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

2013-03-23 02:08张金鲜刘燕萍
关键词:德育工作导师共同体

张金鲜,刘燕萍

(东华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0051)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我国转型期发展的需要。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主要由辅导员和导师两支队伍来承担,即高校辅导员负责研究生的德育发展,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在现实中,辅导员与导师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有效整合,两者在作用发挥上有一些脱节,导致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德育、智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部分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的事件屡有发生,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备受关注。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反映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但是只有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满足这一需求。在研究生培养上,如何发挥好辅导员与导师的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种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来弥合这种脱节,促进共同体内研究生的良好成长和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本科教育重在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培养出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容易偏向专业学习,导致辅导员的德育角色弱化,导师被动承担智育与德育双重责任。导师主要发挥智育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的德育难免照顾不周。要达到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需要智育和德育合理有效的结合,需要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明确各自在育人共同体中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为中心,树立共同育人意识,实施全面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1.辅导员角色定位

目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职责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管理和引导工作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出现部分脱节。这一现象造成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研究生个体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精、尖”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研究生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也将影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1]。因此,高校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要进行定位的关键就是将错位的角色重新摆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服务中,真正做到对研究生德育发展负起责来。研究生辅导员应当切实注重德育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探索辅导员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形成良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氛围,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教育和生活指导作用。

2.导师角色定位

现行的导师制度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将原本“师徒制”的师生关系转为“老板制”的师生关系[2]。显然,这种异化相对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出现偏差,导师角色需作重新定位,应当回归本位。导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自身定位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学生精神上的导师,甚至是人生导师。因此,导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首先,作为学术导师,为人师表,应当潜心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在专业内有一定的造诣,为学生做好学术示范,以期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锻炼学术科研能力的平台。其次,作为精神导师,引导学生学术诚信,积极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再次,作为人生导师,引导学生坚守基本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定位原则——以研究生为中心

无论是研究生辅导员还是研究生导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其说是积极进行角色的转变,倒不如说是更好地坚守自己的本职,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真正地回归到本位工作上。如何做到以研究生为中心,首先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日常学习生活,协助导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导师要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基本目标,促进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真正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角色定位原则,使研究生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实现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二、合力育人机制——成长共同体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平台大项目的出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单一的辅导员负责制、单一的导师负责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研究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也不允许这种分离的状态继续存在下去。在对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进行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厘清了各自的职责之后,将其组成一个有机的成长共同体,实现合力育人的机制将成为一种可能。

1.成长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相互依赖[3]。在这种关系中,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一所大学应该是一个由发现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组成的共同体。”[4]概括起来,成功的大学作为一个成长共同体能实现三者各自的发展,而这种成长共同体是建立在尊重差异性基础之上的。这种差异性成长共同体表现在导师、研究生和辅导员三者之间。

2.成长共同体育人机制分析

(1)成长共同体的主体

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共同体,其内部成员,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共同体的实体。三个主体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前提是相互信任。

根据矛盾律,成长共同体中的成员表现出的差异性正是其成长的动力,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无论在社会经验上,还是在学术水平上,在这一共同体中都处于弱势,这也正是其需要学习的方面,需要德育和智育并重的学习过程。然而,又因其自身的优势,如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使得其在这一共同体中独树一帜。辅导员在这一共同体中,相对而言,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管理方法和协调能力,是共同体的润滑剂。导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核心部分,其专业学术功底以及科研能力是共同体向前发展的动力。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正是他们之间需要互补的缘由。

(2)共同体合力育人机制的机理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得以建立的根基就是共同体中的相互信赖。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存在和享受到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希望重新拥有和栖息的世界。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4]。共同体体现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的自由。确定性和自由是两样同样珍贵和令人渴望的东西,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获得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这就是共同体的机理,这是一对矛盾体。[3]高校研究生合力育人机制正体现在这矛盾短暂的和谐之中。成长共同体有其确定性的一面,就是能够实现共同目标和成员目标,能给予成员安全感。另一方面,作为共同体的成员要受到共同体原则的制约,表现在共同体合力育人中,就是要遵循相关的制度规范,从积极意义上理解,这是成长共同体得以存续并良好运行的保障。

