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来往往

2013-03-03 01:58熊怡刘汪洋
今日重庆 2013年21期
关键词:艺术节市民重庆

□文/本刊记者 熊怡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2013年12月2日晚,在国泰艺术中心上演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十年庆典重庆获奖艺术家专场演出”,由“川剧皇后”、三度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领衔,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庆艺术家们聚集一堂精彩献艺。

至此,百花绽放、星光熠熠的重庆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简称“四艺节”)圆满落幕。

在“四艺节”营造的浓厚艺术氛围中,重庆市民迎来了“梵高”、“塞尚”,“女驸马”、“牡丹亭”,以及全国的杂技、魔术高手。也感受了世界知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中国戏剧界“大导”林兆华等名家解读“高雅艺术”。

在参观《印象派大师版画真迹展》之前,来自意大利艺术中心的166张、被称为“版画的黄金时代”的杰出作品,甚至“印象派”这个词似乎离不少重庆市民还很远。正如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林,面对这些无声而自由的线条时感叹:“此次展览是重庆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对于加深市民对国外优秀艺术的了解是个很好的开始。”

不仅是美术,此次来渝的各界名家名团,同样把那些看似遥远的高雅艺术带到了普通市民身边。“四艺节”期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北京现代舞团、柏林德意志国家童声合唱团等,大批优秀艺术团体集聚重庆。2013“三峡之声”交响音乐会,就是由知名小提琴家吕思清携手著名指挥吕嘉,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演奏。此次演出特邀基层文化干部、社区居民以及库区的老师学生免费观看。吕思清说:“古典音乐可以在音乐厅里听,也可以在校园、工厂、山区听。我们可以用一切平台来推广它,重庆这样的惠民专场很有意义。”

在一片雷动的掌声中,南京军区文工团创作的大型舞剧《牡丹亭》完成了重庆首秀。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丛林的不朽经典,问世400多年来,第一次用舞剧的形式演绎。无论是柳梦梅鹅黄底的梅花长衫,还是杜丽娘粉红底大花裙装,一起构成了舞台最美的春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岂能由萧何?青史浩荡千古后,奈何人心说奈何。”上海京剧院带来的新编京剧《成败萧何》这段结尾唱词,荡气回肠又书尽无奈。在精致的舞台设计与表演中,观众仿佛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

“四艺节”期间,市民不但看到重庆本土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而且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来自北京、上海等国内直辖市,浙江、安徽、湖北等长江沿线省市,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外艺术经典的华丽风采。通过坚守高端艺术品格,汇聚经典名作,云集名家名团,向全市人民奉献开放多元、交流交融的高品质艺术大餐。

14个贴满300多张城市建筑照片的魔方,一个名为《混合》的装置作品,表达了作者想让城市像魔方似的,随心所欲地变幻出不同的建筑风格,拥有独特的个性。借用了中国绘画和西方油画的材料进行创作,融合徽派建筑、古代仕女、葱郁的大树的美术作品《游于艺》,是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也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以“城市幻象”为主题的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开展,覆盖了艺术的各个门类和形式,涵盖传统与现代、视觉与观念等。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年轻态的艺术创作,让公众和外界媒体意识到“艺术重庆”的一面。“重庆美术馆的正式开馆,是艺术走近市民的一个很好的起步。”在“四艺节”举行的重庆美术馆开馆暨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开展仪式上,重庆美术馆馆长罗中立表示,重庆美术馆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它有责任提高市民的艺术修养,更要作为展示重庆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重庆参与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文化盛宴,从2007年至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举办到了第四届。以艺术节为契机大师们频繁到访重庆,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重庆威尔士周、法国现代艺术展、“德中同行—走进重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不仅引进来,还能“走出去”。2008年以来,重庆共派出263项、3154人次,出访国家或地区70余个。期间,沈铁梅将川剧唱到了欧洲舞台,川江号子在德国举办的第八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节比赛中“吼”出了金奖。

高规格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已经成为重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艺术家们的来来去去中,我们与中外艺术名作名团的距离近了,也让我们的城市文化品格逐渐形成和提高。

猜你喜欢
艺术节市民重庆
重庆客APP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视觉重庆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在这里看重庆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