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雨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 300191)
良好的思想品德指导着人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而健康的心理又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规范的行为等基本心理因素。并且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混杂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又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施“心育、德育一体化”模式,从心育、德育教育的基本措施、手段、方法上融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多种措施,保障“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建立“四位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院学生处(德育处)总领下,建立由院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心理社团、系心理辅导员、班心理委员的“四位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社团带动、普及、吸引,班心理委员、宿舍长发现、关注、上报,心理辅导员教育、识别、干预,心理健康中心策划、组织,指导、协调,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建设“三方合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需建立一支由院外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人员,行业内有以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行业专家及院内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知识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以保证整体工作效果及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第二方面,院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根据学生人数按相应比例配备,既要有专业的教师队伍,还要配有兼职师资队伍,合理配置、科学建设师资队伍;第三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教师持证上岗,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最终组建一支院内外结合、专兼结合、双师兼备“三方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3.健全“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学校出台《“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章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和质量要求》等规章制度;组建心理健康教研室,建设心理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并保证相应制度、机制、措施的跟进,以指导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实施。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和德育。教师都学习过心理学基础知识,完全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重要的是学校在这方面要有要求、提倡议,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接受、认可。具体实施如下:除了必修的《心理健康》课外,第一要广开相关选修课程,如《幸福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积极心理学》等等;第二要借助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第三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丰富知识结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德育,是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基础知识之余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此外,要实现在学科教学中心育与德育的渗透,学科案例选取的实例还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讲解贴近学生,既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又实现了心育、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5.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育和德育。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曾讲过,“老师的秘密在于掌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班主任可以说站在学校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在学校中可以称之为是学生的第一位“心灵导师”。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中,以心育、德育为主线开展相关工作。如在班会教育、主题活动中渗透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校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考试、升学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在管理学生生活方面融入情感、性心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进行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等等,有效地将心育、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
“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应根据大学生惯用的以自我调节方式解决心理问题的心育特点来使用,如借鉴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课外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改进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交谈的单一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利用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实现心育与德育的渗透。在学校开展的文体课外活动,如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使活动经常化,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2.利用班团活动实现心育与德育的渗透。可借用系列班会、团总支(团支部)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健康指数。
3.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助力心育与德育的渗透。心理讲座要分年级、分阶段、分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如一年级开展适应性教育讲座,二年级开展人际关系及恋爱方面讲座,三年级开展职业生涯方面讲座,学生覆盖率要达100%。
4.组织心理专题活动。借助525心理健康周开展多种形式、多项内容的心理健康活动,要保证学生参与率达85%以上,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借助系列活动推广,实现学生100%覆盖率。可以包括心理影片赏析,心理剧展演、心理征文、心理运动会、团体辅导、心理专刊、班级板报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如“心理俱乐部”、“心理沙龙”、“青春对话坊”、“心理绿荫网站”、“快乐心理家园”等,通过这些形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德育。
5.学校、家庭、个体通力合作,增强心育、德育的实效性。学校教育全过程要贯穿“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容忍力、承受力和自我磨炼意识、竞争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了解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到学校、个体的通力合作。学校要利用网络建设家长学习平台,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让其明确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处理好管与教、爱与严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的优缺点,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期望值,从而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校、家长、个体的通力合作。
在学校“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措施的保障下,相应方法、手段的指导下,最终会实现以下特色效果。
1.结合青年特点在活动中凸显。实现心育即审美情操,健康心态;实现德育即强健体魄,班级凝聚。
2.结合学校特点在社团中彰显。实现心育即沟通技巧,心灵慰藉;实现德育即传统教育,爱国情操。
3.结合学生特点在日常中突显。实现心育即阳光心态,自强自立;实现德育即爱心传递,志愿公益。
4.结合工作特点在教育中明显。实现心育即适应生活,规划人生;实现德育即明确方向,规划目标。
总之,心育、德育一体化,在教育实施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即“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德育心,以心育德”在内容上有机结合,在方法上引入借鉴二者的有效方法和原则,遵循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的“社会人”。学校心育与德育的互补与交融,必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最终实现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
[1]梁还璧.例谈如何实现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统一[J].基础教育研究,2011,(06).
[2]张建东.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01).
[3]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2010.
[4]刘旭刚.徐杏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2).
[5]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马奇柯.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