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案编制 发挥学案功能

2013-08-17 12:50:02张启业
物理通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案线圈物体

张启业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23)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可见编制学案一定要研究“学情”,研究学生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学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起到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案的作用就是导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是学生预习的指南针、方向盘和路线图,指导学生学习.

当前的学案使用情况,有时候也不太使人满意,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学案使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问题

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已养成习惯.感觉别人编写的学案不适合他.学案的内容自己不讲清楚又不放心.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学可以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要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

1.2 把握操作问题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学案导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如何学,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这正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了学生去“死啃”,结果学生的学习完全成了自己摸索,不只是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很多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1.3 摆放地位问题

在个别情况下,还存在教师和学生只看学案,都做了“学案”的奴隶.最有名的观点就是“学生围绕学案学,教师围绕学案教”,结果反倒丢弃了教材,疲于奔命地围绕学案转,师生的创造性和课堂生成荡然无存,新授课变成了“练习课”、“复习课”,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学案作用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结果让导学案喧宾夺主.

1.4 减负增效问题

教师课堂上对“学案”的处理不够得当,或者干脆从头到尾将导学案的内容重复一遍,或者把随堂检测放到了课下,与学生的预习活动相冲突,致使课下时间严重不足,预习效果不好、课堂不精彩、课堂效果差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样以来,“学案”使用后,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在达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效益反而不如以前了.

2 学案的编制需要优化

让学案起到起到导学的作用,必须做好导学案.对导学案必须进行优化.

2.1 学案课时化

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一个课时编一个学案.几个专题编在一起,有的学生会一起都做了,做到后面的问题,就会感到困难.可能在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是就找不到了.一个课时编制一个学案,正好构成一个循环.

2.2 知识问题化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问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学生预习时按照问题的顺序,进行阅读,思考问题.例如“电磁感应的应用”一节课可以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

(1)感生电动势

问: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他的电磁场理论中指出,变化的磁场会在周围空间激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叫做感生电场,电场的方向如何判定呢?电场线是什么形状?和静止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有什么区别?

问:感生电动势的大小应该如何计算?

(2)动生电动势

问:请分析如图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电荷受力的情况,哪个力做正功,那个力做负功?洛伦兹力做不做功?产生的电动势应该如何表示?

图1

问: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它是如何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

(3)试从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特点、非静电力的来源、大小的计算来比较二者的区别?

将一节课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让学生按照学案的设置的问题,逐步去研读教材,分析问题,解决所要学的知识,为上课时参与讨论打下基础.

2.3 全体参与化

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讨论,都能对讨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电磁感应的条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讲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多举这样一个例题.

【例1】如图2所示,有一个直线电流,有一个和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的矩形线圈,在下列情况下能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线圈abcd上下平动

B.线圈abcd左右移动

C.导线的电流增大或减小.

D.以ab为轴转动

图2

这样一来学生只要从A,B,C,D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就行了,不能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起来.如果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有哪些办法可以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呢?这样一来学生们经过探究能想出很多方案.

(1)将线圈abcd以ab为轴旋转;

(2)将线圈abcd以对角线ac为轴旋转;

(3)将直线电流远离或靠近线圈;

(4)将直线电流以任意点为轴旋转;

(5)将线圈由矩形改为圆形或三角形;

(6)将线圈abcd以bc为轴旋转;

(7)将线圈abcd以导线为轴旋转(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真正清楚了怎样才能产生感应电流,而且还能把所列举的情况归类总结,深刻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磁场改变;

(2)线圈面积改变;

(3)线圈与磁场间的夹角发生改变.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4 方法“渔”式化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找一找(规律),读一读,做一做,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在探究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设计一个探究速度变化方向的过程.首先探究平抛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由于水平速度不变,画出速度变化方向竖直向下,就是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如图3(a),那么匀速圆周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怎样呢?在画速度变化方向时,要注意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速度变化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当时间很小趋近于零时),如图3(b).通过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同学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加速度的方向是始终指向圆心的.

