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的日子

2013-03-03 02:08李仕羽刘汪洋
今日重庆 2013年21期
关键词:小惠半山南川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背景叙述

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全市乡镇客运通达率达到100%、建设70个社区便民商圈、完成50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完成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这既是对群众当前重大利益的关切,也是市委、市政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大安排。

原来“四大难”,现在一应俱全

“Four Difficulties” Yesterday, No Difficulties Any More Today

在马堡山村民肖光林家中,雪白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两幅全家福,左边那幅图像中肖光林和家人坐在长条凳上,背后一所墙皮斑驳的土屋立于大山之中,泥泞土坝上凌乱地散落着一堆柴禾;右边那幅则是以一栋美观大方的两层小楼为背景,露台、车库一应俱全,青瓦白墙在蓝天下更显明艳亮丽,夫妻两人站在新居前,嘴角向上拉出一个大大的弧度。

全家福里肖光林的新家就在风景优美的马堡山移民搬迁安置点,地属南川区高桥村。

南川区幅员面积260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一半,正因为如此,该区6.25万贫困人口中有95%位于高山地区。在最偏远的肖家沟库区,那里落后封闭、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设施匮乏,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致富难这“四大难”让当地村民一直深陷饱而复饥、温而复寒的境地。

自2010年开始,为了解决困难村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更好地保护南川高山生态环境,南川区政府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货币安置等方式,选址马堡山,全面启动了肖家沟库区移民整体搬迁。目前一期移民工程已集中安置58户,共203人。

“群众在山里穷苦了、穷怕了,我们不仅完善了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推进光纤、市政环卫配套建设,还建起了小学、水厂、文化室、医疗点,一应俱全。这样才能让移民们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让‘一代穷、代代穷’不再出现。”高桥村党支部书记韦美中说。

从“刀耕火种”到安居乐业

From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to Living and Working in Peace

今年是梁小惠一家搬到马堡山“半山小院”第三个年头。

群山脚下,绿树环绕。自从住进这栋230平方米的新房,梁小惠脸上总洋溢着笑容,“以前从来都没想过,我们家能住上一楼一底、舒适又漂亮的小洋房。”

宽敞明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的厨房,液晶电视、冰箱、电脑、饮水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太阳能、沼气取代了柴火,无害化卫生厕所告别了猪圈茅坑,如今梁小惠甚至还利用车库开起了一个便民杂货店,每个月都能为她带来几百元的收入。

说起以前在肖家沟山区的生活,梁小惠用“刀耕火种”来形容,“住的是土坯房,一下雨就漏,门前也是一条土路,有时候烂泥巴多得都没法走。”那时梁小惠做一顿饭,还需要去山上找柴、背柴;要喝水用水,就用一根根木棒、竹子,先从山上引水下来,再用土瓦缸沉淀一阵,才能拿来用。

“最难的还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儿子往返学校一趟就是三四个小时。”由于交通不便,出肖家沟每次都要步行十几里山路,才能到公路上赶车。为了照顾读书的儿子,梁小惠只能独自离家在山下小学附近租房,在外打工的丈夫成了惟一的家庭收入来源,使得本来就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现在好了,交通方便,新修的东胜小学就在旁边,大伙儿再也不用惦记孩子的读书问题了。”虽然儿子已去南川城里读中学,梁小惠依然很高兴。而且“半山小院”每家门前都浇筑了水泥路,两三分钟就可以步行到公路边的车站,那里每15分钟就有一班公交车驶向南川。

今年,梁小惠居住的“半山小院”6号还有了新的变化,高桥村为了丰富移民们的闲暇生活,特意建立了一间农家书屋,并购置了一台乒乓球桌,地点就设在梁小惠家。“我们家就在安置点入口,来往方便嘛,而且平时丈夫外出打工,儿子在南川读书,就我自己在家,这样一来我们家热闹多了。”

于是梁小惠家的院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好天气,都会有孩童三五几个围着球台奋力比拼;坝子里摆几条长凳,摆上一盘自家刚落籽的瓜子,女人们就能在欢笑中打发一下午的时间;树荫下,则总会有老人啖着粗茶,摆完老龙门阵,又说新鲜事。“以前在山里,隔得远,大家都没什么来往,加上交通又不便,除了有事,很少去城里,平时根本就没什么娱乐活动,现在乡里乡亲经常在一起,感情好得很!”

不仅能脱贫,更要能致富

Shaking off Poverty to Become Better off

刘孝华至今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做抉择时的犹豫与忐忑:故土难离,生活了几十年的祖屋,大山,哪能说搬就搬,何况他也不知道到了山下是否就能真正过上好日子;但另一方面,种着几亩薄田,一家4口人靠天吃饭,这样的生活已然难以为继。面对沉重的压力,经过高桥村干部的几次鼓励后,刘孝华最终拿定了主意:下山!

刘孝华是幸运的,如今他与梁小惠等其他村民一道携家住进了“半山小院”—同样漂亮的两层洋房,同样整洁大方的院落。而且靠着山下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通畅的信息渠道,刘孝华跑起了林木生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打拼,不仅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还实现了家庭收入年超10万元,而这是以前的他从未想过的。

“在肖家沟里居住生活环境都很差,我们搞的是再传统不过的粮猪产业,看天吃饭,碰到不好的年份,歉收很正常,一年的收入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山区闭塞的交通还使得刘孝华的运输成本大大增加,每次到市场去卖自家养大的猪或鸡鸭,光运费就要花掉刘孝华两三百,让他很是苦恼。“山里还有野猪,伤过人,都不敢去撵,一年下来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经常大半都被糟蹋了。”刘家婆婆在一旁补充道。

刘婆婆是刘孝华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身子骨依然健朗。搬到山下最令她满意的便是和新居邻里的唠嗑。“他们经常来串门,地里有多的产出也拿来送我们,还匀出土地给我们种些小菜。”

如今,刘孝华早已摆脱当初下山时“土地没有了,靠什么吃饭”的忧虑。今年,听说高桥村在马堡山安置点附近准备打造一个天然钟乳石洞旅游项目,又让刘孝华动了心,他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开办一家农家乐,现在他每月都前往村里组织的美丽乡村培训班“充电”,“听说已经到招商阶段了,到时候这里真要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开发出来,我们移民的日子肯定会更加红火!”

日头渐渐西斜,“半山小院”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开始响起锅碗瓢盆的合奏。在村头岔路口,会有小儿牵着大黄狗奔向归来的父亲,也有妈妈卸下儿子肩头的书包,手拉手回家。在他们旁边,是一面长长的文化墙,上面生动地描绘着马堡山移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刀耕火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搬进新居,步入小康,奔向幸福。

山下的日子,恰如主人家端上的那一碗油茶,从初抿的微微苦涩,到咸、麻、甜各种滋味在味蕾上绽放,直至一口饮尽,那一股充实与满足刹那涌上心头,让人沉甸甸,又热乎乎。

猜你喜欢
小惠半山南川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半山,挺好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您的脸像水蜜桃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脸盲
重庆市南川区:山隐云深不知处
小惠的心事
王安石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