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研究

2013-03-23 13:32赵野田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核心

赵野田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大学文化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能够引领大学文化?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现有研究多侧重在意义、内容、方法、途径、载体等实践操作性方面,理论原理性方面研究尚显不足。而后者是个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理的层面上分析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的根据和理由。

一、基本范畴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内涵的基本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引领”、“主体因素”。明晰这些基本范畴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何体系,是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体系?还是价值观体系?一般地,价值观可以定义为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即关于什么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1];价值观念,即人们在各自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以什么为有价值,为追求的目标,什么为无价值,为拒斥的对象的对象性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2]。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抽象和概括;价值观念则是价值观在有关问题上的体现和具体化。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念体系,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以核心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价值观念体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核心是价值观。大学文化是精英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大学文化也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和考验。

(三)引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引导”“带领”的意思。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文化的性质、地位和相互关系,“引领”的内涵应包括引导和领导两方面意思,或具体地表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文化起统摄、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引领的要义在于“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大学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由于历史发展差异、地域差异以及个体差异,造就了大学文化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正是对这种差异的尊重与包容,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在实践的层面上,引领还有途径、载体、模式等的选择和确定问题。

(四)主体因素

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的主体,这是主体因素问题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从理论上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对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包括大学文化的主体——大学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和党、政府、社会中负有相应责任的人。然而,能真正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主体的人应该是那些对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能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人。

二、必要性分析

全球化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全球化带来了国际间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更加激烈的竞争,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激荡,这对我们的存在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起指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和统领地位,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大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大学是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的生力军。树立高校文化安全意识,对于构建和谐大学,提高文化育人的能力,保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受多元社会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消极成分的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确立起主导地位,以保证大学文化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实现大学育人功能的需要

育人是大学使命和功能的根本所在,育人的实质在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承及其价值认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既是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必须,更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职责所在。

三、可能性论证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可能性的论证是“引领”的认识前提和立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相应划分为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样态。官方文化又叫主导文化,它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支配地位的文化。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执政党的政治要求、经济利益和价值取向。精英文化居于官方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相对官方文化,它是一种“亚文化”或“次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讲,它是一种“雅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文化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简言之,在我国,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官方文化和主导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约和影响,必然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地位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由价值方向相近的价值观念构成的观念体系。在一个价值体系中,“总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念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核心价值观念约束着外围价值观念,为外围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从而维护价值体系保持稳定和统一。”[3]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有序。这就要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主体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完全有资格引领中国社会包括大学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核心价值体系,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一套科学的、先进的、可行的价值理论,其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找准了社会的前进方向,能够引领当前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吸收了社会中其他各种文化、思潮的合理因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从而大大增加了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一个赋予弹性和充满活力的价值系统,其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以多元化的视角和分层次的推进方式,有着很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它在承认与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与前提下,让人们最大限度的达成了社会意识共识,从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等方面,具体地体现了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能够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4],从而具有了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予以引领的资格和基础。

四、大学文化的现实反思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应基于大学及大学文化的现状,从现实出发,针对症结,把握关键,以利切实采取行动。

(一)我国大学及其文化存在的不良倾向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些年来,受外来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冲突,传统大学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大学及其文化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文化的不良倾向其具体表现在行政化、功利化、庸俗化、同质化等方面[5]。中国大学普遍地存在行政化倾向,大学越来越像政府行政机关。学术上官本位倾向越演越烈,以官方的价值需求为行为取向。办学市场化,漠视大学的本质和功能,以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为标准和要求,俨然是企业法人而非事业单位法人。学术腐败蔚然成风,令人发指,干部升迁、人事安排、职称晋级,学术评审,“潜规则”盛行空前。大学同质化,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的趋同、制度文化的趋同和环境文化的趋同等。

(二)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误区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育人观,其实质是对“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的回答。大学文化及其建设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建设。现阶段大学文化存在着种种负面现象,其根源是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畸变,特别是在价值本位上,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本位已被个人或小集团所取代,在价值归宿上,崇尚人文、注重理性、自由独立和追求卓越已让位于地位、金钱、感官快乐等世俗利益。

实践证明,大学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一样,需要一个在价值多样化社会环境中起主导、支配和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来引领,使大学文化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大学文化的理想追求

在大学及其文化建设上要顾及到大学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顾及到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切忌用抽象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指导大学文化建设。

(一)大学和大学文化必须对社会的公共诉求给予必要的敬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规则和实用工具,而且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的集合体,是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其目标诉求的实质在于试图通过全民式的伦理行为来规范、引导公共秩序,建立一种新的普遍性的理性规范,作为社会发展的公共性诉求理应得到全社会包括大学及“大学人”的敬重。笔者认为,尽管人们在大学文化的具体方面有诸多不一致,但在其基本精神方面是比较一致的。大学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性文化,是以高深学术为基础的高层次文化,是以学术自由为前提的创造性文化,是以自治自律为特征的自主性文化,是以人文品格为标志的涵养型文化。崇尚人文、注重理性、自由独立和追求卓越,是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体系。

(二)大学文化建设应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大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机构,无论人们怎样定义大学的功能,大学都首先为本国家、本民族、本社会培育人。因此,大学及其文化建设不能不观照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诉求,不能不受到主导文化及其价值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大学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文化的传承、传播、发现、应用、创造的学术性活动,是大学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因而崇尚学术是大学文化的精神所在[6]。第二,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大学文化的共性使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文化的个性是一所大学独立存在的价值基础,没有共性的大学文化不是大学文化,没有个性的大学文化也难以凸显出该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而共性的大学文化是通过个性大学文化建设来实现的,其关键在于坚守大学尤其是所在大学的本质、本分、本业。第三,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大学文化建设根本在于有利于实现大学的本质和功能。大学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环境、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管理等都体现着大学文化。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更具有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自由独立和追求卓越,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体系,如果大学丧失了这种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体系,它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7]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80.

[2]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调研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调查报告[J].高校理论战线,2002(1):18.

[3]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9.

[4]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11).

[5]许士荣.大学文化:追求、冲突与引领[J].中国高教研究,2007(9):396.

[6]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5.

[7]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6.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