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荣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凸显了 “接受”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功能的主要渠道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国家意志以各种方式途径渗透到人民的头脑中,以求统一人民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提高人民接受思想教育信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内在规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研究的焦点。以往的研究更多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对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完成教育内容的研究较多,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研究的较少,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探讨接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接受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接受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进行考查,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实际上包括接受准备环节、接受实践环节和接受深化环节等三个主要的环节,由这三个主要环节前后相继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螺旋。为了详细说明接受过程,我们需要对这三个环节分别加以说明。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准备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调整心理状态、转移注意力的方向、提升对环境的敏感度等。这一环节中教育者的主导性较为明显,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受教育者暗示其教育的指向,促使受教育者整理即有的知识和观念并产生对新知识的期待。通过这种准备性的过程,受教育者提高了自我对接受情境的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接受预期并能够整理出一定的潜在教育讯息。受教育者的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教育活动的向往较为强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准备环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第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前提条件,受教育者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心理和倾向,决定了此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质量。为了较好的完成这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在开始教育活动之前,一般都会进行就教育者的角色、地位和所讲内容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铺垫,以便受教育者达到较好的接受心理状态,通过对受教育者状况的反馈和评估,教育者寻找契机适时的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实践环节。这一环节是通过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互动交流,施教者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权衡并作出接受或者不接受的选择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较为突出。在施教者进行灌输的过程中,或者是受教育者主动寻求获得某些指导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协同性和预期重合度都可能会出现不平衡,这就会导致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既相互寻求控制又分别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化手段的一种表现。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环节,受教育者更多的是在施教者设定的环境、问题和导向中完成知识的获得和理念的内化过程,但是受教育者仍然不断展示其主动性和选择性,这种表现为独立思考的内化形式虽然也经常参杂着很多非理性的因素于其中,但恰恰也为施教者引导和激发受教育者深入教育活动提供了机会。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深化环节。这一环节是在受教育者对于所接受的思想观念通过深思、检验等行为所达到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再反思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实现接受之后的深化和拓展环节。在上一个环节中,受教育者从与教育者之间的教学互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思想观念素材,并有选择的认同和内化了一部分,在接受实践环节告一段落之后,受教育者的接受行为并没有随之终止而是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深化阶段。在接受现场的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受教育者在情境模式影响逐渐消退过程中重新思考所接受的思想内容,通过对已有的知识发掘整理并融合新接受的知识,并在较为广阔的视域中进行比较分析,通常会获得更为深切的领悟和升华。加之教育者所传递的语言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更为直接的素材刺激,受教育者能够形成更有实质内容和针对性的把握,并产生持久的行为约束力。在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之后,其实践活动也必然依照其进行各种试探和验证。教育者通过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相应的信息交流,对已接受的思想观念进行再整理和区分,对部分内容加以拓展和深化。这一环节因其不可控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假使受教育者在深化环节中因为偶然因素造成对所接受内容大量的否定和抵制,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可能会面临暂时性的中断;相反,如果受教育者能够对现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式,则最终会达到接受、调整、巩固和提高精神境界的目标。
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使一定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受教育者接受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不完全取决于施教者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和接受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其中的机制和规律性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二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观念这一表面现象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施教者、受教者及思想观念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的结构性关联,接受过程因此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信念内化的过程,还是一个观念外投和调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直接互动与施教者设计的环境、外部社会氛围等因素共同起着作用,是显隐交融的内外机制共同制约的结果。
第一,内部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属于接受主体,客体相应的就是以知识信息呈现的某种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过程展现的接受主体对来自施教者的知识信息作出的反应、区分、综合、消化和外投等多个机制连续性的传动过程。
