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旅沪的福建医家浅析*

2013-02-19 23:47陈玉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行医医家中西

★ 陈玉鹏

( 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海 201203;2.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州 350122)

民国时期旅沪的福建医家浅析*

★ 陈玉鹏1,2 **

( 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海 201203;2.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州 350122)

近代上海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桥梁,更是中西医药交流的中心。吸引着各地中医汇聚上海,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福建医家,本文试对民国时期旅沪福建医家的生平、旅沪经历对他们学术、医术上的影响进行探讨。

福建医家;沪;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

近代上海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桥梁,更是中西医药交流的中心。吸引着各地中医汇聚上海,其中包括了部分福建的医家,笔者在参与编写《福建历代名医学术精华》时,发现民国时期为数不少的福建医家有旅沪行医、求学的经历,如包识生、吴瑞甫、俞慎初、陈应龙、李健颐等。本文试对该医家群体的生平、旅沪经历进行介绍,并浅析该时期福建医学与沪上医学的交流和联系。

1 医家介绍

1.1 包识生

包识生(1874-1934年),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为近代著名医家、教育家。叔祖伯寅、父桃初(名育华)均精医。包氏幼承庭训,潜心钻研伤寒杂病10年,20岁开始行医。后游广东,治病辄效,医名颇盛[1]。包识生于1912年至上海,目睹西方帝国主义借传教、行医,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以及北洋政府极力摧残祖国医学的事实,立志振兴祖国的医学。他邀集同志,组织“神州医药总会”,主编《神州医药学报》,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自任教务长,自编《伤寒杂病讲义》及《诊断学》等教材。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场所问题,后又创办“神州医院”。1914年,包氏与余伯陶等发起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联合全国同业奋起抗争,使中医得存一线生机。包识生在沪20余年,一面行医济世,一面培养造就中医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著名医家,如上海浦东人秦伯未,解放后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江苏镇江人章次公,解放后曾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西婺源人程门雪等皆受其教。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等职,其学术宗仲景,尚经方,严遵成法,善治伤寒、杂病,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包氏一生勤于学术研究,著述不辍,有《包氏医宗》4集传世,得到中医界好评和重视。

1.2 吴瑞甫

吴瑞甫(1872-1952年),名锡璜,字瑞甫,号黼堂,福建同安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学说,被誉为“医教研结合的楷模,海内外洋流的巨匠”[2]510。世居同安县城后炉街,祖辈七代咸以医名,家学渊源,早年弃儒从医,后悬壶厦、沪和星洲等地。吴氏于1918年至上海悬壶开业,在沪期间,屡起沉疴,名闻遐迩[3],1921年返厦门定居行医,其医寓“退补斋”位于开元路。民国9年,应聘任厦门回春庐医院院长,潜心著述。民国18年,“三一七”国医运动后,邀同热心公益事业的知名人士,创办厦门医学讲习所。民国20年,担任厦门中央国医支馆馆长,同时发起创办厦门国医专门学校,自任校长,大力培养中医人才,曾主编《厦门医药月刊》、《国医旬刊》等医学刊物。吴氏较早接受东渐的西方医学知识,对中西医学评价客观。主张中西医汇通,以为中西医学虽宗旨悬歧,而理法并无差异,两者可参考互证,以会其通。其汇通中西医的主张是:“学无论中西,惟能收伟效,便是名法良药”;对西医学,要“说取其长,理取其足,方取其效”。遂以“中西汇通”、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先后编著《中西内科学》、《中西脉学讲义》、《中西温热串解》、《脑髓病论》、《删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辨》等书,皆以中西学说互相参证,阐述医理。抗日期间吴氏为避日寇,远渡至新加坡,仍致力于中医教育与学术研究。

