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小芹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某些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部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特色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的,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在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际开展的实践模式很重要,它关系到课程开发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从中获益的结果。本文将就我们泰兴第三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谈谈开发的实践模式问题。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泰兴第三中学办学特色之一就以教学研究引领教学工作,学校领导积极关注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研究。近年来,我校多项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我校的《读写365》专集《辩证思维与哲理感悟》突出了我校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实践模式的研究给予我们参与的老师很大的启发,对参与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明确实践模式类型,探寻符合实际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实践模式类型较多,如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创新模式,利用资源提高有效性的整合模式,在课程开发中应实践推行的需要的调适模式,以及根据开发阶段和学生层次的选择模式(补充模式、拓展模式)等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课程创新,还是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整合都要依靠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理解、感悟能力的增强。而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的课程调适是弥补、提高学生对原有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的能力,只有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选择,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可见,四种实践模式之间存在着关联和依存性,一个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只由单一实践模式实现。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图,即结合学生兴趣和特长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由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愿参加的课程。我们的实践模式要基于学校实际和社区资源状况,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而展开。如我们的语文校本课程组的《读写365》就是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应提高的能力而开设的。起初这是一种创新模式,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整合、调适。随着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又结合各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由教师进行选择性的实践运用,可以说,我们这个语文校本课程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师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如此,可以说已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他们的个性、思想得到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实践资源,提高实践操作效用
我们泰兴地区历史悠久,自然文化、人文文化丰富深厚。这是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较多地采用整合模式。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校本课程组的《读写365》就是一个整合模式的结晶;当然,其不只是我校、我区资源的结晶。泰兴是“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就其“银杏之乡”的校本研究而言,我们校本课程开发中就可以带着学生去实践、去探寻银杏古树,分析其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意蕴。如2012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回母校种下银杏树所折射出的人文意蕴都可以成为我们校本课程整合、补充的内容。可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不只限于课文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将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如我们对泰兴的孔庙、希董堂茅公祠、岳王庙和何家祠堂等进行参观,将其中能够反映人文素养、爱国情感等成分提取出来,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学习完以上人文景观之后,我们来学习一些课文,如《孔子世家》和《五人墓碑记》等等,学生便能够比较好地接受其内容,感受其传递出的人文情感。如此,进行整合模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了,有效地运用身边的资源,养成关注生活、留意身边资源的好习惯,于是,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校本课程的实践模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只有让校本课程的实践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获益,从而健康而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我校“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考试》的实践模式是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现状,在充分调研、整合筛选比较之后形成的一个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课题研究。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体现着校本课程研究的实践模式的类型和研究的重点。
总之,只有让学生、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中不断深入,不断研究深化运用校本课程的各种实践模式,才能发现校本课程研究的问题,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发挥出校本课程应有的作用,从而切实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和各项素养能力的提高,彰显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高翔.基于常态实施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践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附注:此文为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批准号:TZJKS201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