高校肩负着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智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合力育人,更体现为一种成长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差异性存在于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之间,三者自主性的差异作为成长的动力,从而实现拉平效应,这种拉平效应既是智育水平上的,更是德育水平上的。至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究竟能够达到多高的水平,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共同体的整体水平。成长共同体在基本的理念诉求下才能存续和发展,这也是共同体的本质决定的。

三、成长共同体育人机制的构建

1.德育和智育均衡发展

成长共同体的目标是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德育和智育作为人的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每个社会人得以发展的前提。共同体育人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德育工作机制的创建,另一方面是以导师为主力的学术工作机制的创建。但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两方面的整合,将辅导员和导师纳入到新的团队中进行合力管理。

高校研究生合力育人的德育工作创建机制,以辅导员德育培育为主,以导师德育培养为辅,通过辅导员的联络,建立工作团队,并不断发挥工作团队的优势,共同提高学生德育工作成效,很好地弥补了单由辅导员负责德育工作的不足。例如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研究生工作小组,该模式就是整合学校多方力量来推动自身发展。在共同体合力育人的机制下,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并非截然分开,导师不仅是学生学术科研的引导者,也是其思想的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负责人,其学术活动则是贯穿于研究生学习阶段始终的最为重要的组成,是加强导师的育人责任、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形式。

学术工作团队的创建,同样也能以德育专职小组为蓝本,探索导师负责制下的智育工作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导师为主,辅导员辅助,导师作为智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建立学术维度的导师团队,共同为学生的智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土壤。

2.德育工作团队构建和学术工作团队构建

辅导员和导师因其自身能力有限,要在共同体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建立辅导员团队和导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保证育人成效。

(1)辅导员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作风好、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辅导员团队的建设旨在推动高校研究生德育的发展。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矩阵式”管理结构的方式优化辅导员团队结构;建设共享型辅导员团队文化,增强团队意识;积极探索新的辅导模式,广泛搭建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健全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评价、激励、保障制度[10];提高专职辅导员个体综合素质,保证辅导员团队的综合实力;打造辅导员团队形象,为辅导员个体作用的发挥创造环境和条件。

(2)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团队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升。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研究生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外,也取决于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素养。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导师指导其科研实验和学位论文。近几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单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成为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如何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切实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由相近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发挥团队的知识互补优势,使研究生能够博采众长,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视野,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共同体构建的制度保障

任何组织的构建为规避不利因素,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制度的实施表现为组织的制度化过程。制度化具有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为:秩序功能,制度化使群体和组织的制度完备与规范统一;控制功能,制度化有助于规范的内化和人们行为的协调,对社会起控制作用;强化组织功能,制度化能将组织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负向功能为:僵化,制度化易使社会成员追求安定,影响其应变能力;保守,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其成员特别是领导者越趋向于维护已有的组织机构,保存既得的权力与地位,忽视组织效能的发挥,并影响目标的实现。构建共同体时要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正向功能,同时也要规避其负向功能。

(1)德育方面

德育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应该遵循研究生自身特点,从研究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学习环境、成长规律等出发,切实有效地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制度更需要有效激发导师和辅导员两者的合力作用效果,既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鼓励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导师将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学术规范、诚信意识、做人的道理、为学的真谛、严谨的学术风格、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渗透到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和过程中,引导研究生自发培养道德观念,合理自主地选择,养成良好的品德。

(2)智育方面

学术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学术规范机制,发挥辅导员在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而且也鼓励辅导员组织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活动,使辅导员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学术活动中,加强教育效果。同时为保证学术育人的实现,也需要做好导师制度化规范。首先,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夯实学术育人的基础。其次,完善导师培训与评价制度,牢固学术育人的条件,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学术育人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绩,更体现在德育的成功上,体现在研究生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高校研究生成长共同体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需要在辅导员和导师明确定位基础之上,以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保障,建立德才兼备的育人模式。

[1]申明.教师:德育制度变革的主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58-60.

[2]陈玉芬.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分析——基于马丁·布伯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4):29.

[3]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4]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M].徐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2.

[5]何德文.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探索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119-121.

[6]刘彩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5):104-106.

[7]梁飞琴.关于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96-97

[8]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差异性成长共同体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2,(5):82-86.

[9]许永旺,张良.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2,28.

[10]张俊.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学术维度[J].湖北社会科学,2012,(7):168-170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导师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爱的共同体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V eraW an g
导师榜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