在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注经方式的转变中,韩愈卓然功不可没,由此必然大大推动经学的发展。
《大学》的地位,两宋以后很是显赫,但汉唐时期却是息息无闻。韩愈在《原道》中将其从《礼记》中特别拈出,指出:“《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2页。韩愈在此突出、推尊《大学》,实开宋儒重四书之端绪。清代学者全祖望指出:韩愈作《原道》“实阐正心诚意之旨以推其之于《大学》。”⑧全 祖望:《鲒埼亭集》外论卷三《李习之论》。韩愈成为《大学》之价值的首批挖掘者,也为后世儒家之道提供了经典依据。
朱熹说:
《大学》之条目,圣贤相传,所以教人为学之次第,至为纤悉。然汉魏以来,诸儒之论,未闻有及之者。至唐韩子,乃能援以为说,而见于《原道》之篇,则庶几其有闻矣。⑨朱 熹:《大学或问》,《四库全书本》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陈寅恪先生曾说:
退之首先发现小戴礼记中大学一篇,阐明其说,抽象之心性与具体之政治社会组织可以融会无碍,即尽量谈心说性,兼能济世安民,虽相反而实相成,天竺为体,华夏为用,退之于此奠定后来新儒学之基础。⑩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8页。
《孟子》及孟子学说中的“仁政”亦为韩愈所认同和倡导,其一生追慕孟子,身行其道。《与孟简尚书书》中道:“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又曰:“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袵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①《韩愈文集校注笺注》,第887-888页,第1114-1115页,第111页。《送王秀才序》载:“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余少而乐观焉。”又曰:“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②《韩愈文 集校注笺 注》,第887-888页,第1114-1115页,第111页。《读荀子》亦云:“吾始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③《韩愈文集校注笺注》,第887-888页,第1114-1115页,第111页。诸如此类之语,韩文中多为所见。
韩愈之后《孟子》地位逐渐提高,从朝廷到士大夫阶层以及普通平民百姓把尊孟看成是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南宋学者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自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咸曰孔、孟。《孟子》之书,固非荀、杨以降所可同日语也。”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清赵翼云:“宋人之尊孟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皮)日休也。”⑤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尊孟子》。清人崔述在《孟子事实录》云:“非孟子则孔子之道不详,非韩子则孟子之书不著。”据《采去》、《通考》和朱彝尊《经义考》,两宋时期,有关孟子的著作就不下一百部。韩愈褒孟对后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及至宋代,世人崇孟愈加,在朱熹等宋儒的努力下,《孟子》由“子”部而荣升“经”部,并最终确立了孟子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崇高地位,由此也成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基本典籍和传播儒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若考其端绪,则必源起韩愈对孟子的推本和尊崇。
正是由于韩愈对《大学》和《孟子》的提倡与宣扬,其渐为世人所推崇,至宋儒朱熹为之做注,并与《论语》、《中庸》并称《四书》,成为继传统《六经》之后的儒家之道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经学发展的主体,大大拓展了经学研究空间,这无疑是韩愈对后世经学,从经典选择和理论构建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唐以后经学变革中的一件大事。
韩愈在中国经学史上之地位,以其上接孔孟被古今学者所推崇和称颂。虽亦有贬之者仅以文人目之⑥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齐鲁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但仔细分析也尽是贬其思想不够完善,即如主旋律中的杂音,并不能影响韩愈在后世学者心中巍然崇高之地位,陈寅恪先生赞曰:“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⑦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页。成为韩愈地位经典型的评价。
韩愈之弟子李翱曾高度赞扬其师“思动鬼神,拔去其华,得其根本”,从而使“六经之学,绝而复新”⑧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全唐文》卷640,第6466页。。
杜牧也感叹说:“自古称夫子者多矣,称夫子之德,莫如孟子,称夫子之尊,莫如韩吏部。”⑨杜牧:《樊川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6页。
晚唐诗人皮日休如此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称其“身行圣人之道,口吐圣人之言”⑩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甚至上书将韩愈配飨孔庙之中。
宋代尊韩更是蔚然成风,钱钟书说:“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⑪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页。学者纷纷习学韩文,达到了天下“学者非韩不学”⑫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全集》卷73,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57页。的地步。
宋初柳开昭示“吾之道,孔子、孟柯、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柯、扬雄、韩愈之文也。”⑬柳开:《应责》,《全宋文》(6)卷126,第367页。认同韩愈与孟子、荀子、杨雄为圣人之徒。
石介亦云:“孔子后,道屡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吏部。……孔子之作《春秋》,自圣人以来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毁》、《行难》、《禹问》、《佛骨表》、《谏臣论》,自诸子以来未有也。”①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9页。“孟轲氏、荀况氏、杨雄氏、王通氏、韩愈氏五贤人,吏部为贤人之卓。不知更几千年一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数百年复有吏部。”②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9页。在《怪说》中云:“周公、孔子、孟轲、杨雄、文中子、吏部之道,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也,三才、九畴、五常之道也。”③石介:《怪说》,《全宋文》(29)卷626,第291页。石介作品中尊孟推韩之言论随处可见,其著作亦有“上宗周孔,下拟韩孟”之风。
