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分析:统一分配还是自主选择

2013-02-22 15:48王春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专长科研人员主管

王春雷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一、引 言

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自身分化和综合性发展趋势愈益加速,学者间的科研合作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科研合作有助于共享研究资源,提高研究效率,推动科学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对科研合作的开展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促进科研合作的制度建议。例如,王冬梅认为科研合作的主要阻碍是基础科研领域的“市场失效性”及基础科研团队的“专业单一性”,并分析了科学基金制度在推进科研合作和营造良好合作环境方面的作用。谢彩霞指出利益分配是科研合作中存在的一个关键而矛盾突出的问题,应重视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对科研工作者行为的约束作用。易余胤认为科研合作取决于科研人员合作意愿度的大小,并从降

低合作成本、杜绝“挂名”、利益分配合理等方面提出加强科研合作的建议。余影和于波剖析了科研单打独斗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弊端,提出了在考核制度中设置科研合作考核指标、鼓励学术带头人发挥促进作用的改革设想[5]53-55。

归纳起来,研究文献关于促进科研合作的制度建设思路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思路旨在强化“看得见的手”对团队形成的推动。例如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等机构对创新型科研团队给予高额经费资助,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再比如引入学术带头人制度,由权威专家牵头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既定的研究课题。第二类思路重在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研究人员自发合作,强调“看不见的手”对科研合作的促进。例如,在一些高校科研奖励办法中,单一作者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奖励5万元人民币,而以团队形式发表论文的奖励金额要在此基础上增加1万元。其它诸如设置科研合作考核指标、举办小型研讨会等办法,都是遵循此种思路。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当资源或经费有限时,科研政策只能倾向于其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应该强化外部力量的推动还是内在力量的促进呢?例如,对研究机构主管而言,既可以组建科研团队制定统一的研究方案并进行分工(看得见的手),也可以制定相关制度调动科研人员自发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合作(看不见的手)。如果希望科研合作的产出尽可能高,哪种方式的效果更好?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劳动经济学中关于决策权配置方面的研究成果,如Alonso等、蔡洪斌和刘青,并将其运用于科研管理模式选择的研究中来,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若干制度建议,促进科研合作的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框架

为简单起见,假设科研机构有一位研究主管,下辖两位科研人员1和2。科研人员

i

的研究成果函数表示为:

其中

K

为常数,代表了科研人员

i

可能获得的最大成果。在科研合作中,由于存在两个方面的损失,潜在最大成果通常难以实现。一方面,科研人员从事的项目偏离其研究专长越远,做研究就越费事,成本越高。因此可用θ表示科研人员

i

的研究专长,

d

表示他所从事的研究项目,(θ

-d

)反映因研究项目不适应自身专长而给科研业绩带来的“偏差损失”。另一方面,同一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能参与不同的项目,即使参与同一项目,一定级别的项目通常包含多个子课题。如果科研人员1和2所参与的课题相差越远,交流探讨起来就越困难,不利于最终成果的取得。因此,可用(

d-d

)反映因项目差异造成科研交流困难而给总体业绩带来的“协调损失”,

d

表示另一位科研人员从事的研究项目。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科研人员间交流和协调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例如,理工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通常由同一实验室的研究者共同完成,因此科研交流和协调就十分重要;在文科领域,更强调个人的原创思想,协调的重要性较前者就略低一些。考虑到这一问题,用

r>

0反映科研人员间交流和协调对于最终成果取得的重要性,

r

越大,协调就越重要。研究主管的目标是使得两位科研人员的成果之和

U

+U

最大化。在下文中,为分析方便,省略掉目标函数中的

K

,可认为研究主管的目标是使得因研究项目选择带来的“偏差损失”及“协调损失”之和最小。

(二)完全信息条件下科研管理模式比较

此时,所有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θ

=

μ是公开信息。对研究机构主管而言,既可以制定统一的研究方案并把子课题分配下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调动科研人员自发选择参与研究项目。下面对这两种科研管理模式分别进行讨论,分析哪种方式的效果更好。

