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包头师范学院《阴山学刊》编辑部,内蒙古 包头014030)
传统的审稿方式是利用编辑或审稿专家的一双慧眼来判别稿件的质量.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制使用,使编辑很快体验到了数字审稿工作的乐趣.编辑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提供的详细指标,可以得到一份一目了然的检测报告,因而,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成为继人工慧眼后,又一只识别稿件学术诚信的火眼金睛.
然而笔者发现,人们对这一只眼睛的认知从2009年试用初期的过分依赖转而对其局限性的大量质疑、批判.研究者初衷本想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谁曾想点滴漏洞的发现,竟使声讨之势愈演愈烈.拿2012年至2013年的研究文献来说,大部分文章基本上都是开篇肯定系统的优势,约占整篇文章的五分之一;后面大段文字为局限性的挖掘,约占文章篇幅的五分之三,且论文间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多为重复论述,较少有新的发现;弊端的披露本益于系统的补充完善,然而可惜的是,另外五分之一对策的探讨并没有为研制者提出实际的、有效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解决之方,反而使学术造假者了解了系统漏洞,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反检测手段,使学术不端行为有机可乘.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究,不可片面夸大其局限性,而应更注重扬其所长,充分发挥它的第三只眼的优势作用,以弥补三审制的不足.
在出版改革中,一些人对三审制提出了种种指责,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三审制本身确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编辑与审稿专家如果不能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去判断投稿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根据稿件提供的参考文献信息、关键词或编辑、专家补选的关键词进行相关书籍的查寻,必要时还要借助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通过与已发表相关成果的正文进行逐一比对、甄别,这就延长了审稿时间.
同时,编辑审编校集一身、审稿专家教学任务繁重、总编行政事物繁忙,亦会延长稿件积压在一审、二审、三审手中的时间.
除此之外,由于编辑部内部审稿专家数量或某专业专家不足,需要聘请外审专家;审稿人的审阅习惯不同,需将电子稿件打印成纸质稿件;部分外审稿件需要邮寄,这些都无形增加了编辑部的审稿成本.
由于学科繁多,每个学科都有许多分支,编辑部受编制、人力所限,人员配置上只能是一个学科分配一个编辑(或几个学科分配一个),因此,受专业知识的局限,编辑不可能熟悉他所学专业的同一学科的其他方向;同样,主编掌握的专业知识也是有限的,要他对所有论文进行终审,并做到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这就将审稿的重任全部推到专家二审环节,三审制成了一审制,而专家也会受到地域、年龄、阅读方式、兴趣爱好、新兴学科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对专业知识进行相应撷取,其涉猎的书籍、期刊等也是有限的.
即便编辑或专家借助网络进行补充搜索,也会因审稿人凭借个人对稿件的理解,主观取舍关键词而出现漏检相关文献的情况.
为保障审稿的公平、公正,现在绝大部分编辑部都采取了双向匿名审稿.然而这也不是“绝对公平”的.审稿人因个性、眼界、学术水平不同,对论文的取舍角度就会不同,审稿尺度也会不同.
本刊曾收到一篇名为《孟子性善论及其现实价值》的文章,编辑审阅后,本着“扶稿助人”的宗旨,提出了诸条修改意见,作者收到审阅意见后十分不悦,反馈说这是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当时导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此,对编辑部反馈的审阅意见不能心悦诚服.由于作者不了解指导老师与编辑部的审稿标准,造成了其眼中“不公正”的审稿偏差.同样一篇论文,指导老师是站在与同批本科毕业论文相比较的立场上,从文章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是否完整、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足进行考虑、评判的;而编辑则是站在发表的角度,与所有来稿相比较,从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学术性、理论性来考量而作出判断的.
作者将相同题材的文章或题目略作修改的文章同时或先后投与多家刊物,缘于发表时差编辑和审稿人均因没有阅读过此文而使该文在不同刊物上得以发表.如2011年1月发表于某杂志的《某制氧厂噪声治理效果评价分析》一文,作者将题目略做修改后,以《某制氧厂噪声治理设备吸声降噪效果评价》为题又于2011年2月在某医学杂志上发表,时隔仅一个月;2010年12月发表的《搞好部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的思考》一文与2011年2月另一刊物登载的《军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模式的建构》文字复制比高达76.6% .[1]
一稿多投造成了不同期刊之间版权的不正当竞争,其影响恶劣,但传统的人工检测又对其无能为力.
虽然人们频频发出要求改革三审制的呼声,但由于三审制的弊端牵涉到市场、政策、制度、管理、资质认定等多方面内容,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空间较为缓慢.而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发,从自动化的角度解决了学术不端问题,弥补了三审制的不足,成为三审制审稿的有力辅助工具.
相对于人工耗费很多时间和经历阅读大量文献来判断投稿是否存在抄袭,系统检测一篇6000字左右的期刊文献平均耗时要小于3秒.不仅如此,其快速自动生成的检测结果详细地为编辑列出了比对源文献的篇名、作者、发表时间、重合部分等信息,为评审提供了参考.
特别对于存在多源抄袭的投稿和需要批量检测的投稿,系统检测的优势尤为明显,它的研发与使用,使编辑从繁重的查阅比对材料堆中解脱了出来,缩短了审稿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通过初查,过度引用或涉及抄袭的投稿不会进入下一轮审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送审稿件的数量,节约了部分外审费用,有效降低了编辑部审稿的总成本.
在学科领域范围上,系统涵盖了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农业、医药卫生、理工等;在文献种类上,收录了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专利、外文文献、学术文献引文等与科学研究、学习相关的主要资源;在文献数量上,包括了正式出版期刊9135种(国内正式期刊共9541种),532家硕士学位点的学位论文87万篇,380家博士学位点的学位论文11.5万篇,1501家重要会议论文115万篇,516家重要报纸646万篇.[2]无论是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原文的准确度上均是人工知识储备及记忆力所不及的,可以说,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为编辑评审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海量比对资料库.
