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执行教案”不顺利现象的若干思考

2013-03-19 07:32:35丁志银
物理通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案预设过程

丁志银

(绍兴县鲁迅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写教案就是一项重要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可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学生并不会按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有自己的主见,引起一些“节外生枝”,完成不了教案的预设.此时,教师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往往面临着以上挑战.

此现象引起了本人的一些思考.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执行教案”的不顺利?如何在“执行教案”的过程中达到并超越预期的效果?

1 归因分析

一方面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活动,它必须基于学生的基础展开,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是否有效,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执行教案”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精心预设,而且要利用教学机智让课堂生成,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综观失败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教师在上述两个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1.1 “写教案”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1.1.1 教学目标仅以知识目标为主,忽略三维目标的落实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任务特别是升学的压力仍然很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效果欠佳.“物理知识死记硬背,物理公式生搬硬套”现象普遍存在.其背后反映出物理教学目标中缺少对学生的过程参与和情感体验的精心设计.

1.1.2 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方法渗透

进入高中,学习内容增多,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是由于学生学习方法掌握不够,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具体表现.而学习方法的掌握要求学习者必须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在感悟基础上,方法 “潜移默化”,并“渗透”进日常的物理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在现实物理教学中把方法像知识点一样传授的现象并不少见.

1.1.3 教案过于详尽,忽略预设的生成过程.

教师过分看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设性,导致教案编写过于详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天衣无缝、滴水不漏”,有时甚至问题的回答者都要精心安排,以至于成为束缚教师教、学生学的绳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关注过程本身,把过程看作成预设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具活力的教育过程僵化.

某位教授这样描述他看到的课堂:“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所以,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

1.1.4 缺乏妥当的问题方案设计,忽略提问质量

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之中.然而,在问题设计中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局面;二是设计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如果不会引路的话,只能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无法向更高层次迈进.

例如,在“电磁振荡”的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笔者做了如下铺垫:

(1)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

(2)当电容器的电荷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

(3)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种现象?

(4)如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

(5)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

(6)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

通过上述递进式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调动.若教师在提问中没有铺设台阶,直接提出问题(6),学生的反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1.2 “执行教案”过程中的因素影响

1.2.1 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限于自己设计的过程和思路,不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只顾追求与预设一致.教师期望的是按教案设想问题,若未达到,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一堂课中,学生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

1.2.2 活动的实效性较差

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活动,采用大量的游戏、比赛或小组学习活动,制作大量的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高涨,活动气氛也热闹.可仔细思考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听课的教师也觉得轻松快乐,可是学生的听课收效甚少,课堂上活动的实效性较差.

1.2.3 无视学生问题价值,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回避

由于教学容量大,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赶进度,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对于真正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舍得放时间给学生思考,急于给出答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又急于纠正,或及时将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问题上来;有的活动刚刚触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却担心学生自主活动收不拢,赶紧导入下一环节.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避而不谈,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有的甚至采取强硬手段,断然拒绝学生的疑问,进行压制或训斥,生硬回避.

1.2.4 课堂教学机智不够

课堂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巧妙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在课堂上,如果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缺少艺术和智慧,即教学机智不够,也会导致“执行教案”的过程受阻.如一位教师在探究“摩擦力”时,就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方法问题让学生质疑,但学生虽然提出不少问题,却止于常见例子的解释,没有多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明教师所举例子中摩擦力起的作用,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需要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进一步说明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结果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法.然后又进行了摩擦力优劣的辩论会,引起学生的热烈争论,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知识.

2 应对策略

教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教师上课要十分关注这一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并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性的策略准备,这样,才能在“执行教案”的过程中,使课堂处变不惊,灵活应变.

2.1 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变计划性教案为指导性教案

“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进行充分的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深挖教材.使它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并据以拓宽知识面、丰富情景知识,为多种可能的课堂生成做好准备.教材是教的基础和依托,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因此精心预设就是要开发教材的功能,从中发掘、捕捉能催生课堂中有价值生成的潜在资源,使“死”教材在学生中“活”了起来.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了解,再进行充分的预设.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有弹性、留有空白,在“写教案”和“执行教案”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使静态的教案转化为动态的学案,使课堂呈现出某种变动性和复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在讨论把地球当成一个大的拱形桥时,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不仅得到了汽车对地球无压力时汽车的速度要达到7.9 km/s,而且得到了一个十分“意外”的结果:当汽车以7.9km/s的速度行驶时,汽车已经不在地球上了,而是变成了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正是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对汽车过拱形桥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还为后面的“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中的“人造卫星”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2 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恰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善于捕捉生成亮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捕捉生成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教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会使学生兴趣昂然.

能够尊重学生观点.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教师理当“目中有人”,少点武断,多点欣赏.在教学中,需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自己去找合理的方案来证明,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以“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为例,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教材上的几个参考案例,也准备了平抛运动演示仪、饮料瓶(演示平抛运动的轨迹)、甚至从家中带来了数码照相机(利用数码照相机的摄像功能),就在学生热烈讨论后准备得到平抛运动规律的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不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也可以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此言一出,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我也有点意外,但我还是鼓励他说下去,他说:“我看到课后练习上也有一个关于平抛运动的实验,我觉得用这个实验也可以很好地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而不必做出平抛运动的轨迹.”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对课后练习所涉及的这种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学生对平抛运动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3 积累教学智慧 灵活驾驭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积累多种“案例”和“处方”,可以说经验越丰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越有底;反之,经验贫乏,就可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但教育机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增强专业修养和文化底蕴.无论是新课程还是学生,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局限于以往在高中或大学时代学习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几十年都没有学习更新,因而在课堂上把知识活化和吸引学生爱好兴趣比较欠缺.

3 结束语

以上策略,仅仅是自己思考寻求达到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部分元素,要顺利地“执行教案”并超越教案,使课堂教学由重复走向创造建设,还需要进行深入地探索.

1 龚林泉.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2006

2 李其柱.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2008

3 朱从浩.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设问题的设计.2009

猜你喜欢
教案预设过程
《立定跳远》教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半张纸》教案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14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