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应钦 袁礼文
金秋的暖阳打在身上,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大竹村年满65岁的老农田茂均脸上泛出一片兴奋的古铜红,他手扶锄把给我们解释啥叫CSA蔬菜基地,“CSA”让他这个月又多领了300元工资,他说他家共有3亩地,收入却是以前的5倍。
“这真得好好感谢市人口计生委!”
同田茂均一样,自从重庆市人口计生委与白沙镇结对共建以来,村民心里和嘴里便生长出了许多故事。
“嗦—嘘—哇—转!”
布谷催春的时节,白沙镇黄阳村1社石院子一块明晃晃的水田里,一位“村民”左手执着牛绳和鞭子,右手稳扶犁头把手,口中吆喝着牛儿向前,只见铧泥从水中乖乖翻起,一片片往犁铧两边分开去。田坎上“看稀奇”的农民边看边在赞叹:“真是犁田的好把式!”
村民没想到这位从城里来的“大官”、也会犁田,也没想到市人口计生委把白沙镇当作机关干部“接地气”的试验田,更没想到,计生干部是在用这种方式,宣告“犁”开有些板结了的干群关系,“种”下结对共建的鱼水深情!
但是,从2010年这块“试验田”“开种”时起,村民们见证了试验田里这些劳作者的所言所行。机关干部为期一周的劳动体验之后,重庆市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要求每一位市人口计生委负责人各率一个组,各带一摞问卷,各走一个村,摸清群众到底想什么、盼什么,结对共建到底干什么、建什么,机关干部在白沙镇应该留下什么、收获什么。此刻起,市人口计生委干部的足迹和汗水遍布白沙镇7个村32个农业社。
“红庙村发个言!”“顺竹村发个言!”“井泉村发个言!”……在市人口计生委结对帮扶白沙镇联席会上,市人口计生干部人人以“村民”自居,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介绍摸到的情况,纷纷提出发展规划建议。
完善基础设施—助推产业发展—打造亮丽村庄,“三年三步走”、“三个一点”(市人口计生委出一点、区政府出一点、区人口计生委出一点)的结对共建思路写进了《帮扶协议》。市人口计生委把白沙镇全体老百姓的希望绘制成蓝图,并从此踏上迄今4年的卓有成效的建设之路。
“五六十年代能摸到腿(同住),七八十年代能听到声(广播),九十年代能看到烟(小车),近些年只能瞧到影(电视)。今天,能摸到腿的干部又回来了!”看到市人口计生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点滴相与,休戚与共,当地群众把这些干部当成最可信赖的人。
“新修公路进山洼咧,汽车嘀嘀到我家……公路好像金扁担也,挑着城乡奔四化”。
听到顺竹村的孩子们开心地唱着这首《金扁担》,我们的情绪得到感同身受的感染。
白沙镇地形地貌为三山夹两沟,自古“关梁蜀道难”,几个边远村的交通极为不便,货物进山出山,全凭村民一根竹扁担。
以顺竹村为例,全村辖7个农业社,710户2263人,幅员面积9.4平方公里,山高路陡,“到镇上买点日用品来回得走上几个小时,赶个场就得耽误大半天时间,这路就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当地群众说。
比行路更艰难的是饮水。井泉村辖6个农业社,447户1300多人,因常年缺水,全村700多亩稻田有40%都改为了旱地,遇到天干的时候,担一挑水要一个多小时,有的群众甚至半夜去水凼等水,由于水量有限,曾发生群众为争水而打架的现象。
两大“拦路虎”横亘在结队共建的主导者面前,村民渴求的眼神恍如扎在市人口计生委干部心头的针。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解决好他们的难题,我们就是忘了根!”这样的共识一旦形成,市人口计生委机关“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蔚然成风,从笔墨纸张中省,从会议经费中省,从公务开销中省,多方筹集,4年里,“口积肚攒”600余万元,全额投入到白沙镇改善基础设施。
白沙镇党委书记向焱扳着指头如数家珍:这4年,用这600万元在白沙镇实施了便民路、便民桥、人饮工程等帮扶项目60多个,全镇32个农业社8500人受益,受益面达80%。交通建设方面,硬化便民路近25公里,修建便民桥5座,新修村社公路6条16.9公里,整治维修村级公路干道10公里,硬化黄阳村、千里村出境公路3条5.5公里。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新修人饮工程15处,解决16个农业社3300人、4800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维修井泉村灌溉渠2000米,近200亩良田得到有效灌溉。
