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济南市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01)
王 海 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60多个图书馆即开始联合实施一项大规模合作采集的“法明顿计划”。至20世纪80年代末,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才开始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重视,其主要标志是1986年的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和1988年开始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其后10余年间,一些全国性、地方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案相继出台。济南市图书馆也联合10个县(市)区图书馆签署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并通过馆长联席会等途径加以推动和发展,但收效甚微。鉴于此,济南市图书馆及时转变思路,将目标转向分馆(流动站)建设,在城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领域探索出了一条新路。现结合济南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推广情况,对城域范围内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济南市图书馆建于1953年,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公共图书馆之一。经过多年的藏书发展和积累,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但由于新馆建设迟迟未能落实,书库空间已趋饱和,阅览席位也严重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受到严重局限。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基层图书馆因长期缺乏持续性资金投入,藏书资源陈旧稀缺,藏书类型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总体利用率很低。
面对这一现状,济南市图书馆主动求变,开始在企业、机关、学校、部队、社区和村镇等推行总分馆制。从2004年济南市图书馆首个分馆——济钢分馆正式挂牌,到2011年10月“书香泉城”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继在泉城、赤霞广场投入使用,经过8年持续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实践,一个以市图书馆为总馆,由分馆(流动站)、汽车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构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图书馆联合体初步形成。
分馆(流动站)是构成济南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004年至今,济南市图书馆共建分馆(流动站)53家,主要分布在各社区、企业、机关等,如济钢分馆、重汽各分馆、舜玉社区分馆、市人大分馆、72875部队分馆、西藏中学分馆等。考虑到农民科学致富的特殊需要,市图书馆还在部分偏远地区的乡镇、村建立了分馆,如市中区陡沟村分馆、平阴刘官庄村分馆等。
济南市汽车流动图书馆始建于2006年,由济南市图书馆和中国重汽集团联手创办。流动车可容纳图书3000余册,内置微机、投影仪、打印机、扫描仪等服务设施,并通过网络与市馆联通,可提供现场办证、书刊借阅、文献检索、网络浏览和下载等服务。目前已在重汽章丘工业园、阳光社区、济空12师等地设立固定服务点10余个。
24小时自助图书馆融RFID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内置图书450册,能提供自助办证、自助借还、信息查询、预约借书等服务,可视为社区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有“永不关闭的市民书房”之誉。自投入使用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省市领导曾多次前往现场察看运行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央及省市媒体也纷纷进行专题报道。
总分馆体系的普及和推广可谓一举多得:市馆书库饱和的压力得到缓解,中心馆功能和作用得到加强;分馆藏书得到及时补充,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并由此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自动化、网络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泉城市民更是获益匪浅,他们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务,其均等共享的文化权益也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总分馆制是一种资源高度共享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在国外已存在和发展多年,并日趋完善。但对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而言,总分馆制依然是一项新生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各异,完全照搬国外的运作模式并不可取,也不太现实。因此,济南市图书馆在推行总分馆制的最初几年,所做努力更多具有尝试和探索性质。总馆主要为分馆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定期更换,但并不介入分馆的具体事务,对分馆的馆舍条件、软硬件设施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没有硬性要求,总馆与各分馆具体的合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种相对粗放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下建立起来的总分馆制,只能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且存在明显缺陷。只是由于当时分馆数量少、规模小,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并不突出。
但随着分馆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便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总分馆体系的顺利运行和发展。由于缺乏成熟完善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各分馆软硬件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有些分馆因缺乏持续性人、财、物力投入而变得名存实亡,业务管理和服务工作均陷入停顿状态;因缺乏科学统一的服务规范和制度约束,总馆与分馆、分馆与分馆间的业务联系和协调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层次,群体优势难以发挥。
面对这一窘况,济南市图书馆从分馆(流动站)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入手,自2007年起推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分馆(流动站)准入制度。针对分馆的经费投入、馆舍条件、软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设置了一套科学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未达标者,责令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能达标者,暂停其分馆、流动站资格。
二是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并根据新制定的服务公约与各分馆(流动站)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总馆与分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是在加强业务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和共享工程平台建设基础上,开通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总、分馆之间通借通还,并使用统一的借阅证,提供统一管理软件、服务平台和检索入口。读者只要在总馆或任意一个分馆办理了借阅证,就能轻松获取总分馆体系内所有成员馆提供的各种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各分馆、流动站藏书构成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全部由总馆提供,但更多的分馆藏书中包含部分自建资源。根据总分馆建设的规定,自建资源原有产权关系不变,但必须按要求统一分编入库,并纳入“通借通还”领域,不得随意设置借阅门坎,或拒绝外借。