1.3 李健颐

李健颐(1891-1967年),原名孝仁,号梦仙。祖籍晋江县池店乡。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小时随家迁居平潭县。其父精于医术,他从小受其启蒙,勤读中医书籍,随父诊病。后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校,奠定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民国37年开设徐庆堂诊所,创制“百灵丹”、“万应散”,药效显著。李氏是近代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者与倡导者。其潜心中西医学,对于鼠疫一症,经过21次试验,创立治鼠疫有效的“二一解毒汤”,制成“二一解毒注射液”,用此药救活不少人。另外,李氏历十余载之研究,将中西阐明鼠疫诸书,撷其精华,衷中参西,采中西神效之良方,撰写《鼠疫治疗全书》一书,于民国24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发行全国。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誉称:“平潭友人李健颐,当世名医。深得家学渊源……所载之医案治法,莫不精良”[4]。李氏一生勤于实践,著述颇多。30至40年代间,多次撰稿投登上海《文医半月刊》、《医界春秋》和福建的《现代医药》、《医铎》等医刊,著有《鼠疫治疗全书》、《汉药便览》、《痘疮汇参》、《内经知要注释》、《四诊概要》、《临床医案笔记》等书。李健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批确认的名老中医。

1.4 胡友梅

胡友梅(1889-1967年),福建莆田仙游人,中医内科学家。早年从父学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医校,向名医丁福保请教,后自沪返回家乡仙游县开业行医。曾任仙游国医学校教师。1956年后,历任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其致力于中医理论研究,主张中西医汇通、依据国内医学的情况出发,为创新医而大声疾呼,对中西医结合一生抱乐观态度[5]。30年代时起即以中医古籍为基础,撷取西医之精华,历数载编写成《中西对照医药学》、《中西诊疗新编》。著作有《中西医对照医药学》、《中医诊疗新编》、《伤寒与温病诊疗表解》、《中医学术体系的初步探讨》、《常用方剂歌括》、《常用针灸治疗手册》等。

1.5 陈应龙

陈应龙(1902-1993年),厦门市中医院创建人,主任中医师、教授。福建龙海白水镇人,越南归侨。他精研中医、针灸、气功,独创“针刺子午补泻手法”,行医近60年,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陈半仙”[2]。陈老年少体弱,药石缠绵。早年从师于陈敬贤先生学习气功,1936年春,到上海拜中国精神研究会会长旅日归侨鲍芳洲为师[6],学习研究气功、精神感应法、催眠疗病法,接受了“灵子术”衣钵真传,逐见体健神奕。毕业后,同年十月,又专程赴无锡参加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登承门,拜承淡安先生为师,潜心钻研承门针法。陈老潜心于中国针灸学研究,把气功的治神养心功能同针灸的补泻手法熔为一炉,独创带气行针“子午补泻手法”,尤其擅治癫狂、瘫痪、聋哑、小儿麻痹症。其著作有《陈应龙针灸医案》、《陈应龙医疗气功选》。陈老为继承中医药学、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邀请赴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及港台诊病及讲学,蜚声海内外,桃李满天下,多次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86年6月陈老行医50周年之际,卫生部部长崔月犁题词:“大力培养针灸气功专家,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服务”。

1.6 俞慎初

俞慎初(1915-2002年),原名建镳,又名谨,号静修,福建福清人,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当代中医学家,中医医史学家,教育家。其父亲俞介庵先生为当时邑之名医,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急性热病,医术精湛。俞老幼时师从当地晚清秀才何若溪、禀生詹伯涵等名师习文,中学毕业后随父习医[7]。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1930年2月俞老远离家乡,就读于上海中医学校,在上海名医秦伯未门下潜心研习医学经典。由于名师指点,他的眼界开阔,学业猛进,并成为一代名医的高足。1933年2月返故里,3月起先后在福清城关裕济药店和福余药行坐堂行医。同年5月主编《现代医药》杂志,并兼任上海《中医指导录》、《中医世界》、《中医科学》等医刊杂志的特约编辑和撰稿员,并积极参与维护中医学术的抗争活动。1938年2月受聘为上海中医专科学院和中华国医专科学校教授。为了提高古文学水平,以利于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深人研究和探索,1938年6月,进入上海诚明文学院深造,专修国学文史专业知识,曾跟随一代著名经学家蒋维乔学习,历经3年的正规研修,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文史知识。1941年5月,经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中医师登记,发给合格证。在沪期间,俞老与名医施今墨、时逸人、张赞臣等人创办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担任教务主任,又参与编辑《复兴中医》杂志。1942年至1943年7月兼任上海中医专校、中华国医专校和复兴中医专校教授。1943年后,俞老返回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代表著作有《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俞慎初论医集》等。