前面谈到,不管哪位认真的审稿人,在评价论文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将其个人观点介入到“客观”之中,主客观同时发生作用.因此,向作者反馈意见后存在不能令其信服的现象,作者总认为审稿人(或编辑部)跟自己过不去.另外,还有一些内容平平,疑似抄袭的关系稿,由于牵涉作者评职称,影响较大,编辑部在碍于情面、找不到抄袭事实的情况下左右为难.而系统的使用,从技术上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取证,详细的重合数字、明晰的被抄袭源文献等指标,使评审结果相当具有说服力,切实避免了人工评审带来的矛盾.
根据中国知网官方报道:“(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收录的资源)做到平均日更新20000条记录.”[2]10近日,CNKI又联系多家编辑部,希望在刊物未正式印刷出版前将定稿或录用稿提前收入系统资源库.①笔者所在编辑部于2012年11月接到CNKI发出的有关提供“学术期刊优先出版”服务的信件.信中称:“近期针对已经和知网合作的编辑部推出了一项免费的出版服务,叫学术期刊数字优先出版.……与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速度快,平均提前半年左右与读者见面……大大缩短了从成果形成到读者获取之间的时间.”这些举措无疑有效地遏制了一稿多发的学术不端行为.
由于系统明确了AMLC和SMLC的使用范围,即仅限科技和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内部使用,“只能用于检测本刊的来稿和已发表文献”[3],所以系统不仅能检测出已发表文章的一稿多投行为,亦能检测出未发表文章的一稿多投现象.现在有3000多家期刊编辑部成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用户[4],稿件只要经其中一家编辑部检测,投稿就将自动进入对比数据库中,其他用户再次检测时,系统将会提供该文已被检测的信息,根据提示内容,编辑就可以判断该稿是否已投他刊(或待送审或待发表或退稿),有效地缓解了一稿多投现象,降低了编辑的重复劳动.
CNKI在关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协议中明确规定了编辑部的使用权限,“该使用权(指检测系统的免费使用权)乙方(指使用单位)不可转让许可,也不得转让给任何其他第三方”.“系统仅限编辑出版单位内部使用,只能检测本刊的来稿和已发表文献,不得检测本单位以外的稿件和文献”[3].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用户违反使用协议,通过淘宝等网络交易平台,向个人提供检测服务,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相关用户单位的声誉,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本应为编辑提高审稿效率与质量,减轻工作压力,由于部分编辑提前帮作者进行检测,让作者有针对性地修改稿件从而规避检测,使系统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不仅增加了再审编辑的劳动强度,也助长了作者反检测的不良风气.所以,构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良性运行的外部环境首先应从使用者自身做起,加强自律意识,严守使用协议.
作为网络运营商,有责任给大家提供一个纯净的学术环境.在百度上搜索“论文抄袭率检测”,除了有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功能介绍的检索条目外,更多的是“知网论文检测反抄袭率的原理和应用”“自助检测”等等.在国内淘宝等大型购物网站,抄袭检测店铺高达2000多家,这种公开售卖检测的行为威胁着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正常使用,这样的网络市场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困扰,亦给学术造假者提供了捷径.网络运营商应该拒绝为论文检测提供销售平台,还检测系统一个正常运行的学术网络环境.
最为研究者诟病的是检测系统比对数据库资源不够全面.然而造成这一局限性的原因除了系统(CNKI)技术本身方面的缺陷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某些论文、专著发表时间较早,目前尚无电子版;部分期刊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被收录;期刊主办者向CNKI提出的“保护期刊社数字版权”的建议促成了“独家授权合作模式”[5],都造成了现今国内没有一家数据库是完整收录所有文献数据的.因此,加快论文、专著的数字化、电子化,期刊主动、积极地与CNKI合作以及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出面叫停所谓的签署独家协议的做法,都是学术出版者需重点推进的一个方向.
现在,即便学术界有不少编辑对检测效果不理想提出了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借助检测系统这一技术手段后,“1000多个期刊检测出的抄袭率下降了约80%,1500多个期刊检测出的抄袭率下降了60%,23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检测出的抄袭率降低了70%”[6].不管是人工三审制抑或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我们都没有一劳永逸的单纯依赖一种方法来审查论文.检测系统未研制之前,面对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即便是某个学科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也很难识别某些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所以人工三审制也是借助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补充查询,因此,对检测系统查全率、查准率的苛求,只不过是依赖心理在作怪.
检测系统充当什么角色,发挥哪些优势和功能,人要扮演什么作用,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发挥检测系统的审稿功能.在笔者看来,检测系统扮演的是审稿的第三只眼的角色,提供的是学术不端行为线索的作用,发挥的是快速、实用、高效、操作简单的优势.所以,在实际运用、探讨中研究者除了为开发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外,目光应重点转向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利用检测系统以及更好地进行人机合作、优势互补.
[1]陈锐锋.AMLC检测结果之《著作权法》与科研道德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3):219-222.
[2]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用户手册[EB/OL].http://check.cnki.net/downloadfile/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用户手册.doc.
[3]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协议书[EB/OL].http://check.cnki.net/smlc2/help/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协议书.doc.
[4]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宣传册[EB/OL].http://check.cnki.net/downloadfile/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宣传册.pdf.
[5]电子杂志社有关负责人就学术期刊独家授权相关问题答记者问[EB/OL].(2013-03-19)[2013-04-05].http://www.cnki.net/gycnki/daobao/cnkidaobao33/daobao33_8.htm.
[6]赵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修正标准初探——基于“文字复制比”与“文章抄袭率”的辨析[J].中国出版,2011,(2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