白沙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以市人口计生委的无偿扶持资金撬动区国土、计生、交通、建设、农业、水务、财政等部门在本镇实施50多个项目,资金达20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全镇发展硬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今年夏天白沙镇连晴高温40多天,水利工程发挥巨大威力,全镇基本没有出现人畜饮水困难。人们在千里村2社村民王福寿家里看见水缸口安装着一白一蓝两个水龙头,深感诧异。王福寿说,一个龙头是以前的,一遇天干就不出水,一个是市人口计生委帮扶安装的真正自来水,两个龙头安一起,一是提醒不要忘记了从前缺水的历史,二是要记住市人口计生委出资修水池这份恩情。
白沙镇是农业镇,和许多地方一样,土里刨不出金娃娃,青壮年劳力大都打工去了,留下来的,都是些“386199部队”(妇女、小孩、老人)。田茂均说,农民就是做庄稼的,以前“头上顶块布,按到活路做”,不曾想活到65岁,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增了收入。
此前,白沙镇农民有苗木、笋竹栽植经验,但“小打小闹”,经济效益差。能不能靠种植引导农民赚钱呢?几经合计,引进一家已有成熟经验公司的CSA蔬菜项目落户白沙镇摆上结对共建日程。
CSA即社区支持农业项目,是指消费者先交钱预订下一年的蔬菜,等蔬菜成熟后,由承包该项目的公司送货上门。在该项目中,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获取一定的土地流转金;公司再将土地承包给农户“打理”,每月按亩数给农户发工资,产量多的时候还会有奖金。农户则无需担心销路问题,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
“种了地,会不会收不到钱哟?”
“哪有这么好的事?”
当市人口计生委在结对帮扶联席会上提出这一项目时,村民们对所谓的CSA蔬菜项目一点都不相信。
于是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到处找敢“吃螃蟹者”,一个月下来,终于有20多户村民参加CSA蔬菜项目。
白沙镇镇长李如军说,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收入却实现了倍增。他说农民收入有三部分,一是流转土地的费用,每年810元/亩,二是帮公司种菜的务工收入,每4亩月工资900元,三是奖励收入,蔬菜出产量高能得到公司奖励,3项加一起,人均每月可达1400元以上。
初尝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参加到蔬菜项目中来。规划1500亩的蔬菜基地目前已有100多户村民加入,种植规模达800多亩。
CSA蔬菜项目的带动,加上对全镇7个村花卉、苗木等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白沙镇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5900元增加到现在的9698元。
“现在在家里收入多了,生活好了,也就不再出去打工了。”村民李代强说。
稻收时节,已是晚上10点,冉凤莲接到红庙村1社刘益德的电话:今年丰收了,我想请你来我家吃新米饭!
陈远辉也收到一条喜讯:他帮扶4年的千里村的黄楠就要学成毕业参加工作了!
而王卫帮扶的井泉村困难学生张体娟,也顺利圆梦了!
从2010年开始,重庆市人口计生委组织100余名干部职工,与白沙镇138户计生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用心、用情、用力对他们进行了无私的帮助和扶持。
白沙镇一位干部当了回有心人,记录下了帮扶的点点滴滴:干部职工自行出资20余万元用于帮助计生困难户发展生产、子女入学、医疗救助及危房改造等;组织村社干部150余人次,到上海崇明、山东寿光、江苏华西村培训学习;全市率先在白沙镇实行了“一工一农”半边户奖励扶助政策、全区率先在在白沙镇实施村级人口文化阵地建设、全区率先配齐配强了计生女专干;在人口计生委帮扶下,已有47户贫困户成功脱贫;2013年白沙镇被国家卫计委评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重庆市人口计委机关党委唐亚辉“骄傲”地说:我们人口计生委的干部到了白沙,任何一家的狗都不会咬我们,任何一户人都会热情挽留我们,任何一个群众都会信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