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峥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语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语篇是一个特殊的语言学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无法取代的实际价值。语篇,“即在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可称为语篇。”也就是说,语篇应该是基本翻译单位。所谓语篇翻译是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语篇分析作为语篇理解的手段和语篇翻译的基础,并结合了传统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对等。换言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面对的实际上是形形色色的语篇材料,译文的优劣关键在于译者对两种语言中差异的理解和处理。在英汉语篇翻译中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代码,翻译是跨文化鸿沟的信息交流。语篇翻译过程涉及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一个成功的译者,必须能够从文化角度正确解读源语语篇,忠实地再现原文。语篇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结果,自然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制约,然而每个人生活的文化语境不同,自然影响其对他人话语的理解和解释。所以译者在语篇翻译时,要正确解读这些文化因素,既要尊重源语的文化习惯,又要尊重译语文化;既要传递源语文化信息,又不改变原文意思,把原文的信息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思考、对比,然后解读其在源语的意思,进而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这些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再现出来。
英汉语篇翻译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与西欧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必然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语言内涵。例如在汉语中,东风代表着“春天,机遇,条件”,这是因为中国东临海洋,而且以季风气候为主,一般只在春夏季才刮春风。然而西欧地区如果刮东风,多数是寒冷干燥的,西风才是温暖湿润的。
常言道:“十里不同俗”,东西方的风俗差异就更是巨大。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是在特定风俗中特有的事物,在翻译中经常遇到这一类的词汇,很难对等翻译。例如汉语中的“压岁钱”,“针灸”,英语中的“salad”,“ballet”。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或平淡无奇,毫无意义,或具有不同象征。例如汉语中喜鹊象征“吉利,好运”,英语中比喻“饶舌的人”。
价值观在不同社会中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这是研究文化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例如汉语中对尊敬或熟悉的人以“老”称呼,而在英语中“old”含有“老无用”的意思,称呼人是不礼貌的。
语篇是由一系列句子或话段组成的语言整体,这些语句及构成它们的词汇、短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集合,要注重词与词,句子与句子,段落和段落的衔接,句子和句子的主次关系;同时理清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有逻辑性的整体,以此来有效地表达思想、传达信息。语篇翻译实践中要注意两类逻辑关系。
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以英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即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且英语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例如:“He did no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of a traffic accident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可译为“他三岁时父亲死于车祸,所以不记得他。”汉语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他的父亲死于车祸,再说最近发生的事即事情的结果——不记得他的父亲。
汉语主要借助词序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达到明晰思路的目的。例如:“天太黑,看不清”,分句间为因果关系,若把其间隐含的逻辑接续词加上,则显得有些拖沓。而英语则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多用逻辑语法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关系。例如:“When the uniform code of highway markings were posted,it became possible for moto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drive with greater safety even though they didn't know the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that they were visiting.”这样一个没有断句的长句子的逻辑关系就通过“when”和“even though”串了起来。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的许多方面不存在对应关系,总的来看,英语更注重结构的严谨性,而汉语相比之下则更注重意思的传达。语篇翻译时必须用英汉两种语法分别对语言进行梳理,在传达信息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句子结构。归纳起来,英汉语言的语法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词类方面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词类不同,例如英语中有冠词,汉语则没有。其次,相同意思的表达,使用不同词类的词语表达,例如英语中“for or against”是介词,汉语中“赞成还是反对”是动词。再有,有些词类的使用要求不同,例如汉语动词灵活多变,可单独使用,可连续使用,也可叠用,而英语则不能重叠使用。
英汉语言中体现词序差异的地方很多,例如英语中经常出现后置定语,汉语中则没有;英语中有倒装句,汉语中没有;对于有轻重强弱之分的并列词语,英语的排列顺序是先轻后重,先弱后强,汉语则相反。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最大的区别是,英语有结构规范严谨的从句结构,而汉语没有;另外汉语中的无主句要明显多于英语,而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又明显高于汉语。
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反复、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这种趋势反映到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
汉民族的美学思想是汉民族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的浓缩,是汉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心理深层的积淀,代表着汉民族的性格和惯性力,反映出汉民族“天人合一”、重整合、重中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因而汉语的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汉语表达上具有典雅、委婉含蓄、工整对偶、节奏铿锵的特点。
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审美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使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
[1]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苏军锋.汉英翻译中的逻辑问题管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3]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论与方法[J].上海翻译,2006,(01).
[4]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