首先,反应机制。它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受教育者运用其感性能力对施教者给予的各种刺激作出反馈。受教育者通过多个感觉器官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将施教者设置和给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储存起来,形成某种观念和定势。其次,区分机制。它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受教育者按照自身具备的一定经验和判断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的信息进行区别,将符合自己标准的部分接受下来,将不符合的部分剔除。再次,综合机制。它是指接受主体把吸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再加工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的作用下,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定势将会对新接受的各种信息进行融汇,如果新知识与即有的结构和定势能够直接连接的话,那么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获得更为充实的内容,原有的心理定势将会得到加强。如果不能直接结合,即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冲突,而施教者的影响又足够抵消和压制受教育者即有的认知心理的话,受教育者将会对自身的认知心理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够实现和外来思想观念的结合。最后,消化和外投机制。在接受主体对外来思想观念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实际也在进行着对所获观念的反复体会和领悟的过程,通过这种反复的强化使得新内容能够更为深入心理结构之中,导致受教育者的内在观念得到升华和凝练并稳定下来成为指导受教育者展开生活行为的影响要素。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受教育者将会根据各种外部条件,有针对性的将主观努力和新标准新观念结合起来形成较为明确的行为动机。
第二,外部机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中,除了作为接受主体的受教育者之外,还存在着施教者、思想政治观念、接受环境和接受工具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活动和作用机制各有其特点。
首先,施教者的活动机制。施教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设计和设施要素,其活动机制往往会对整个接受的结果影响深远。从很多事实中可以总结出来,思想教育的接受主体只有首先接受了施教者,才会进一步接受施教者所传递的信息。施教者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魅力,往往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所获信息的重视程度。对于施教者来说,存在一个范围的界定问题,传统认识往往认为只有那些站在课堂内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才是施教者,而作为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则和接受过程无关。这种认识显然是低估了受教育者的视野和考虑半径,对受教育者来说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属地的所以工作人员属于一个大的施教主体范畴,只有这些人都按照某种思想观念及其准则和要求进行活动,创造一个符合所教精神的教育环境的时候,才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都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影响。其次是作为接受客体的思想教育内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的信息。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有严格的规范,编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之内,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能有计划的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通过施教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充分的考虑了接受主体的认知结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等因素。但是同时也不能排除那些课程之外的反映了主体自身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因素,辅之以结构化系统化的努力,会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最后,接受环境和接受工具的作用机制也不可忽视。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难以避免的会受到通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多元化取向并存的当下需要具备相当的分辨能力和自我约束。而比较来说,直接的社会关系和工作生活条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为重要,尤其是校园文化氛围、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会对接受主体产生直接的深刻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接受工具的运行机制,更趋近于生活化的、日常化的和时代化的接受工具往往更能有助于接受过程的顺畅和富有成效。
三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接受机制不明、接受过程不完整、接受效果不乐观等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原则和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深入发掘接受主体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层面、居于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受教育者才会产生新的需要,才会有内在动力去追求外部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支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和发现受教育者存在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层次,根据接收主体的需要层次的不同去开展相应的活动。一方面要创造客观条件和认识条件,满足接受主体原有的需要;同时也要引导接受主体向往积极健康的新需要,从而形成主动接受思想观念的原动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绝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问题,仍然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之所以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在于当前的社会生产生活处于激烈的变动期。从国际来看,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向全球扩张,个人本位、自由主义的呐喊甚嚣尘上,这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较大影响。从国内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处于摸索之中,各种社会思潮此消彼长不断冲击着受教育者的观念。从受教育者本身的生活实际来看,大部分受教育者仍属于学生群体,从众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较为突出。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发现实践中的典型问题,把受教育者的思维导向生活实践中的复杂情境,而不是仅仅坐而论道进行空泛的理论灌输。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破解。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取的主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讲解和灌输的模式,长久以来造成了一定程度僵化和滞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性,受教育者身处海量信息社会之中,各种传播媒介争相以极其丰富的方式不断轰击受教育者的头脑,相比之下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较为单薄和无力,也缺乏吸引力。所以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多的采取具体的方式、艺术性的方式和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来完善教育活动。
[1]黄世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J].求实,2001,5.
[2]毛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作用 [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 [J].思想教育研究,2002,2.
[4]李芳云,张世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J].探索,2004,4.
[5]路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J].江汉论坛,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