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熊怡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背景叙述
中国梦,是2013年的国人主题;重庆梦,是重庆人的2013年主题。田太根,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用他的2013,诠释了每一个人美好的梦想,每一个人情绪饱满的追梦历程,每一个人美丽而绚烂的圆梦画面。
田太根和他的同学们比起来,面相上有些“着急”—他们昵称25岁的田太根是“田老头”、“田大叔”。
课余时间,别人可能会外出写生,或是打游戏、谈恋爱,而这些时候,田太根不是在看店,就是想着再进些什么货、设计摩托车彩绘图。因为他既是普通的大三学生,也是重庆大学生创业园“川美设计机车俱乐部”的老板。
“困难就是在面前的一个个阶梯,我就只需要爬上去就行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的镜头里,田太根对生活的坎坷这样轻描淡写。出身农村山区,打过上百种工,创过四次业,不仅因为他比同龄人走过更波折的路,也是对他的勇气和执着的一种敬意。
“I quit, let the younger brother go first.”
从小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田太根一直是半工半读。“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把我们那的山货和家里种的菜,拿到集市上去卖。”2008年田太根高中毕业,而不久弟弟也将面临高考,老实巴交的父母种地的收入,根本支撑不了兄弟俩的学费。
“没办法我退出了,让弟弟先走。”尽管田太根也非常想读书,可他那年还是去了成都打工。他做过餐厅服务员、墩子,发过传单、推销过啤酒,只要能想到的工作他几乎都做过。在当搬运工给客户送画材的一次机会,田太根认识了一位办美术培训班的老师。
虽然田太根既没学过绘画,当时也没有能力承担学费,但他对课堂天生的渴望,不能掩饰也无法伪装。了解到田太根的处境,老师决定免费资助并教他。他就白天干搬运,晚上去画室学画画,回到宿舍自己还练到凌晨。
一段时间下来,老师非常认可田太根的美术天分,鼓励他继续学。但是每天仅有两三个小时睡眠,两个月后这壮小伙的身体也累垮了。“不能再让老师资助我了。我要先想办法在这里生存下来。”
又一次忍痛放弃,但田太根相信是暂时的。半年后,他从一家KTV的普通服务员,升到了大堂经理的位置,也开始有了一些积蓄。2009年,他再次找到了画画启蒙老师,一边帮老师的培训班招生,一边重拾画笔,为了找到人生的路基。
“I”ll go back to my journey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2011年,田太根供完弟弟4年学业,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在此之前,他的专业成绩曾经达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录取线,只是因为那年英语差了十几分而失之交臂。“不过,因为画画我来到了川美,又因为在重庆,我找到了更适合我的平台。”田太根兴奋地说。
田太根来到重庆大学城,首先考虑的是靠什么养活自己。他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份工作发传单。“通过发传单,我了解到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分布,这是我市场调查的第一步。”他还调查了当地的“摩的”行业,渐渐地与玩摩托车的车友们也成了熟络的朋友。
很多人得知田太根为了求学而经历的种种磨难,都问他为什么要做那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却说,“我所打的每一份工,不是因为喜不喜欢,而是真心想了解这些事是怎么运作,其实都是为了慢慢接近我的理想做准备,再苦最终也要回到我自己的征途。”
重庆是山城,也是“摩城”。“我与摩托车的渊源很早了。”初二那年,田太根就曾因故辍学,买了一辆摩托车,跑起了“摩的”。初中毕业后的暑假,他又在汽修厂找了份工作,学过汽车修理。“可以说摩托车伴随了我整个中学阶段,也曾经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摩托车逐渐从普通的代步工具,变为“发烧友”们的收藏品的大背景下,田太根想,干嘛不开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不需要花多少钱,自己又很了解。
2013年初,他将自己获得重庆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的“摩托车俱乐部”项目变成了现实。在大学城熙街旁的大学生创业园,以每平米15元的租金拿到了一间门市。这间摩托车俱乐部,主营摩托车维修、改装工作。现在,田太根的货渐渐地拿得多了,俱乐部在慢慢地壮大,每月平均盈利上万元,这离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系里的老师们都认为,田太根的画充满生命力,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也许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走过这段波折的路,一定会有额外的收获。”田太根说,“我的愿望,其实是想把画画与摩托车结合起来。”
经过改装的摩托车通常是车友们收藏,或作为竞技赛车使用。国画专业的田太根将自己懂摩托车、懂市场,客户资源丰富、设计功底强的优势进行整合,希望未来经过自己亲手改装的摩托车,能够披上他设计的中国元素的彩绘图,去参加国际车展。田太根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开着一辆吉普车去各地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