四是在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分馆(流动站)的同时,力求分馆位置合理布局,并进一步加强总馆对分馆的业务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总馆除定期对分馆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估外,还于每年年初组织各分馆召开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就上一年度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和表彰奖励,以便推广先进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实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之目的。
五是通过建立健全业务档案、开展业务学习与交流、举办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对分馆(流动站)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服务技能培训,为总分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这些整改措施像是一种高效能的粘合剂,将总馆与分馆粘合成一个相互融通、资源高度共享的紧密型图书馆共同体,一个“大图书馆”意义上的城域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逐步形成,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便利。
共享工程是由政府主导的一项重大文化基础工程和惠民工程,它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
2003年以来,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济南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在市图书馆、各县(市)区图书馆建立了市级支中心和各县级支中心,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各乡镇、村发展扩展型、规范型服务站点等。截至目前,已建成千兆网市级支中心1个,百兆网县级支中心10个,包括50个扩展型站点、30个规范型站点在内的基层服务点4573个,乡镇、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
为发挥共享工程的平台作用,济南市图书馆充分利用市支中心的有利条件,在为各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提供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主线,积极在各校园、企业、军营、社区和村镇开辟自建服务点。由于当时各分馆(流动站)起点不同,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各异,共享工程自建服务点的创建采用了与分馆(流动站)建设并行发展的道路,二者虽时有交叉,但并不重合。这样做便于分类管理,但容易造成部分共享工程服务点或分馆(流动站)功能单一,难以同时实现传统文献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城域范围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济南市图书馆在推出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分馆(流动站)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分馆(流动站)与共享工程自建服务点实行合并建设,在所有尚未发展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分馆(流动站)建立了共享工程服务平台,并通过共享工程济南市支中心,为各分馆(流动站)配备了海量的数字资源。对资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分馆(流动站),总馆给予重点扶持,无偿提供服务器、终端设备、管理软件等服务设施和设备,并全程参与建站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读者在总馆或分馆办理借阅证,均随证获赠网上图书馆读书卡一张,可随时随地获取共享工程平台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
共享工程建设中,平台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则是其核心内容。为保证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能够高效运转,济南市图书馆十分重视各类数字资源,特别是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加工与整合。自2003年共享工程济南市支中心成立以来,相继引进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重庆维普等大型科技文献数据库,并成立了由馆长负责的数字资源建设小组,专门负责特色地方资源的开采发掘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截至目前,已建成《济南名泉》、《济南名士》、《济南地方文献》、《济南考古》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数据库10余个,不仅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时对塑造济南城市精神、弘扬城市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上结合济南市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对总分馆模式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我国多数图书馆而言,总分馆制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如何在总分馆体系内寻求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图书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济南市图书馆从总分馆制建设与推广入手,在城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尝试和探索,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走了不少弯路,但这种尝试和探索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这种尝试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济南市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和总分馆体系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早已由当初情势逼迫下做出的被动选择转化为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促进图书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按照未来的设想,济南市图书馆将在保证2013年新馆正常开馆的同时,在总分馆建设和资源共建共享领域内推出更多创新性服务措施,如尽快开通与县(市)区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创建音乐分馆、视障分馆、泉水资料馆等各种类型的特色化分馆,在城域范围内普及推广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立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等。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总分馆制的日益普及推广,必然会有更多图书馆参与其中,共同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让市民普遍享受到更为便捷的图书馆服务。
[1]陆静.总分馆制——打造“苏州模式”[J].图书馆与阅读,2010(11).
[2]谭莉.发展社区图书室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从渝中区社区图书室建设谈起[J].重庆图情研究,2010(3).
[3]邵宏杰.实行总分馆制,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丹东地区公共图书馆实施集群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2).
[4]阚立民,杨艳平.长春市协作图书馆现状及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2).
[5]李明生.城市文献资源共享合用总分馆制和联盟模式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