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原因及对策探讨

2013-03-19 03:38王爱民刘琳琳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3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仪德育

王爱民,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应具备知书达礼、学礼用礼、识礼懂礼的内在修养和文质彬彬、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外在表现,应成为新时期传承文明礼仪的先锋和模范。然而,当今大学生却存在着诸多失礼、失范、失态等不良行为和举止,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使人明德远行的动力站,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文明礼仪导航,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的教化中体验和领悟真、善、美,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1 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表现

1.1 内在缺失

文明礼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更应注重内在意识、内在素质的培养。文明礼仪的内在缺失是文明失范、行为失礼、交往失态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着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思想精华,是我们的民族特质。礼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外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的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发生着改变。大学生文明礼仪内在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传统礼文化的修习,对传统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知之甚少。无知就会表现出无礼,由于本位文化缺失,造成文化根基和底蕴不足,导致大学生选择盲目,行动盲从,没有主见,缺乏个性,一味跟风逐潮,跟随所谓的潮流,模仿所谓的流行时尚、外来礼仪,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

1.2 外在缺失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礼仪内在缺失造成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礼仪素养缺乏,道德水准滑坡,并通过行为和举止屡屡失范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语言、行为、举止、仪容、仪表等方面大失水准,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求职面试、生活细节等方面表现欠佳。

大学生不知礼、不尊礼、不守礼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如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懂文明谦让,唯我独尊;不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乱丢垃圾,践踏草坪,到处乱刻乱画;在公共场合,或大声喧哗、吵闹,或出言不逊;仪容仪表有失得体,钟情于奇装异服;不懂礼貌,不尊敬师长和父母;只顾自我感受,不顾及他人感觉,谈恋爱不注意影响,在公共场所做一些亲密动作等。这种无所顾忌、我行我素的表现,折射出律己敬人行为规范和对人对物的敬重、敬畏之心缺乏。

文明礼仪缺失影响着学生优良品质、高尚品格和理想人格的养成,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利于交往、沟通。而过格之态、出格之举则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文明礼仪素养的形成注重“积铢累寸”,讲究“由里向外”,最终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是家庭、学校、社会3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同样,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受家庭、学校和社会3方面的影响。

2.1 家庭文明礼仪教育启蒙不到位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但其教育方式与良好愿望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他们忽视孩子良好礼仪素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给予孩子过多物质满足,而缺乏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充满着功利和浮躁,在孩子学习上不惜代价,把关注点放在“兴趣班”“特长班”上,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孩子上学后,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另外,一些家长不注重自身文明礼仪和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综上所述,家长忽视对孩子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造成孩子与文明礼仪渐行渐远。

2.2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不到位

应试教育使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家长不谋而合,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评价学生时坚持智育第一,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更是严重匮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成长,表述平实简单,实则要求高远。健康成长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在身心成长和道德养成这一完整的过程之中[2]。实际上这一过程难以完整,存在缺憾,重智育、轻德育,使德育的首位旁落。在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想支配下,学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微乎其微。即使开展了德育,也存在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足,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理念和内容上,把德育和政治教育混淆,存在德育政治化倾向和德育内容智育化问题[3]。在方法和手段上,重知轻行,知行脱节,用说教代替实践性,要求和规定比较宏观、笼统、抽象,不易付诸行动。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补救型教育”和“今天一个主题,明天某项活动”的赶时髦、“追风型”的“作秀式”的德育活动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和短期效应[4]。由于缺乏完整系统的德育过程,最终导致在小学教导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上了大学教导他们上车要给老人让座,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等教育现象。

2.3 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对学生文明礼义的负面影响

新时期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生活的物质条件比较充裕,成长于社会变型和各种价值观念互相冲撞的时期,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受到来自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和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地侵蚀大学生的认知和信仰。同样,社会上的各种不道德、不诚信、有失礼仪的现象也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由于自身鉴别力、判断力、自制力有限,并具有好奇心强,追求时尚、另类、好玩的身心特点,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冲突面前,容易迷失自我,是非不明,荣辱不辨,良莠不分,对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新思潮”、“新事物”不加分析就一味接受和效仿,习惯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追风赶潮,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雅,最终导致精神家园的荒漠化,致使道德缺失,大学生不讲文明、不重仪表、不守诚信、不遵规范等礼仪缺失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3 全面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途径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未成年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就更需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纠偏和拾遗。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采取措施,切实增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学生形成良好礼仪素养方面下工夫,引导学生知荣明耻,修身正己,使学生的人生因其礼仪修养而增值,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3.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礼仪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学生修身立德的基石,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就个人而言,礼仪是个人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源泉;就社会而言,礼仪是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礼仪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重要性,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切实增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坚定性,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礼仪观念,有意识地深入挖掘礼仪的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把讲文明、懂礼仪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坚持高尚品性,引领社会新风尚[5]。

3.2 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1 开设礼仪课程,让大学生知书达礼 知书方能达礼,知书是达礼的基础和先导。大学生由于对礼仪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认识不到礼仪价值所在,觉得礼仪虚无缥缈、无关痛痒、可有可无。为此,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大学生开设礼仪课程,向他们传授和灌输礼仪知识、规范,为其识礼、懂礼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层次和所学专业,有所区别和侧重地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普通礼仪和日常行为礼仪教育;高年级学生要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设礼仪课程,如医护礼仪、教师礼仪等;毕业年级要将实习礼仪和求职礼仪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经过这样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开展礼仪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构建以“两课”教学与礼仪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和面试求职礼仪为支撑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体系,努力使礼仪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同时,开展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礼仪讲座,让学生不断得到礼仪浸润。

3.2.2 加强实践环节,让礼仪知识内化 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是礼仪教育和礼仪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礼仪实践是人们一定的礼仪知识、行为规范转化为礼仪素养的必要环节和途径,是礼仪素养形成、巩固和提高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礼仪教育中起强化、固化作用。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实践的有力支撑。高校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得到良好的礼仪熏陶,将礼仪认知转变为自觉行为,实现自我教育目的。利用重要典礼、重大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其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并成为新时期践行和传承文明礼仪的先锋和模范。

3.2.3 严格规范管理,让礼仪畅行 科学、严明、完备的纪律、规章可促进各项礼仪规范在实践中落实,为礼仪教育提供保障。而大学生良好礼仪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发挥纪律对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使教育和管理相互促进,实现教育的初衷[6]。为此,高校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设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大力营造以识礼、遵礼、行礼为荣,以失礼、失范、失态为耻的氛围。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知耻,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对学生不重礼仪、不守礼节、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和举止予以纠正,既要有评优、评奖,也要有批评帮助,坚持不懈地把礼仪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3.2.4 教师率先垂范,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是礼仪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得体的言行、整洁的仪表都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广大教师要自觉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严于律己,做学生礼仪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学校应处处重礼仪,时时守礼仪,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礼仪的魅力和价值,让校园开满美丽的道德之花,结出丰硕的礼仪之果。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礼仪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大学生成为有良知、有智慧、有教养的高素质人才。

[1]邹广文.真正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J].人民论坛,2010(22):27.

[2]韩宇.把健康快乐还给孩子[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1(11):26.

[3]张德强.改革德育政治化倾向 创建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J].兰州学刊,2005(6):314.

[4]李连久.浅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现象[EB/OL].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 l/doc/2004-03/31/38505/,2012-11-16.

[5]袁贵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N].光明日报,2005-11-02.

[6]陈延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教育道德建设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04-04-27.■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礼仪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文明礼仪润童心 养成教育伴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