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白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盐城 224000)
脑梗死是人体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多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从正常人变成一个残疾人,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如焦虑、悲观、抑郁、急躁易怒,甚至陷入绝望,产生自杀念头。因此,临床护理中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消除低落的情绪,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为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笔者对我院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以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27~78岁,平均(59.68±10.39)岁。全部患者神志清醒,能理解并准确回答问题,均经CI或MRI确诊为脑梗死。
2.1.1 情绪低落:脑梗死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了影响,患者慢慢出现做事无兴趣,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觉得活着没意义等心理。同时,长期受病痛的折磨,脑梗死患者会逐渐丧失劳动力,生活无法自理,从而造成自卑心理,表现出沉默寡言,情绪低下,不愿与人交谈等情绪低落现象。
2.1.2 悲观抑郁: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同时,各种症状消失较慢,对治疗没有信心,不愿积极配合,认为患病已成定局,无康复的希望,心情压抑,彷徨无助,进而表现出消沉、悲观、失望、抑郁等负面情绪。
2.1.3 焦虑:脑梗死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内心体验。同时,一些患者担心瘫痪的肢体不能恢复,失去生活能力,会因医疗费所造成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着急,从而产生焦急忧虑。
2.1.4 烦躁易怒: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完善,临床治疗中患者会对功能缺陷的康复程度而产生担忧,对各种症状消失较慢产生治疗效果的怀疑,从而表现或消沉、或悲观、或失望等。而年岁稍轻或平时性格好强者,则心有不甘,表现出烦躁、易激动或固执任性等情绪,不愿配合治疗。
2.2.1 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亲切和蔼地与患者沟通交谈,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在生活上给予必需的指导与帮助,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正确面对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交谈过程中注意传递情感技巧,如握手交谈,使之感到亲切;抚摸安慰增强患者的信任与安全感,使其心情完全放松;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了解患者需求,同情和理解患者,耐心细致地劝慰,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情绪。
2.2.2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消除患者负面情绪:首先,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舒适优雅的环境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医护人员应保持病房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温馨气息的环境里。其次,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协同家属一起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如听广播、听音乐,转移其注意力,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在不知不觉中淡忘烦恼,心境变好,使整个人乐观起来。最后,激发患者治疗的积极心理。精神支柱在悲观、绝望和恐惧的患者中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要劝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让患者知道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2.2.3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患者治疗信心:脑梗死患者有很强的心理压力,心理活动复杂,对该病的认识差别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及疾病发生的过程,让患者了解药物作用、性能、用药的目的等,从而使其对自身疾病有全面了解,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恐惧,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可向患者讲述同患脑梗死的精彩生活经历,用好转的患者例子鼓励刚入院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4 制订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建立社会适应心理: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个体病症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调动患者积极因素,鼓励患者配合各项治疗。如制定失语练发音,练穿脱衣服,扣纽扣,洗脸刷牙,自己吃饭,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患者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
本组患者临床护理中通过掌握患者心理变化规律,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悲观、抑郁、急躁易怒等心理抑郁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王秋芬.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7(12):67.
[2]王美芝.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3(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