图3

2.5 问题层次化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充分利用变式训练,将问题层次化.下面举例说明.

【例2】如图4所示,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体的顶端A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水平面上的B点静止,A到B的水平距离为s,求: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斜面体和水平面都由同种材料制成)

图4

解法一:过程分段法

设物体质量为m,斜面长为l,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到C点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有

物体从C滑到B,根据动能定理得

联立解得

解法二:过程整体法

物体从A由静止滑到B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

联立解得

拓展一:

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改变斜面的倾角,那么物体还能停在B点吗?

解析:

立即从上面的分析中发现水平位移s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无关,所以物体仍然停在B点.

拓展二:

如果把斜面改为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曲面,如图5所示,物体还能停在B点吗?

图5

解析:斜面变成曲面后,由于物体运动需要向心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将变大,物体在曲面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与在斜面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将增大,所以物体不能停在B点,将停在B点的左边.

2.6 问题情景化和生活化

学案中所设置的问题要与具体的物理情景相联系,不能是枯燥的物理模型,将物理知识与科技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边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知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例如,学习曲线运动的条件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可依据下面的例子进行研究.

足球比赛的时候,有一种罚前场直接任意球.这时候,通常是防守方5,6个球员在球门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进球路线.进攻方的主罚队员,抬起脚劲射,球绕过了“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却又沿弧线拐过弯来直入球门,让守门员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球进了大门.这就是颇为神奇的“香蕉球”.如图6所示,香蕉球的路线是曲线,原因是空气对球的作用力和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图6

3 学案的编制程序要优化

3.1 研读课标 分解目标把方向

课标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依据,所以一定要研读课标,把目标分解到本章中每个课时中,然后围绕每一个课时设计学案,使每一节学案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的目标.设计学案时不但要考虑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兼顾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2 研读教材 挖掘资源是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要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提供的信息,编制成学案指导学生的学习.另外还要挖掘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还要挖掘学生的资源,有时候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个资源.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编制好适合本校学生的学案,对学生的学习切实起到指导的作用.

3.3 了解学情 以学定教是核心

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教学目标是要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与学的目标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规定的、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

3.4 集体备课 深入研讨是保障

在编制学案时要由一个教师完成初稿以后,将电子稿发给别的教师,每个教师再对学案进行研究,找出这个学案的优点和不足,在集体讨论时,对学案的编制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由执笔的教师进行修改,再进行印刷,每个教师拿到导学案以后,再次进行备课,最后使学案达到理想的要求.

3.5 面向全体 分层设计是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编制的学案,要能够分层次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提出一般的要求,对个别优秀的学生,要提出个人能够达到的高的要求,这样既保证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吃得饱”,也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满足了个别优秀生的需要.

4 导学案使用要优化

使用导学案时要做到三点:即一看,二做,三思考.一看就是在学案的指导下看书,把书看透,不但看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还要看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二做就是先用蓝色笔做好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做好学案上的练习题.上过课以后对于自己做过的不对的地方,别人更好的方法,用红色笔再加到学案上.三思考是最重要的,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思考我该如何表达?思考别人写的对不对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可见,只有编制好学案,使用好学案,对学案进行优化,才能发挥学案的作用,消除学案使用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全体学生,满足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1 孙军华.学案导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教法新探

2 张烨.学与教关系的本质.教学相长.当代教育科学

3 秦秀英.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吉林教育

4 杨小军.浅谈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和作用.湖南中学物理

5 于晓正.以导学案为载体 促动态课堂发展.探索

6 戚立俊,王爱松.高中物理利用“导学案”减负增效的思考和探索.新课程导学

猜你喜欢
学案线圈物体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大电机技术(2022年4期)2022-08-30 01:38:30
可拆分式线圈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乡愁导学案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模具制造(2019年7期)2019-09-25 07:29:58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2007款日产贵士车点火线圈频繁烧毁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