被视为宋代理学先驱者的孙复同样尊崇韩愈,自云“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柯、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④孙复:《信道堂记》,《全宋文》(19),卷401,第313页。
王安石虽对韩愈的“学”、“艺”和人品有所不满,但他对韩愈同样怀尊重之心,在作于庆历五年(1045)的《上人书》中道:“从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册)卷第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5页。张籍亦曰:“黄老之术,相沿而炽,天下之言善者,惟二者而已矣。……至今近千载,莫有言圣人之道者,言之者惟执事焉耳。”⑥张籍:《上韩昌黎书》,《全唐文》卷684,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07-7008页。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亦对韩愈推崇有加:“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生孟子;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杨雄称于世;杨雄之死,不得其继,千有余年而后属之韩愈氏。韩愈氏没,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将谁与也。”
苏轼对韩愈更为尊崇曰:“五百余年而后得到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⑦苏轼:《六一居士集叙》,《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正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⑧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9页。对韩愈之文之道赞扬有加。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如此说:“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9页。
程朱对韩愈均表示尊敬,程颢说:“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自孟子而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⑩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53页。程颐也说:“韩文不可漫观,晚年所见尤高。”⑪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24),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56页。朱熹则赞扬韩愈道:“韩文公于仁义道德上看得分明,其纲领已正。”⑫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27),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版。“如《原道》一篇,自孟子后,无人似它见得。”⑬黎 靖德:《朱子语类 》(卷127), 北京:中 华书局,1986 年版。并撰有《韩文考异》,为后代人留下了研究韩愈的宝贵资料。
南宋魏了翁在《唐文为一王法论》中也对韩愈经学及道学思想评价甚高:“有昌黎韩愈者出,刊落陈言,执《六经》之文以绳削天下之不吾合者,《原道》一书汪洋大肆,《佛骨》一表生意凛凛,正声劲气,巍然三代令王之法。……愈之为文,法度劲正,迫近盘诰,宛然有王者之法。”⑭《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集部)卷一百一。
元代郝经《与汉上赵先生论性书》中对韩愈进行了高度赞扬,他说“自汉至唐八九百年,得大儒韩子,始以仁义为性,复乎孔子、孟子之言。其《原性》一篇,高出荀、杨之上。”
明代薛瑄道:“汉四百年,识正学者孟子;唐三百年,识正学者韩子。”⑮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三),1937年版,第45页。认为韩愈乃孟子以后绝无仅有之大儒。
清代蔡世远在《古文雅正》中说韩愈“为有唐盖代人物,而配享孔庙不替也。”清代考据家钱大昕云:“退之《原道》一篇,与孟子言仁义同功。‘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二语胜于宋儒。”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页。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考镜宋学源流时也指出:
然则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何以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耶?曰:寻水者必穷其源,则水之所自来者无遁隐。韩氏论学虽疏,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也。……独昌黎韩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昌言乎古之道。日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乐以师道自尊,此皆宋学精神也。治宋学者首昌黎,则可不昧乎其所入矣。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钱穆先生还说:
惟韩公独尊儒统,力排佛老,又其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统相承,仁义诗书之大本所寄,虽由后视前,若不免枝粗叶大,而此后蕴奥之发,终亦无逃于其范围。此韩公所以终为群伦冠冕,卓绝一时,而无与争此牛耳也。②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指出韩愈对经学的贡献是:“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赞曰:
退之首先发见《小戴记》中《大学》一篇,阐明其说,抽象之心性与具体之政治社会组织可以融会无碍,即尽量谈心说性,兼能济世安民,虽相反而实相成,天竺为体,华夏为用,退之于此奠定后来宋代新儒学之墓础,退之固不世出之人杰,若不受新禅宗之影响,恐亦不克臻此。又观退之《寄卢仝诗》,则知此种研究经学之方法亦由退之所称奖之同翠中发其端,与前此经诗著述大意,而开启宋代新儒学家治经之途径者也。③陈寅格:《论韩愈》,《金明馆从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6页。
另一位大师张舜徽先生也曾说到:
当举世酣迷于佛老之说,儒书浸以益微,昌黎韩愈独悍然以闲邪卫道自任,其弟子李翱复为《复性书》以申明之,宋儒义理之学,实滥觞于此时。韩氏自道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又极推《尚书》、《春秋》、《左氏》、《易》、《诗》、《庄》、《骚》、太史、子云、相如十书为文章之本,后人因读文而寻绎旧典,非但通其辞,且必穷其理,提要钩玄,旁涉百家,相率脱传注义窠臼,以游心广博之地,宋儒治学气象浩大,不规规于一文一物之细,皆韩氏倡导之力也。故论列千古学术,上承六朝而下开两宋者,必以唐为之枢,而韩氏一人之力尤多。④张舜徽:《张舜徽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以上诸多评论,皆见其对韩愈的体认和用心。总之,尽管韩愈的一些思想还略显粗疏,但是韩愈首倡道统并据以对抗佛老,推尊《孟子》,发现《大学》,开解经之新法,发前人所未发而又启后人之所向,从它给宋明理学的启发来看,确是宋代理学之渊源,是理学发展之肇端,钱穆指出:“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⑤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由此也奠定了韩愈在唐宋经学史上和中国经学史上的中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