1.研究主管统一分配研究项目

研究主管分配研究项目给两位科研人员,其目标是使得总成果损失最小,即:

上式分别关于

d

d

求导得:

解之得:

分配给两位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之间的差异为:

可知,科研主管既不是完全按照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分配研究项目以使得偏差损失最小,也不是让所有科研人员从事同样的研究项目以使得协调损失最小。他需要对偏差损失和协调损失进行权衡考虑。当协调不重要,即

r=

0时,按照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分配项目;随着协调重要性的增加(

r

增大),分配给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将越来越接近;当协调变得极端重要,即

r

→∞时,分配给科研人员的项目将趋于一致,此时协调损失最小。

此时研究机构总的成果损失为:2.科研人员自主选择研究项目

如果由科研人员选择自己参与哪个研究项目,则科研人员1将选择

d

使得他个人的科研成果损失最小,即:

关于

d

求导得:

同理,科研人员2选择

d

应满足下式:

解之得:

研究人员自发选择的研究项目差异为:

可知,科研人员也不是仅仅按照自身研究专长选择研究项目,还要考虑到与其它科研人员的协调。当协调不重要,即

r=

0时,科研人员按照自身研究专长选择项目;当协调变得极端重要,即

r

→∞时,科研人员选择的研究项目趋于一致。

在科研人员自发选择研究项目的情况下,科研机构总的成果损失为:

对比完全信息条件下两种科研合作模式的效果可知,

C>C

恒成立。因此,当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为公开信息时,为使研究机构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应选择科研主管统一分配研究项目的管理模式。

(三)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科研管理模式比较

在更多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存在信息不对称。科研人员

i

能够准确知道自己的研究专长θ,而研究主管及其他科研人员只能通过了解其过去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经历来进行大致推断,也就是说,别人只知晓θ的分布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哪种科研合作模式的效果更好呢?

1.研究主管统一分配研究项目

研究主管分配研究项目给两位科研人员,其目标是使得整体期望成果损失最小,即:

上式分别关于

d

d

求偏导,得:

即:

解之得:

分配给两位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之间的差异为:

该结果与完全信息条件下研究主管分配项目时所作的选择基本一致。主管依据其对科研人员研究专长的预期来分配科研项目,同时对偏差损失和协调损失进行权衡考虑。当协调不重要,即

r=

0时,可只根据对科研人员研究专长的预期来分配项目;随着协调重要性的增加,分配给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将越来越接近;当协调变得极端重要,即

r

→∞时,分配给科研人员的项目将趋于一致,此时协调损失最小。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若由研究主管统一分配项目,则科研成果的整体期望损失为:

显然,

EC>C

恒成立,表明信息不对称会给“主管统一分配型”合作模式造成额外的成果损失。而且,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时,额外成果损失也越大。

2.科研人员自主选择研究项目

此时,研究项目不再由上级主管分配,而是由科研人员在知晓自身研究专长θ的条件下自行选择研究项目。令均衡策略为(

d

(θ),

d

(θ)),则在给定另一位科研人员2均衡策略

d

(θ)的条件下,科研人员1选择

d

,使得科研成果期望损失最小,即:

关于

d

求导得:

在上式中,科研人员1知晓自身研究专长θ,但不了解科研人员2的研究专长θ,因而并不知晓其项目选择策略

d

(θ)。由此,上式可转化为:

同理,在给定科研人员1均衡策略

d

(θ)的条件下,科研人员2选择

d

(θ)使得其期望损失最小,可得:

为求解均衡策略(

d

(θ),

d

(θ)),将式(27)和(28)分别对θ和θ求期望得:

解之得:

将式(31)和(32)代入式(27)和(28),得到科研人员的均衡策略为:

科研人员自主选择的研究项目之间的差异为:

同样地,科研人员并不是仅仅按照自身研究专长选择研究项目,还要考虑到与其它科研人员的协调。当协调不重要,即

r=

0时,科研人员完全根据自身研究专长选择项目;当协调变得极端重要,即

r

→∞时,科研人员选择的研究项目将趋于一致。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科研人员自主选择研究项目的总成果损失为:

要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比较“主管统一分配”和“科研人员自发选择”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劣,需比较两种模式下期望成果损失的大小,即讨论

EC-EC

的符号。根据式(24)和(36)得:

r<r

时,

EC-EC>

0。即当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探讨不那么重要,或者说协调重要性有限时,“科研人员自发选择”模式的期望成果损失更小。例如,在偏文的学科领域,成果的取得更强调个人原创思想,协调的重要性略低,此时应当选择科研人员自发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研究项目的模式,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激发研究机构的内在合作力量。反之,当

r>r

时,

EC-EC<

0。即当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探讨非常重要,或者说协调重要性显著时,“主管统一分配”模式的期望成果损失更小。例如,理工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通常需要由同一实验室的研究者共同完成,科研交流和协调十分重要,此时应选择研究主管统一分配项目的管理模式,强化“看得见的手”这一外部整合力的推动,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两种我们熟悉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讨论。第一种模式称为“主管统一分配”型,往往先有学术带头人,由他牵头申请获得高级别的研究课题经费资助,再由他建立学术队伍、制定统一的研究方案并把子课题分配下去,合作过程中更强调外部力量对科研资源的的整合和推动;第二种模式称为“科研人员自主选择”型,事先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研究框架,由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研究专长,自主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到研究团队当中,合作过程中更强调内在激励对促进科研成果的取得。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比两种科研管理模式的效果,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完全信息条件下,“主管统一分配”管理模式更优;(2)多数情况属于不完全信息条件,科研人员的研究专长存在信息不对称,此时“主管统一分配”并不一定优于“科研人员自发选择”,哪种模式的效果更好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科研人员研究专长差异以及协调重要性的大小;(3)协调重要性越大、科研人员研究专长差异越大,应越倾向于“主管统一分配”模式;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强,应越倾向于“科研人员自发选择”模式。根据上述理论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科研管理模式选择建议,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

第一,科研管理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研究活动的特点灵活选择。在偏文的学科领域,成果的取得更强调个人的原创思想,协调重要性略低,此时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由科研人员自发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研究项目的模式,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激发研究机构的内在合作力量。而在理学和工学领域,研究开展需要进行大量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科研交流和协调十分重要,此时应选择主管统一分配项目的管理方式,强化学术带头人制度,甚至可以考虑赋予带头人部分行政力量,通过“看得见的手”从外部强力整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第二,跨机构合作与同一机构内部合作,应选择不同的科研管理模式。在跨机构合作中,参与人员研究专长差异较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此时应选择“主管统一分配”模式,强调外部力量对合作的推动。在同一研究机构内部,科研人员研究专长类似或相互关联,彼此了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此时应选用“科研人员自主选择”的管理模式,通过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激发学术梯队的自发形成。

第三,无论采用何种科研管理模式,减少信息不对称都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因此,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应完善科研人员定期研讨制度、工作论文制度,并在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有利保障,从各方面推动研究人员加强交流,把握学术前沿动态,也利于了解同行的研究专长和创新方向。

[1]谢彩霞.对科学合作促进科学跨学科发展的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

[2]王冬梅.科学基金制度对基础科研合作的引导效用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4).

[3]谢彩霞.科学合作问题及博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4).

[4]易余胤.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合作博弈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5]余影,于波.高校科研单干现象的分析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6]Alonso,R.,Dessein,W.and Matouschek,N.When Does Coordination Require Central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1).

[7]蔡洪斌,刘青.多代理人情形下的授权结构与激励[J].经济学季刊,2008,8(1).

猜你喜欢
专长科研人员主管
我们因为懒惰而努力
高中体育组合技能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探讨
量化民族志:一种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教育研究方法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我是白骨精
梦想
奇货可居
我是白骨精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