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肝脏论篇用药规律分析

2013-03-03 07:02王利敏闫军堂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9期
关键词:散寒频数证候

王利敏 张 蕙 闫军堂 丁 宁 赵 歆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太平圣惠方》肝脏论篇用药规律分析

王利敏1张 蕙1闫军堂1丁 宁1赵 歆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肝脏论篇中药物应用频数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为:在16类56种药物中,解表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38次,占17.7%,其次为补虚药120次,占15.4%,第三位是温里药71次,占9.1%。分析其用药规律为:“风”为《圣惠方》中肝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具有祛风、解痉、止痛功效的解表药应用广泛;《圣惠方》中虚证无阴、阳之分,具有益气、补脾、止痛功效的补虚药多有侧重应用;《圣惠方》虚证则直指肝虚,且多虚寒之证,多应用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

太平圣惠方;肝脏论;用药规律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为北宋初期第一部官修大型方书。系翰林医官使王怀隐、陈昭遇、王祐、陈奇等人,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和当时民间单方、验方,历时十四年编纂而成。全书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道[1]。该书集宋初及以前医学之大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发展状况,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方著作。

本文运用文献和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圣惠方》肝脏论篇中药物应用规律分析,探讨《圣惠方》在辨证论治方面的研究。

选用版本:[宋]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该版本为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北京现存的几种《太平圣惠方》抄本(包括北京大学藏本二种,北京图书馆以及中医科学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各一种),并参考了南京图书馆所藏的抄本,参对校勘,改为铅字横排,精装二册,也是继南宋刊本数百年之后的再度印行(1982年再版)。本文仅探讨肝脏相关证候,肝脏证候见于卷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提取与规范提取《圣惠方》肝脏论篇中的治疗方剂及其具体药物,参考高学敏主编《中药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康廷国主编《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如:“芎窮”规范为“川芎”,“桂心”规范为“肉桂”,“赤箭”规范为“天麻”,“侧子”规范为“附子”,“栀子仁”规范为“栀子”,“乌蛇”规范为“乌梢蛇”,“桑根白皮”规范为“桑白皮”。

1.2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应用的药物进行频数、百分比统计。

2 结果

2.1 药物应用频数肝脏论中共有治疗方剂80首,药物166种,计955次。药物中使用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有56种,计780次。见表1所示。

2.2 药物功效分类及其应用频数参考高学敏主编《中药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康廷国主编《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将以上药物进行功效分类。具体见表2。

表2 药物类别分布情况及其应用频数表

由上表可见,在16类56种药物中,解表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38次,占17.7%,其次为补虚药120次,占15.4%,第三位是温里药71次,占9.1%,第四位是清热药68次,占8.7%,第五位是利水渗湿药63次,占8.1%。这五类药物共占59%。

2.3 功效分类中高频药物《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应用的药物,从功效分类角度看,前三位分别为解表药(138次,17.7%)、补虚药(120次,占15.4%)和温里药(71次,占9.1%),而各分类中应用频数为前三位的单味药如下所述。

2.3.1 解表药《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应用频数最多的三味解表药为防风(40次,占29%)、细辛(23次,占16.7%)和羌活(22次,占15.9%)。其中,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发表散风、胜湿止痛、解痉定搐。适用于:外感表证、风湿痹痛和破伤风证。细辛,辛、温,归肺、肾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适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头痛、鼻塞鼻渊、牙痛痹痛、寒饮咳喘。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适用于: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2.3.2 补虚药《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应用频数最多的三味补虚药为甘草(35次,29.2%)、当归(25次,20.8%)和人参(17次,14.2%)。其中,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适用于: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调和药性。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血虚、血滞、血寒诸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适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肺虚喘咳、气短乏力;津伤口渴、虚热消渴;失眠健忘、心悸怔仲;血虚萎黄;阳痿宫冷。

2.3.3 温里药《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应用频数最多的三味温里药为肉桂(36次,50.7%)、附子(30次,42.2%)、干姜(5次,7%)。其中,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适用于:肾阳不足、阳痿宫冷、眩晕目赤;心腹冷痛、寒痹腰痛、寒疝奔豚;寒凝血瘀、经闭痛经、阴疽流注。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适用于:亡阳厥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泄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脱、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3 讨论

3.1 “风”为《圣惠方》中肝脏的主要证候特点 具有祛风、解痉、止痛功效的解表药应用广泛严世芸[2]指出《圣惠方》将中风属诸于肝,《圣惠方》中,有较多的肝脏“风”证,其中,包括外风(肝脏风毒、肝风冷)和内风(肝中风),且肝脏实证病机仅有“风”、“气逆”二类。故《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应用的药物,从功效分类角度看,解表药(138次,17.7%)位列首位,其单味药中应用频数最高的是防风,为40次、占29%,第二位的是细辛,为23次,占16.7%,第三位的是羌活,为22次,占15.9%。三味药的祛风、解痉、止痛功效,主要应用于肝脏证候中“筋脉拘挛,手足不收”、“筋脉拘挛,不可屈伸”、“流注四肢,攻头面疼,心神烦热,言语謇涩,上焦风热,口眼口呙斜”等诸风之症。

3.2 《圣惠方》中 虚证无阴、阳之分 具有益气、补脾、止痛功效的补虚药多有侧重应用方肇勤[3]认为《圣惠方》中未严格区分阴虚、阳虚、血虚、津液虚,其肝脏论篇中应用频数最多的三味补虚药为甘草(35次,29.2%)、当归(25次,20.8%)和人参(17次,14.2%),其益气、补脾、止痛功效多应用于肝气不足之“两胁虚胀,筋脉不利”、“筋脉不遂,心膈壅滞,左肋妨胀,不思饮食”和“虚寒,胸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等证。

3.3 《圣惠方》虚证则直指肝虚 且多虚寒之证 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多有应用方肇勤[3]认为《圣惠方》有关辨证理论大多沿袭《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书中论虚必称虚寒、阳虚。因此,《圣惠方》肝脏论篇中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有较多应用,包括:肉桂(36次,50.7%)、附子(30次,42.2%)、干姜(5次,7%),主要针对肝脏虚寒证之“四肢厥逆,两胁疼痛”、肝气虚寒证之“两胁胀满,筋脉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肝气虚证之“筋脉拘急,四肢厥冷”等肝虚证。

综上,《圣惠方》肝脏论篇中,用药规律与其肝脏证候主要特点有密切关系,对疾病的归类趋于合理,处方、用药极为丰富,充分反映出当时的辨证论治思想特点[3],且宋代肝脏相关证候学说已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1]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3.

[2]严世芸.中医学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41,264,270,271,292,275.

[3]方肇勤.《太平圣惠方》有关辨证论治的特点和贡献[J].河南中医,2006,26(6):80-8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072

1672-2779(2013)-19-0103-02

杨 杰

2013-08-16)

猜你喜欢
散寒频数证候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胃泰灵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