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410013) 蒋 斌,薛 敏
患者,女性,37岁,因经期延长5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余入院。查体:优生四测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专科检查:双乳丰,乳头凸,有乳汁分泌,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阴道少量暗红色血性分泌物,无异味,宫颈肥大,光滑,质硬,无接触性出血。双合诊:宫颈管膨大,呈桶状,质硬,子宫平位,孕50d大小、饱满,质中,活动度可,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患者入院后会诊外院宫腔黏膜诊刮切片:黏膜间质内散在巢状印戒细胞,符合低分化腺癌诊断标准,除外非转移后考虑局部原发。妇科彩超诊断:子宫腺肌症,多发子宫肌瘤。CA125:36.67U·mL-1。阴道镜活检示:CINⅡ级。胃镜、肠镜、盆腹腔CT和盆腹腔B超均未发现明显胃肠道肿瘤,其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无异常,且患者无明显胃肠道症状。考虑妇科原发肿瘤可能性大,患者于2010年8月5日行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腹水淡红色,体积约150mL,子宫如孕50d大小,表面光滑,子宫下段膨大,直径约4cm,宫旁组织无明显增厚,双侧输卵管和卵巢形态正常,术中行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探查后发现胃大弯处局部稍增厚,经患者家属同意签字后切开胃大弯,术中见黏膜火山口状溃疡。快速病检回报:胃印戒细胞癌。遂请外科医生行胃癌姑息切除手术,术后病检回报:①胃低分化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癌组织侵及浆膜层,脉管内可见癌栓,手术两残端未见癌残留;②胃小弯侧淋巴结可见癌转移(4/8),胃大弯侧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13),胃周围淋巴结可见癌转移(1/6);③子宫肌壁、内膜颈管和宫颈均可见癌转移,大量脉管内可见癌栓,阴道残端和大网膜未见癌转移;④双侧输卵管系膜囊肿;⑤双侧卵巢滤泡囊肿,左侧卵巢黄体出血;⑥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有癌转移(1/3),左右髂外淋巴结、左右髂总淋巴结和右闭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3),左髂内淋巴结送检脂肪组织,未见淋巴结和癌转移。术后予以奥沙利铂化疗5次,术后随访7个月患者仍存活。
胃癌转移至卵巢较为常见,称为Krukenbe瘤,其常通过淋巴道或种植转移,以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多见。近年来,胃癌转移到子宫,且以妇科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少见。经典的胃癌转移一般有以下途径:①直接浸润,侵及临近组织如胰腺、肝脏和胆道系统等;②种植转移,肿瘤细胞以种子方式转移至腹膜、大网膜、小网膜和结肠等处;③淋巴道转移,该方式最常见,经胸导管至锁骨上,或逆行至小肠周围,或弥散在肺内。胃癌转移至宫颈临床较少见,其可能的原因:①宫颈组织中纤维成分多,绝经后局部血供减少,不利于转移瘤生长;②宫颈作为转移瘤的靶器官,体积小;③宫颈所有淋巴引流均由宫颈向外离心性引流,只有远端淋巴管被肿瘤阻塞才可能发生癌转移;④非生殖器肿瘤患者未常规进行妇科检查而被漏诊。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淋巴道转移是胃癌宫颈转移的主要途径。殷卓敏等报道了5例胃癌生殖道转移行手术治疗的胃癌宫颈转移患者,其中3例患者双侧卵巢、输卵管、宫体和宫颈同时受累,3例患者均有内膜受侵,表现为内膜到肌层受累模式。研究认为:除了淋巴逆行转移途径外,癌细胞经过输卵管、宫体而达到宫颈也可能为其转移途径。本病例虽然也符合内膜到肌层的受累模式,但是其双侧输卵管、双侧卵巢和网膜并未受累,且盆腔淋巴结有转移,脉管可见大量癌栓,因此更加支持逆行淋巴系统转移诊断。
该患者以月经异常为首发症状,且无任何胃肠道症状,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会诊后发现了典型的印戒细胞,由于原发性宫内膜印戒细胞癌及其罕见。且CT显示胃大弯可见黏膜增厚,故也考虑胃癌转移可能,但是胃镜肠镜均显示正常,给诊断增加了难度,最后在术中探查时才发现原发病灶。本文作者认为:对于可能为转移性肿瘤的妇科患者,首先应结合病史、体征做初步判断,如果症状并不典型,盆腹腔CT和阴道镜活检、宫内膜活检、腹腔彩超和乳腺彩超等辅助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该患者资料提示:胃镜,肠镜结果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胃肠道转移瘤的可能,手术中的探查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