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雅,魏春梅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所谓“政企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政、企、校三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多层次、高起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形成当地政府和企业为高职学院提供办学支持、高职学院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互动三赢的有效办学格局。
合作办学,是指学院通过区、校合作和企、校合作等方式,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合作育人,是指校企构建以智慧结构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就业,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让学生具备准员工和在校生的双重身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给企业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1.政府,从五个方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一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对专业进行最优化的整合,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更科学更经济更有价值。二是吸纳政府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人士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追踪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契合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健全保障机制,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有各自的发展定位,尤其是使职业教育有更宽的发展空间,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四是促成多元化的校企联合模式,从政策上保障校企成为命运共同体。五是政府给予职业院校更多财政投入,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企业,通过提供人才培养规格、参与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为“三方联动机制的建立发挥主导作用。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人才需求的最旺盛的载体,特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动力。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多为中小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订单培养”可以以中小企业为主,“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长”“就业共管”这些有效举措,应当向中小企业倾斜,不把眼光只盯在大企业。
3.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三方联动机制的建立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知识学习上,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平台、行业核心技术课程平台,提升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建立职业体验平台,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强化职业文化的培养,用工作价值观去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在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历练,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与技能。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采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在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中,政府具有协调高校、企业互动的权威性。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政府部门管理有余、服务不足,政策支持力度较弱。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服务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因为政府统筹本地区经济发展全局,了解地方企业人才需求,政府的下属人才交流中心是连接人才供应方(学校)和人才需求方(企业)的桥梁,由政府搭桥构建政校企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可以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的资源,实现三者共赢。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批“单位人”变成“社区人”,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都将加强社区管理与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列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但社区管理与服务尚存在专业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为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提高城市社区工作水平,发挥高职学院的政府办学优势,有必要整合本地教育资源,搭建“政企校”三方联动平台,以利于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为地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是多功能社区性高职学院,秉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形成集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终身学习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性的办学特色。2008年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成为特色专业。从目前天津市各高校社区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普遍存在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工作、社区工作对高学历、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有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社区及相关岗位工作。其原因:一是政府编制与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限制;二是家长与学生的就业观问题;三是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问题。为此,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围绕河北区创新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创设社区服务类专业组群,强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功能,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指出,学校应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这为高职实行政企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指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体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参与职业教育合作,是完善相关理论和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
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等公共管理学者建立的一种新理论。新公共服务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公正、回应性等理念,这种理论对政府权力的行使提供了较好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当地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互动及其良性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人才的培养,就是把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各级政府要给当地职业教育和企业以宏观引领和规范,在行动上则要通过民主的程序,在广大民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法律规范、社区价值观、职业标准等推动目标的实现。
2.三螺旋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指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联结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三螺旋模式。但这种合作模式,既不是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不是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关系,而是在政府的介入下,学校与企业的一种非零和博弈,是在不损害对方的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共同推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它整合了学校与企业资源,糅和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3.互利共生现象学说。是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或现象,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还是一种共生关系;它与区域经济的共生环境是一个包括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法律的、教育的多要素的复合体。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也来自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认识这种共生关系,可以更好地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更好地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观念滞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校企合作方面,一部分企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多,不愁招不到新员工;部分企业甚至把校企合作视为额外负担。此外,一些大企业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建立了“学历导向”的用人评价机制,使得一部分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
2.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和企业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单元,二者的职责、目标、利益追求、活动方式、运行机制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和学校之间不存在责权关系,但是在合作中却存在相应的费用和风险,校企合作缺乏持久的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从根本上建立利益共赢的机制,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
3.政策法规缺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但由于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撑,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对企业而言,参与校企合作既不能获得税收优惠或资金支持,又难以通过合作在短时间内改善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对校企合作内在需求不足。而政府缺乏政策法规上的引导、扶持、支持和激励,校企合作缺乏持久动力。
1.构建政企校联动的筛选机制。以往,一校企合作由于缺乏筛选机制,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成果有限,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校企联动的筛选机制。在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合作方式呈现块状,即区域性的点对面的合作。政府可以根据职业学院的要求,推荐合适的、比较知名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被筛选到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会获得政府某些优惠政策,能形成命运共同体,合作的深度会拓展,合作的成效会放大。职业院校制定的筛选标准,包括合作规模、专业对口、企业技术力量等,与企业形成共识。
2.构建政企校联动的激励机制。要实现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和办法,明确参与合作的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和优惠扶持性条款。
3.构建政企校联动的保障机制。为规避校企合作产生的诸多风险,充分调动职业学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还需要从资金、政策、法规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一是政府应设置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二是政府统筹、制定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安全保障政策,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双方的职责和义务,督促和检查双方签订安全保障的相关协议,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三是完善相关保险法规,建立社会性的安全保障机制,规避和分散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风险。
4.构建政企校联动的评价机制。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项目评价和验收机构。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还应承担评价者的角色,一是成立一个由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参加的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估和验收机构,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专项评价。二是政府根据评价结果,落实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保证合作的方向与合作的公平性,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5.构建政企校联动信息沟通情报交换机制。凡是涉及到的地区产业政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政府应通报给企业、学校,尽量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企业要主动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相关需求信息,让职业院校通过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水平,使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6.构建政企校联动地方特色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的利益共赢机制。地方资源包括自然与社会资源,即蕴含着独特的丰富的人文价值资源,又蕴含着商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政府与企业可以联合投资,去挖掘地方特色资源这个“富矿”,让职业院校去培养相关的地方特色资源人才。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学校应从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提供服务,构建利益共赢的运作机制。
[1]谢晓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