1.7 其他医家

除了以上6位医家外,尚有诸多福建中医界人士有赴泸拜师求学,接受新中医教育之经历。如福建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叶俊德[2]5031915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福建名老中医盛国荣[2]503于1934年赴沪师从陆渊雷、章次公等名医,曾参加编辑上海《新中医药》月刊,后回厦门行医。福州妇科名医陈雨苍[2]5351936年赴上海中国医学院继续深造。1940年于中国医学院毕业,返回连江珍头继承父业,悬壶济世。泉州名老中医蔡友敬[2]5231937年赴沪就学于近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尽得“丁氏学派”之传。毕业后,返回泉州行医。福建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名老中医陈明见亦曾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并在临床跟随章次公抄方,在其整理的《章次公医案》前言中写到:“我前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学习时,幸而分配在章老师诊所实习,亲承教诲,信笔记下医案2 600余诊次,经整理初稿已告完成,分为内、外、妇、儿、时病等五部门。认为章老师的医案,学贯中西,言出于理,反复实践,如实反映,卓然成家,堪为后学津梁。”1929年3月17日福建中医界推派福州林趋愚、柯寿昌,建瓯方修甫、刘春波等和厦门神州医学分会、福建建宁医士公会学术团体为代表,参加在上海组织的一系列抗争活动[8]。

2 结语

我们对上文所列医家在沪的医学活动作一浅析。(1)在沪时间较长,直接参与沪上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有包识生、俞慎初两位,包氏参与组建“神州医药学校”,并任教务长,俞氏则曾参与创办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担任教务主任,并于1942年至1943年7月兼任上海中医专校、中华国医专校和复兴中医专校教授。(2)在沪有行医经历的,如包识生、吴瑞甫。包氏在沪一面行医,一面培养造就中医人才。吴氏自1918年至1921年在沪行医,颇有医名。(3)在沪接受新式中医学教育,并形成中西医汇通观点的医家,如胡友梅、李健颐等,厦门吴瑞甫亦以中西医汇通成就闻名。(4)在沪得名师指导,后成为名中医的,如陈应龙、俞慎初、盛国荣、蔡友敬、陈雨苍等医家在沪的学习经历,对他们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医术的提高均有重要的影响,如陈应龙从鲍芳洲处学习“灵子术”气功,并发扬光大,与针灸补泻手法熔为一炉,创“子午补泻手法”。(5)俞慎处、李健颐、吴瑞甫、盛国荣等医家等通过创办医刊、发表文章等形式与沪上医学保持多年的交流往来。(6)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瑞甫、俞慎初、胡友梅等诸多旅沪的医家,在回闽后均积极创办中医学校、编撰医学教材,成为福建近代中医教育事业兴起的先锋和主力。

总之,我们从这些医家的旅沪经历及生平介绍中,不仅能看到民国时期福建医学与上海医学的交流和联系,还看到民国时期沪上医学对福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形成及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1]邓铁涛.中医近代史[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 696.

[2]史宇广.中国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1:503,510,523,535.

[3]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51.

[4]刘德荣,俞鼎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俞慎初[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10:1-2,217-218.

[5]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611.

[6]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M].学苑出版社,1991:258.

[7]沈文蛟.神针起沉疴 誉满海向外-怀念著名中医针灸专家陈应龙[J].中医文献杂志.2004(4):41-43.

[8]刘德荣.福建医学史略[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216.

StudyonTCMDoctorsfromFujianwhoVisitedShanghai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

CHENYu-peng1,2

1.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 2.FujianUniversityofTCM,Fuzhou350122

Shanghai was the exchange cent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as well as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TCM doctors all over the china came to Shanghai,including Fujian's.This arcticle trys to introduce their activities in Shanghai,and the impact which had mad on their academic and clinic skills.

TCM Doctors from Fujian;Shanghai;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Converg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9-1-36)。

**作者简介:陈玉鹏(1980-),男,福建龙海人,医学博士,讲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工作。

R 258

A

2013-05-07)

猜你喜欢
行医医家中西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板鸭”行医记(一)——中医在西班牙行医的特点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