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重 庆 400030) 王世强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长春 132011) 白 杨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赵忠赢,许海洋,李蕴潜,赵 刚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4岁,左眼视力下降1年,视力下降加重伴头部疼痛不适3个月于2012年3月入本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表现为左眼视物时下半部分视野不能看清,一直未行系统治疗。近3个月来左眼视力明显下降,自述视力基本失明,伴左侧眼球、后枕部和双侧太阳穴处疼痛不适,疼痛部位可同时出现,呈间断性,可忍受。2012年3月13日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诊断为鞍区占位性病变。入本院后患者头部MRI检查示:蝶鞍增大,鞍底下陷,鞍内视交叉上方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影,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后病变明显强化,可见视交叉、垂体柄受压,垂体呈均匀强化影位于鞍底。病变直径约1.8cm,病变包绕左侧海绵窦。头部CT血管造影术(CTA)示:鞍内、鞍上和凸向左侧眼眶内可见巨大团片状异常强化,考虑血管源性病变,其周围可见异常血管,其供血显示不清,包绕左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内侧壁和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右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形态和走行自然。术前甲功三项、垂体五项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正常。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常规翼点开颅,硬膜悬吊后弧形切开,以棉片保护脑组织,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缓慢释放脑脊液约20mL,脑压明显下降,进一步解剖颈动脉池,见鞍区结构,左侧视神经明显膨隆,部分肿瘤已将视神经表面突破,可见红褐色肿瘤,肿瘤表面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沿肿瘤周边游离,并逐一电凝切断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将所见肿瘤全部切除,肿瘤大小约为2.0cm×2.5cm×2.0cm,左侧视神经呈膜化,右侧视神经保留完好,可见双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上述动脉的穿支均保留完好,术区以双极电凝和明胶海绵确切止血,查无异物残留后常规关颅。
1.3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示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56(+),S-100(+),Vimentin(+),EGFR(+),Ki67(+),CK(-),NSE(-),EMA(-),Inhibin-a(-),CD10(-),CD34(-),GFAP(-)。
1.4 术后检查 CT检查示:左侧颞叶、鞍上和鞍旁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双侧脑室、三脑室和四脑室内可见高密度影。小脑幕、外侧裂和大脑镰密度增高。术后3d脑脊液检查示:蛋白1.87g·L-1,潘氏反应(⧺),白细胞60×109L-1。给予美士灵2.0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2次静静点。术后5d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为0.18mIU·L-1,游离T3(FT3)水平为2.23pmol·L-1,游离T4(FT4)水平为11.64pmol·L-1,皮质醇(上午)水平为138.58nmol·L-1,皮质醇(下午)275.60nmol·L-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分别为2.60pmol·L-1(00:00)、3.32pmol·L-1(08:00)和3.49pmol·L-1(16:00),尿游离皮质醇为1071.82nmol/24h,24h尿量为5.11L。给予氢化可的松10mg,早晨8:00口服,氢化可的松5mg下午4:00口服,3d后给予优甲乐25μg,早晨8:00口服。术后8d脑脊液检查示:蛋白1.59g·L-1,潘氏反应(⧺),白细胞2×109L-1。停用抗生素。术后10d,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四肢活动自如,除左眼失明外,其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血管网状细胞瘤是颅内较为少见的真性血管性肿瘤,多发生于小脑,也见于大脑、脑干和脊髓。幕下肿瘤多为囊性,而幕上肿瘤多为实体性,幕下肿瘤常并发脑积水。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实体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多见于脑干、脊髓小脑蚓部等中线位置。按病理改变分为毛细胞型、网织细胞型、海绵型和混合型。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入路根据病变的部位确定。该患者肿瘤位于左侧鞍旁,采用常规翼点入路,术中见红褐色肿瘤已将视神经表面突破,肿瘤表面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游离肿瘤周边时出血严重,可见供血动脉来自眼动脉,给予阻断后瘤体质地明显变软、体积缩小,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术后曾出现一过性尿崩,垂体功能低下,考虑肿瘤与视交叉、垂体柄和周围结构粘连,损伤相应结构所致。鞍区血管网状细胞瘤尽早行手术对其后期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