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丽,杨秀文
(山东工商学院a.外国语学院;b.政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网络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充当电脑黑客;浏览和传播色情信息;网络语言粗俗放纵;热衷网恋;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等[1]。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频现,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问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对策。但几乎没有学者关注过大学生对网络失范行为的看法和态度,而态度作为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态度持有者的行为。所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将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预测与引导。本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此方面的态度。
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威海职业学院等10所院校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91份。其中男生155人,占总人数的53.26%,女生136人,占总人数46.74%;文科生146人,占总人数50.17%,理科生145人,占总人数49.83%;独生子女154人,占总人数的52.92%,非独生子女137人,占总人数47.08%;城镇学生130人,占总人数44.67%,农村学生161人,占总人数55.33%。
自编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态度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态度的调查。因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相对学术的说法,为了使调查对象不产生歧义,在调查中“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一律用“网络不道德行为”来代替,二者含义相近,能让调查对象更好地理解问卷内容。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均为经过专门培训的本科高年级学生,调查结束后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网龄。网龄一年的大学生有25人,占总人数 8.59%;网龄两年的有 97人,占总人数33.33%;网龄三年的有 104人,占总人数35.74%;网龄四年及以上的有65人,占总人数22.34%。
2.上网工具。131人经常使用电脑上网,占总人数45.02%;59人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占总人数20.27%;二者使用时间相近的有101人,占总人数 34.71%。
3.经常上网地点。42人在家里上网,占总人数 14.43%;189人在宿舍上网,占总人数64.95%;27人在网吧上网,占总人数 9.28%;27人在学校公共场合(如图书馆)上网,占总人数9.28%;6人在教室上网,占总人数2.1%。
4.平均每日上网时间。40人平均每日上网时间小于1小时,占总人数13.75%;155人每日上网1~3小时,占总人数53.26%;70人每日上网3~5小时,占总人数24.05%;26人每日上网5小时以上,占总人数8.93%。
5.何时上网。在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上网的有172人,占59.11%,只有周末上网的有58人,占19.93%;随时(甚至包括上课时间)上网的人有61人,占20.96%。
6.上网目的。单选娱乐的有47人,多选选项中有娱乐的有58人;单一选择交友联谊的有9人,多选选项中有交友联谊的有74人;单一选择玩游戏的有19人,多选选项中有游戏的有100人;单一选择购物的有4人,多选选项中有购物的有70人;单一选择获取信息(学习)的有18人,多选选项中有获取信息的有135人。有单一目的的有98人,占总人数的33.67%;两种目的都有的73人,占总人数的25.09%;三种目的均有的82人;占总人数的28.18%;有四种目的的24人,占总人数的8.25%;有五种目的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4.81%。
1.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持反感态度的有176人,占总人数的60.48%;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有73人,占总人数的25.09%;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持可能效仿态度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14.43%。
2.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认为不必遵守网络道德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5.15%;认为无所谓的有29人,占总人数的9.97%;认为能遵守最好遵守的有151人,占总人数的51.89%;认为必须遵守的有96人,占总人数的32.99%。
3.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认为是网络环境缺乏监管导致的有123人,占总人数的42.27%;认为是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导致的有66人,占总人数的22.68%;认为是法不责众、惩罚轻的原因造成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10.31%;认为是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造成的有65人,占总人数的22.34%;认为是高校德育工作缺乏网络道德相关内容导致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2.41%。
1.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从人口学及上网基本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X2检验的结果表明,院校、性别、受教育层次(本科与专科)、学科性质(文科与理科)、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城镇与乡村)、网龄、上网工具、上网地点、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何时上网等因素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态度没有明显相关。上网目的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态度有显著相关,X2统计量为105.40,P为0.040。
2.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X2检验的结果表明,院校、性别、受教育层次、学科性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网龄、上网地点、何时上网、上网目的等因素与大学生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没有明显相关。上网工具、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有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X2检验的结果表明,院校、受教育层次、学科性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网龄、上网工具、上网地点、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因素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没有明显相关。性别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有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对遵守网络道德态度的影响因素
表2 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认定的影响因素
1.网龄。调查显示,网龄两年和三年的大学生占到了69.07%,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并不长,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是进入大学之后才经常接触网络的,因此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为时不晚。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及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更多的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从而避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2.上网工具。结果表明,除了使用电脑上网,很多学生还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与传统的上网方式相比,由于学生接触网络机会的增加,引发网络道德方面问题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
3.上网地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绝大部分的上网行为是在学校发生的,在网吧进行的上网行为不到10%,这显然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4.平均每日上网时间。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1~3小时,这充分说明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凸显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5.何时上网。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但是也有21.31%的学生表示会随时上网,甚至包括上课时间。而上课时间上网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不符合规范的,如何杜绝学生上课时间上网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6.上网目的。调查表明,出于单一目的上网的学生只占33.68%,大部分学生上网目的是多样的,既有学习和交友方面的,也有购物方面的。而不同的上网目的是否会导致不同的网络道德态度呢,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1.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有40%的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明确的反感,而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成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易感人群”。其中又有近15%的学生明确表示可能会效仿,对某些行为态度不鲜明很可能会导致模糊的行为。因此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然后才更可能实际去拒绝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从而遵守网络道德[2]。
2.对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认为必须遵守网络道德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大学生的32.99%,而将近70%的学生认为这是个无所谓的问题。如上诉述,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是比较容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
3.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结果表明,大学生把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更多地归因于环境原因。大学生之所以这样归因,原因可能有:首先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造成的,很多大学生是认同这一点的;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大学生自我保护的归因倾向导致的,即为自身可能产生的道德失范行为找到合理的外部借口从而免责。
1.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X2检验的结果表明,上网目的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态度有显著相关,X2统计量为 105.40,P为0.040,这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出于获取信息(学习)、购物等目的上网行为更可能对网络失范行为反感,而出于游戏与娱乐等目的的上网行为更可能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含混的态度。
2.对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X2检验的结果表明,上网工具、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有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经常使用电脑上网的学生对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更积极,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最好或者是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认为不必遵守的只有4.6%;而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这方面的态度更消极一些,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必遵守网络道德。从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上看,上网3小时以上的学生中认为网络道德最好或者是必须遵守的为75%以下,而上网时间小于3小时学生中这一比例在85%以上,这说明随着平均每日上网时间的增加,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在减弱,这一点和生活实际是相符合的。在线时间越长,对网络道德因素可能越不敏感,而且在线时间过长本身就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之一。
3.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X2检验的结果表明,性别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有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这个问题上男生、女生的不同点在于:38.1%的男生认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由于缺乏健康的网络环境,而持有这种观点的女生达47.8%;同时16.9%的女生认为这和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而持有这种观点的男生高达27.1%,这说明男生和女生在看待网络道德问题时角度是不完全一致的。
1.随着手机上网行为的普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任务更加繁重。
2.有40%的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明确的反感,7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否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是无所谓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3.大学生把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更多地归因于环境原因。
4.上网目的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有显著相关;上网工具、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有显著相关;性别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有显著相关。
[1]林晓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卫.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