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72例

2013-03-01 09:01刘淹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针药散寒肉桂

刘淹清

(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上蔡463800)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72例

刘淹清

(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上蔡463800)

目的 观察中药结合针刺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44例痛经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结合针刺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66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46例,好转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1%;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痛经疗效显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药;针刺;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l,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女性。该病发病原因多为精神焦虑紧张、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或贪食生冷食物、冒雨涉水、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倾[1]。病情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利于身心健康。临床中治疗原发性痛经药物主要为前列腺素合成酶制剂,副反应较大,且易产生依赖性[2]。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我们对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取针药联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44例PD患者,诊断均符合《妇产科学》第6版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3]:①行经期或经期前后伴有阵发性或持续性下腹疼痛,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腹泻及四肢发冷等,上述症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连续超过3次;②B超排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腺症等妇科疾病导致的痛经。年龄16~40岁,平均24.6岁;病程15个月至10年,平均3年;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4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药治疗,安宫黄体酮片每日一次口服,每次4mg,自月经第5日开始连续服用20天,用药3个月经周期。

1.2.2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针药联合疗法。中药治疗:PD主证为寒凝血瘀,因此应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我们取《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加减疗法,方药:当归15g,川芎10g,干姜15g,小茴香、肉桂、川楝子、桃仁及乌药各10g,红花、延胡索各12g,蒲黄、五灵脂各15g。水煎服用,1剂/日,分早晚2次服用,自经前2日开始服用直至行经3日,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针刺治疗:取穴:三阴交(双),水道(双),地机(双),关元,血海(双),太冲(双),合谷(双)。针刺方法:关元直刺1~1.2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三阴交、太冲穴直刺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血海、地机及水道穴直刺1~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合谷直刺0.5寸,行提插捻转补法。直刺得气后留针30min,针刺疗法自经前3日开始,7日为一疗程,治疗3个月经周期。

2 结果

2.1疗效评定[4]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病情未见反复;好转: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但未能持续3个月以上;无效: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

2.2临床疗效治疗组72例,治愈66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72例,治愈46例,好转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痛经又被称为经行腹痛、妇人血气痛及月水来腹痛等,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气滞血瘀、寒凝胞中导致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而且由于女性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情况,痛经多伴随月经周期发作[5]。基于痛经的发病机制,治疗多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为原则,而少腹逐瘀汤加减法则能充分满足上述治疗原则。

少腹逐瘀汤为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创,是治疗血瘀证的代表方之一,将川芎、延胡索、红花、当归、桃仁等作为基础药物,佐以具有温通下气功效的干姜、小茴香及肉桂等药材,所以具有显著的温经止痛效果[6]。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延胡索中富含延胡索乙素,后者镇痛效果较好。《临证指南医案》有语:“盖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因此在中医经络脏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针刺某一个或几个腧穴,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使淤滞不通的气血重新畅通无阻的运行,疼痛自然消失,这也是中医毫针镇痛的原理。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位,且处于胞宫位置,具调冲任、温元阳及驱寒止痛之功效。作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地机穴具有健脾祛湿和通经镇痛的作用。水道是足阳明经穴,可调和冲任及镇痛。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与血海配合发挥行气解郁、调理气血之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理气镇痛。通过针刺方法补合谷、泻三阴交,即可达到活血理气、镇痛祛瘀的效果[7]。

总之,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针药结合相得益彰,治疗痛经疗效显著,可作为原发性痛经的理想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0.

[2]王晓军,宋新龙,高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1):133-135.

[3]甘文叙,罗海英.针灸推拿配合药物治疗顽固性、原发性痛经28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7):427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5]刘亚平,孙瑞,侯广云,等.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345-346.

[6]葛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11):14.

[7]孟祥慧,郭丽.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255-257.

肉桂——治疗沉寒痼冷之王

【歌诀】

沉寒痼冷肉桂王,

散寒止痛温经阳。

元虚不足厥逆亡,

肠疝痹痛命火伤。

【释义】 肉桂味辛甘,大热之品,主入脾、肾之经,善疗下焦虚寒,引雷龙之火下安肾脏,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本品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沉寒痼冷,治疗寒邪内侵,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或寒疝腹痛。

【药解】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主治:①用于命门火衰,肾阳虚证之阳痿,宫冷等。②用于寒凝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等。③用于虚火上浮至上热下寒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汤液本草》:“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3.《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常用药类】 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附子性大热,散寒止痛之力强,治疗脘腹冷痛甚者以及寒湿痹痛,还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临证应用】 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宫冷阳痿,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精等,常与附子、熟地黄、山茱萸等同用,如肾气丸、右归饮;用于治疗寒凝腹痛,脾胃虚寒时可单用为末,黄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如大已寒丸;治疗寒疝腹痛则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本品还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止痛,治疗风寒湿痹痛,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治疗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则配伍附子、干姜、川椒等,如桂附丸;治疗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等,可配伍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等药。

——摘编自人民军医出版社《临证药王歌诀》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8.041

1672-2779(2013)-08-0059-02

张文娟

2013-03-22)

猜你喜欢
针药散寒肉桂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肉桂精油和肉桂醛的抑菌、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体寒的人吃点肉桂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艾草
正交试验法优选肉桂油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工艺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