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摘要】本研究首先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地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景交融;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的读书时间。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男女比赛读……看似热热闹闹,但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做事情心不在焉、无目的性的不良习惯。3.朗读的面太窄: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盯着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参与了进来,而其他学生则是当观众,做听众。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理解、分析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来读读这一部分。”或者“把×××感情读出来!”这样的指导不具体,不明确,只重形式,不重内心感受,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学生的朗读自然也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二、如何指导学生情景交融地朗读
怎样改变目前的现状,克服存在的一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一个原则,几点重视入手:
(一)一个原则: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情景交融地朗读要有层次性,要体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这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地朗读的策略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从读通大意,到整体感知,从读出情感到融入个人感受,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进而达到通过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读想象文章描述的情境和意境,读出独特的感受,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想》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完成初读的环节;然后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听准读音后,再次进行自读;在学习完生字后,让学生将字宝宝送入课文,重新进行朗读。三次的朗读,每一次的任务都不一样,每一次的读都有要求,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二)几点重视
1.图文对照,促使情景交融地朗读。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我注意借助插图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来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成吉思汗在找不到猎物、劳累时内心的焦虑,急欲得到水,从而进一步感受他焦躁不安的内心。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再具体指导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然地用沉重的语气来读,不仅读出了懊恼的气氛,而且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的内心感受,为他下文失去理智,为学生下文理解成吉思汗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故事情境,体会到了他当时的懊恼和失去理智。因此在引导读成吉思汗犯的错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时学生容易理解成吉思汗的懊悔,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在今后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成吉思汗思想斗争非常激烈。语速要从慢到快,这样既读出了坚定的语气,成吉思汗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也由浅入深,又使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创设情境,带动学生情景交融地朗读。在教学李白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通过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那难舍难分的送别的场面,使学生进入意境,继而进行情景交融地朗读。我撼人肺腑的激情话语,增强了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传染、感染了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动情地反复深入诵读,使课堂散发浓浓芬芳的语文味。
3.边读边想,引发学生情景交融地朗读。如教学《风》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展开想象,以加上动作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指导读这一段时,首先教学“颤动”一词的意思,让学生用小手来当树叶,通过教师“呼”的一吹,小手开始轻轻晃动。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之后,我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反复朗读,把学生引入情境,凭借语言文字在头脑里浮现出微风吹动时的真切形态,增强感受。在理解“林木点头”与“河水起波”时,让学生互相点头示意,双手做滚动状,再对照插图进行想象,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4.挖掘情感,感染学生情景交融地朗读。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一家人为了保住秘密,保存重要的情报,分别是怎么做的?读这段文字时,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学生自然的找到了“她迅速地点亮了另一盏灯”这些语言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母亲的机智勇敢,同时为母亲捏了一把汗,当看到母亲没有成功时,他们的心被紧紧揪住了;儿子和女儿的做法同样会让学生的心怦怦直跳,他们害怕、紧张,他们为孩子们担忧,为国家担忧,学生的情感真实的流露出来,此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5.激情范读,引领学生情景交融地朗读。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导者。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在朗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时,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读这句话时,我并没有提出情感的要求,但是在学完大娘送打糕累倒路旁这件事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此时学生的朗读确实有了情感的变化,但还不知道怎么用朗读表达时,我又这样引导:“你还可以把山读得更高一些,海读得更深一些,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通过亲自范读,学生明白了原来朗读如此简单,可以通过强调重音、恰当停顿和语气的变换等处理方式进行有感情朗读,终于读出了应有的味道。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有助于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我们的课堂只有流淌着情真意切的感受,浸润着情景交融的朗读,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